上山入寺近半年的变化
(6月2日)
一、身体与外在
上山前常常熬夜,笔者有长达30年失眠与神经衰弱的历史,特别是在数月间创作与编撰530多篇国学国医国粹文章50000多幅插图的日子里,几乎天天要上传到凌晨一两点,最晚要到四五点才休息。因此,殚精竭虑,疲惫不堪。加上进京后坚持30年的有氧运动——慢跑和太极拳全部中断,身体每况愈下,透支过度,故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由于近四十年不间断的肉食习惯(学佛前不明了这也是杀业),出现了“三高症”的预兆,只是在上山前几个月才开始食素。
上山后,虽然生物钟往前至少要拨快四小时,起床要早三小时。而且,前三个月在机动组、大寮和工程组,什么脏活、累活、苦活、出力活都干过(甚至超过了四十年的总和),但仍然体力充沛,健壮如牛。由于三餐素食,身体也越来越清净。而且,多少年一直想医治的神经衰弱,竟然不治而愈。仅仅三个月,笔者遇到的老朋友无不说我像变了一个人,由里而外地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身体康健。
二、精神与内在
毫无疑问,笔者入寺后最大的变化是在精神层面,在内心,在知见,在对道的体认(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了悟),对善知识的确认,在信仰的确立,在实修实证的道次第,在世间法与出世法,在发菩提心,在对业果的理解、在对空的理解上、在起心动念上、在思想境界等等诸方面的飞跃。引用哲学、军事术语(虽然用其根本难以概括佛法),无论是在世界观,还是方法论方面;无论是理论,或者实践方面;无论是在战略,或是战术方面……更不必说对佛法及修行全面的认知及体悟,均有了质的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心如何变化,只有自己知。而且内心细微的渐进变化,目前已经记录在百万字的修学日志中。现只能就以上变化,挂一漏万、佛海拾贝似地对比式地略谈几点体悟。
从内心上看,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清净了。在山下,虽然“生平喜读圣贤书,不随凡波入庸流”。但身处尔虞我诈的五浊恶世,很难不随波逐流。因此,往往心浮气躁,无法达到“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境界。上山后,而且我一到山门就采取了一项行之有效釜底抽薪式的方法——不但放下红尘万缘而且将手机也要放下,大概减少了60%的负面信息的袭扰。比如:我在山上这半年中,什么样的境界都遭遇过:曾被老大妈指挥过,被小姑娘教训过,被某师兄侮辱过,挨过小伙子的罚,被法师加持过,甚至被飞驰而来的木板砸伤过……我这个曾召集、指挥过百家名师的总策划、总召集人,甚至向高僧大德颁发聘书做过主题演讲的人物,上山后干牛马活出牛马力不说,受到如此天渊之别的礼遇,竟然被黄毛丫头喝五吆六的,甚至还受到没喝过几天墨水的人的人格侮辱,若按从前在山下应属“是可忍孰不可忍”之事。如今已然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风范,最多念头一闪,马上念佛转念。再如:原本我想最多不超过三个月,一切见分晓:要么允诺我出家;要么我立马下山——二者必居其一。而今却不这样想,早已心平气和。且达观地抱着“随缘解千愁”,一切由业决定的想法,继续勇猛精进,消除违缘,多积资粮。佛教修行,不像道教那样偏重身体的修炼,而是注重修心。“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都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在知见方面,山下虽然知道正确知见的重要性,不过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上山后,逐渐奠定了菩提道次第中前两大基石——正知见与正思维(还有精进行)。为此,不明确听闻轨理,不进行大量的连续不断的正听闻、正思维是不可想象的。比如:以前觉得入深山、至兰若、去闭关,盘腿打坐、念佛读经、研究经文、佛七禅七等才是实修,而做事做人很难称之为修行。而现在,才明了“昔在古刹,今入凡家,禅在生活,平凡中悟”。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最好的修行环境;我们所接触的所有人都是我们成佛的老师;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睡觉,24小时每时每刻无一不是修行——而且是最好的历事练心式的修行,都是我们修行乃至成佛的所缘境。如上所述,即使别人给自己境界,不过成就我忍辱而已。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而且佛也把提婆达多视为成佛的另一位老师,我们所遇到任何境界,何妨像佛祖那样想那样做!
在对道的体认方面,虽然笔者认为世界之大道是万家归一的大道,但比上山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任何成就大业者,决不可以背道而驰——正如中山先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就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村言,早就有“三家归一合之曰阐,禅之悟也”说法。虽然儒家的圣人说过“早闻道,夕死可矣”,但对何谓道并无明确阐述,而“五德(仁、义、理、智、信)”也不过是入世的人间善法而已。道家虽说以道成为一家,但道家鼻祖老子在5000言《道德经》中,始终抱有“道可道,非常道”的理念。即使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仍让众生难以体会其道究竟为何物。按笔者理解,此处的“道德”已经不是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层面的“道德”,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也是老子《道德经》里所指道德的本意。国学中的“道”本来就是指规律、本原的意思;而“德”则指的是“道”的运用。笔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意识,即实践儒家为民众设计生活的“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对道若自迷,不仅做不到道的运用“德”,而且连“立言”也无从谈起。作为一位从教廿六载的教师,笔者所从事的乃“传道、授业、解惑”。但若自己对所传之道仍迷惘,对所授之业仍彷徨,对所解之惑仍困惑,如何堪为人师,岂非误人子弟?诸子百家、东西文明、各国文化逐一分析均莫如佛法对道的洞察,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更完善更究竟更圆融。仅仅四字“缘起性空”,已然为我们带到通向宇宙大道(也是菩提大道)的入口。
善知识,是学佛修行之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路牌了。因此,对善知识的依止攸关重要。由于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初即为人师,内心对师的标准弥高难以真正建立对善知识的依止。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上山时隐藏在内心深处寻找当代最伟大的善知识的夙愿终于实现。而且师父是: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绕。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休止。师父不仅仅是龙泉寺等古刹名寺的住持,而且是当代人间佛教及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倡导者、力行者;积极促进中国佛教“三大语系”(汉传佛教汉文、藏传佛教藏文和南传佛教巴利文)的相互交流;长期致力于佛教“五大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致力于佛教“三大改革(教理改革、教制改革和教产改革)”;倡导实践“四化”理念(“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要求以“五字真言”(“志、道、德、才、学”)对现代僧伽进行素质教育的大善知识。从笔者半年内所见所闻所接触所有的僧俗众,特别是近两个月来编辑师父博客丛书数以百万字的一手资料里,真实记录师父对弟子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字里行间中,均不难窥出师父实乃难得的调御丈夫、天人师。而且,是学贯中西、融通三家(儒释道),特别是把世间法与出世法圆融无碍之人。我若不皈依这样的善知识,又依止谁人?
在信仰的确立上,人确立了信仰,如同久渴之人适逢甘霖沥泉;又好似久饿之人恰碰美馔佳肴;还仿佛漆黑赶路之人巧遇指路明灯。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作为佛子,没有对佛、佛法坚定不移、虔诚笃信的信仰,一切修行和成就都无从谈起。并且,就信仰而言,绝不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自己的一言一行。记得一桩禅宗公案讲到:当一个人滑到悬崖边,双手仅仅抓到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树时,就大喊佛陀救命。但当佛陀瞬间赶到来救他,让他放下双手,可他就是不放,最后只能坠入万丈深渊。就自己而言,在山下也曾先后于国学实证派大师门下和藏传佛教大活佛座下皈依,但上山后的终极信仰才算真正笃信三宝,且终生矢志不渝。
在实修实证的道次第上,“龙泉古寺”贯彻实行的正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全部无漏之学。实乃“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这也是目前中国佛教界特别是修大乘佛法,最缺乏的三大要素之一(另外两要素为:缺乏可依止的善知识和发菩提心)“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我的一位搞藏经编撰的大师兄所说,如果你只是停留在文字相上,即使你把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也不能契入实修,更不能踏上成佛的菩提路。由此可略知,尽快从文字般若,经过观照般若,进而进入实相般若的重要性。“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因此,若不想指手为月,说食不饱,唯有像佛陀那样早日踏上实修实证之路。佛法之所以是内省内观的内学,正因“一切乃心造”。摛贼先摛王,此王正是我们的心。事实胜于雄辩,从和合增上僧团以及常住义工的快速成长上,可以略窥目前龙泉实修实证的道次第,正是必由的菩提大道。笔者也正是从所有接触到的法师身上,略窥师父之山包海容、博大精深、通达无碍之一斑。上山目的之一是想将自己从学院派,转变为实证派,这个初衷达到了。
在世间法与出世法方面,佛法堪称是唯一能把世间法(俗谛)与出世法(真谛)圆融通达的无上甚深微妙大法。而世间法与出世法,又是那么迥然不同。比如师父开示:无论是在价值理念、生命状态、做事目的、做事主次、做事方式等诸多方面,世间法与出世法都大相径庭。如下图所示:
价值理念
|
生命状态
|
做事目的
|
做事主次
|
做事方式
|
世间法:利人、帮人会吃
亏,是错的,不利人、不帮人才能带来快乐。
|
世俗社会苦乐交参,苦多
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的
时间要长。
|
工作是为了让家人生活
得更好,激发的潜能对
社会、对他人、对自己
是否有利难以确定。
|
首先完成事业;善恶
恶、是非,对自他
对集体是否有害排
在其次。
|
世间:靠职
业、事业。
|
出世法:对人做好事,善行成善业。给自他引发快乐的结果即善行;反之,给自他
引发痛苦的结果是恶行。
|
佛门让快乐越来越长,痛苦
苦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
暂,乃至全部消除。
|
寺院中一件事、一个行
为都是从内心深处发出,
是为自己累计福德、智
慧资粮而作。
|
佛法首先要利人,
利人就包括利自己
利一切的人,动机
在第一位。
|
靠智慧、
愿力。
|
在发菩提心方面,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以是诸佛菩萨,都是因其愿心愿力而成佛成菩萨的。如果佛祖没有发下普度众生的大愿而讲经说法49年,留下84000法门,至今2500年仍造福人类普泽众生,还是佛祖吗?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48大愿,还是阿弥陀佛吗?还能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吗?如果药师佛没有12大愿,能成就药师琉璃光如来吗?如果地藏菩萨若没有发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还是地藏菩萨吗?如果观世音菩萨不能“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还能称为观世音菩萨吗?因此,无论是诸佛,还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等诸菩萨,亦复如是。我上山三大宏愿:解脱生死、见性通宗、弘法利生。当时仍有些朦胧,只能算初发菩提心。正是在山上,与同行善友的交流中,才明白即使发世间菩提心,也非常不容易——凡夫实难视一个小虫子为如父母大人,且是非意识的自然流露。随着山上师法友团队的摄受及自身渐次的熏习,终于“迷悟一如原自在,梦觉不二尽菩提”。
在对业果的理解上,记得刚刚上山时,听贤乙法师讲法时,曾说到:善巧业果,如理取舍,即为修行。后来,明白了包括出家,包括今生今世的境遇,乃至我们每天所有的一切,所做的事,所遇的人,都是由业所决定。
在对空的理解上,近20000字的《空性之旅》已经有不少叙述。佛教所说的空,与世间、宇宙中什么都没有的空不同,是慧空。在“我执”里面!我们的一切观念、情绪和作为都要“舍弃”、“放下”,把自己变成内外空空,这时候才会有智慧的光芒从内生起来,从外照进来。
在起心动念上……细微之处见真章——佛说凡夫俗子一刹那间,就生84000个烦恼念头。师父开示:“我们要圆满佛果,因在哪里?就在当下,在我们起心动念处。”如果起好当下的心,动好当下的念——当下的心念正,行为就端正;妄念进不来,就不会造恶业。
在思想境界方面,笔者也恰好经历了类似从禅的第一境界到第二境界,再向第三境界的转变。从刚刚上山在机动组、大寮、工程组出“苦力”,感到迷茫,如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禅的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进入DVD组编辑师父博客丛书开始,虽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时进入快速积累资粮的阶段即步入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时已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师父并不是不理我,而是一直在摄受着我;法师并非让我来出苦力,一直在拉拔着我;同行善友并不是造境界为难我,而是在关心着我。经过半年熏习,笔者终于悟到:噢!这正是我要的。此时骤然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正是禅的第三个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虽然所缘境的那山那水仍旧,但心境却转了。用以下三首古诗来道明对人生思想三境界的禅理恰如其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佛教,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是伟大的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大智大觉的教育。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是我们佛弟子的本师。佛法,无论是广度、深度、精细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因为那是佛陀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用头目脑髓换来的。从广度上看,佛法既包括出世法又涵盖世间法,包罗万象;从深度上看,佛法有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仅藏文大藏经就有4569部经典),博大精深;从精细度上看,根据众生的根性,佛法分为84000法门,海纳百川。如细微到一瞬间有8400念头的起心动念上,不仅仅是动机动念要纯真纯善纯正,而且还要如理如法。笔者有一例子:曾在槐花盛开时,考虑到很快淍谢花落了,就摘了一盆子送到大寮请师兄们做给大家食用。但负责师姐一句话,使我意识到差点犯了盗取三宝物的罪名(幸好及时向法师请示并获开许)。因为寺院的一草一木都是三宝物,若要取用一定请益法师。
因此,通过不断在行持中,在师法友团队的摄受下,身语意业与善知识相应。假以时日,当善知识的意乐变成我们的意乐时,佛教皈依修行才算到位。
最近,在听了师父《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后,上述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也更如法的)体认,只是尚未全部整理出来(6·1儿童节又及)。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对于世间法尚且如此,对佛法更是如此。
我们往往对一年的成绩估计过高,而对十年的成就估计过低。其实圣哲先贤早就点悟我们:恒久则可入圣。一旦我们选定了终身依止的善知识及师法友团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最终会在共业中成为善知识那样的人。一旦我们选择好通往彼岸的菩提大道,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慈海普度,最终会与善知识及团队一起到达彼岸。总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长期熏习,成佛菩萨的目标正在召唤着我们每一个佛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