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规与戒律

(2009-06-01 21:07:50)
标签:

宗教

戒子

戒律

宝莲禅寺

内方

澳门

北京龙泉寺

西方寺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十七

戒会第十一天:清规与戒律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14)

 

    早斋后7:20,开寮房会,讨论寮房作息时间的问题。这次我们十五个人住在一起,平时大家的作息就不一样,有的晚上休息比较早,有的习惯晚上用功。这样彼此之间就难免相互影响,自然也会出现一些不愉快。今天的会也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始之前,有个同学提醒可以先念一下师父给我们的教授,大家都很赞成。事实上,这个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师父“遵守常住一切规定”的教诫成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准绳。讨论的结果是,晚上九点半之前准时熄灯休息。那些习惯晚上用功的,也表示赞同。另外还制定了其他一些规定,如寮房禁语,有事情可以到外面商量;晚上出寮房要请假等等,都一一通过。这件事情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大家长时间一起相处,培养了比较好的业缘,才有这个可能性一起坐下来商量一些事情;二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依师父的教诫做准绳,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端。现在才越来越体会到,佛在世时指定戒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个人修行的准绳,也是团体和合共住的保证,凸显了事法的重要性,这是很重要的外缘,在这种良好的外在环境下,大家才能安心办道,趣入理法,然后理事圆融,辗转增上。

    上午8:30排班,8:50开堂训话,大意如下:现在受沙弥戒有几天了,而离受比丘戒还有一段时间,大家该学的基本威仪规矩也都学过了,环境也比较熟悉了,于是慢慢出现一些松懈的现象。开堂对这一点作了重点提醒,希望大家能提高自觉性,管好自己,否则引礼师们就会对大家严加管教。为了策励大家,心平法师给我们介绍了以前他们受戒的一些情况。他们受戒时的规矩,还是按照解放前的一套,非常严格,做不好是要挨香板的。那时每个堂口都有一个格栓子,就像一条长棍,内方外圆。内方表示明确原则,严以律己;外圆代表处事圆融,慈悲待人。虽然有这样的表法,但拿在引礼师们手里很是威慑人。不过,这并不是用来打人的,而是用来管门的。那时,开堂要是调教一些戒子,便用这个格栓子关好门,用柳树枝来教训。柳树枝打人,不会伤人,但打起来火辣辣的,非常疼。开堂开玩笑说:“像喝麻辣汤。”前几天,开堂讲到柳树枝的时候,还特别提到,其实刚开始柳树枝并不是用来打人的,就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柳树枝一样,也是一种慈悲的象征。只不过后来的祖师发现,用柳树枝调教弟子非常有效果,又不会伤到人,于是它的功用也发生了转型。开堂讲那时挨打的经常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戒子,为什么呢?年龄大了,习气就比较重,不打改不过来。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现在讲人权,不能打了,打了就违法,就只有靠自觉了。这次戒期安排,沙弥戒受的比较早,到受比丘戒中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常住安排引请了很多大德做大家的受经阿阇黎,为大家开示。今天下午请的是澳门佛教总会会长健钊大和尚,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这些长老能够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弘化一方,都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大家在平时应注意规范自己,在亲近这些长老的时候,更能以诚恳的态度,得到真实的受用。开堂做了简短的开示之后,由陪堂教导二坛比丘戒的请师仪轨,其过程与一坛沙弥戒的请师仪轨大致相同。

    上午10:20拜忏至10:45,之后上大供至11:30。

    下午02:00排班,迎接这次传戒的七尊证之一健钊长老。之后长老在斋堂为众戒子开示,西方寺的当家师先对长老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清规与戒律

山门迎接长老

 

  “健钊长老1946年02月08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59年依澳门智心堂智圆法师出家研习佛学,1963年诣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礼筏可大和尚座下受三坛大戒。1964年于宝莲禅寺随念真法师深造梵呗瑜伽法事,1966年随恩师赴香港开办智心佛堂道场负责当家职务,1979年受聘为香港宝莲禅寺永远董事暨知客之职,1981至1991年受聘为香港佛教联合会董事,1983年至1993年发起成立大屿山天坛大佛筹建委员会,任执行委员筹建大佛,1987年01月16日于丹霞山别传寺本焕老和尚座下接法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法名常慧,1989年至2000年获世界佛教僧伽会委任为香港区联络委员,1994年受恩师之托,接任澳门菩提禅院住持,1996年组织成立澳门佛教总会获选为理事长,为澳门佛教界工作;1997年获委任为中华海外联谊会(澳门)理事;1998年获委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为澳门回归造好准备工作;2000年获世界佛教僧伽会委任为副会长(澳门);2004年接任香港南天竺寺住持;2005年任香港宝莲禅寺都监;2006年任澳门盆裁会荣誉会长;2006年任澳门善明会名誉会长;200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2008年任澳门文化艺术学会荣誉会长;现为澳门佛教总会会长。此外更出任多种社会慈善福利事务之公职,弘教利生,身体力行,令人钦敬。”

清规与戒律

长老开示

 

    长老系统地为众戒子讲述了有关佛教戒律的问题,包括:佛教戒律的重要性、戒律在汉地的流传、佛陀制戒的原则、佛弟子持戒的目的、对戒律的认识,最后对三聚净戒和菩萨净戒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由于长老原籍为广东人,带有较明显的广东口音,为了让众戒子能够听得清楚,长老说话语速很慢,吐字也尽量清晰,所讲内容也备有文字稿。由此对长老为人处事风格可见一斑。讲完后,长老并没有将稿件带走,而是留在了讲台上。我觉得这并不是长老忘带,而是有意留给大家结缘,就准备长老走后去请,没想到当家师走到讲台上,将讲稿带上跟随长老到客堂,但这并没有让我灰心。因为长老带有口音,有一些内容听不太清楚,而所讲内容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我们对戒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就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请到长老的讲稿。没想到当我们排班路过课堂的时候,刚好看到当家师和长老在里面,我也就斗胆离开排班队伍,走进了客堂。当时看到长老正向当家师示意,意思是讲稿可以结缘,我欢喜地从当家师手中接过七页讲稿,当地向长老一拜,并向当家师致谢。

    回到寮房,这份讲稿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大家争相传阅,更有同学认真地摘录其中精彩的部分,摘录后还满心欢喜。有的同学说:“有希求,就有收获。”我说:“这是共业所感。”自从受过沙弥戒以后,十五个人中就有十来位开始持“过午不食”戒。有的同学,因为疏忽犯了这条戒,还专门向持这条戒清净的同学忏悔,这种尊重戒律的精神真是值得赞叹。我们一行离开龙泉寺也有十几天了,这十几天大家在一起的共处,让人感触颇多。其中一点,感到最庆幸的是,师父在龙泉寺实行的几条规制对我们的保护,一是个人不准拥有手机,不对外联络;二是个人不拥有钱财,供养所得一律归常住,个人消费属常住报销。前一条规矩,将我们与外界的联络彻底隔断,一切外缘就此逐渐隐没,而这些外缘都是增长道心最大的障碍,没有了这些障缘,大家的身心也就比较容易安住在团体的相处和修学中。尽管大家相处中还常会有一些磕磕绊绊,但都成了向上走的逆增上缘。恰恰因为有这些境界的存在,才迫使大家去缘念所学的法,去不断地突破自己。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吃很多苦头,如果不事先将后路截断,难免会退心和逃避,如果是这样,或许永远也没有提升的机会了。后一条规矩,使我们的生活从世俗的追求中获得一种超脱。自己不拥有钱,感觉一身轻松;有了钱,就要想前想后,想如何花,想如何用,想着想着就会想出问题来;自己不拥有钱,也就不会为了钱而奔波,也就有安下心来办道的可能性。记得本焕长老在前两天的开示中说到,福德是培来的,智慧是修来的。对于出家人而言,培植福德,修习智慧,这是本分事。好好在因地上下功夫,好好在心底里种种子,因缘和合的时候,自有圆满果报呈现的那一天。

清规与戒律

戒子专心笔记

 

    下午03:50晚殿,04:30晚殿结束,04:50药石,晚上拜忏6:30开始,至7:20。

     晚上长顺法师来看望大家。这次大陆十三个省份的一百三十多名戒子来香港受戒,法师负责全程陪伴。法师对戒子们很关心,常常是恩威并重。前天法师还对全体戒子作了相当严厉的训导,给每位戒子很大的策励。不过严厉归严厉,生活上却对戒子们非常的关照。法师常常来到戒子们的寮房,与戒子们做轻松愉快的交流。今天谈论的内容,有几点印象深刻:一是,我们这些同学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出家了,没有经过社会的染污,优点是道心比较好,缺点是面对事情不够通融,书生气比较重;二是,将来大家都要做僧职,做方丈,那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要面对的境界比较复杂,趁现在比较清静的时间,要多用功学修;三是,法师对我们受戒期间应特别注意到事项,也做了提醒,特别是要以一颗清静心受戒,断除疑心和种种顾虑的心,比如,有时可能会怀疑戒场的做法与书上教导的不符,便会产生怀疑,这非常不利于得到清净戒体。法师的教导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与法师在一起感觉很轻松自在。好几次,我们想给法师拍张照片,法师总是不允,说别浪费胶卷了;法师走时,我们想出门送送,也被法师堵住,坚决不允。法师这种为人处事的风格也潜移默化对我们产生了影响。这让我想起法师曾经谈到以前他读中国佛学院时,曾得到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的正果老法师的悉心关怀。老法师对他们在学业上的要求极其严格,而在生活上的关照又极其细微。这也养成了他们扎实的佛学功底,和朴素敦厚的生活风范。从法师身上,我们竟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人身上的影子。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福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