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处处有人应
(5月29日)
仁爱基金会“衣+衣”项目组赤峰衣物发放活动于5月27—29日举行,
60多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和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11个山区的3300余户人家亲密接触。为了让活动顺利圆满进行,衣物组特地于5月23日在北京凤凰岭举行活动前行会。
23日上午9点,一张张生动感人的照片,一组组令人回味的介绍……大家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首先一起回顾了仁爱“衣+衣”自2006年成立以来所走过的风风雨雨。
参与本次前行会的很多义工都是和仁爱衣物组一起成长的。他们见证了南方雪灾时安徽皖南发放、河北保定顺平大型发放,以及四川地震灾区的现场衣物收集、分拣和发放等一系列的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仁爱衣物组已经逐渐形成了包括前期调研、受助家庭登记造册,到中期的收集、分拣、发放以及后期跟踪回馈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救助体系。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其中的酸甜他们在内心细细体会。

那时那人,那情那景,我们一同回味
基金会林秘书长不无感慨地说:“去年由“仁爱衣+衣”项目组发放的衣物将近有42万件,将近有10万人参与进来,他们有的捐,有的分,有的去现场发。能够让这么多的爱心凝聚起来,这么多的人参与进来,一同关注社会上的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小的“仁爱衣+衣”就等于在尽未来际同这10万人结下了不解的善缘。”
我们的目标就是没有界限
“仁爱组织这种形式的捐衣活动目的何在?”一位义工在会上提出了一个大家心中都有疑惑的问题。林秘书长对此做了十分精辟的诠释:社会上有很多人想奉献自己的力量去救助去奉献,只是苦于工作很忙,工作压力大,或是没有合适的渠道等诸多的因素,而未能让人们把自己的爱心表达出来。仁爱基金会并不是一个很有钱的基金会,而我们看到了这种慈善事业中的不足,就设法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也充分参与进来,为大众提供一个没有屏障,没有很高门槛的慈善平台。林秘书长对这个“不设限”的平台做了详尽的解释:第一,没有家庭的限制。旧衣服谁家都有,不必离家去做慈善,甚至可以带着家人老小亲朋好友一同参与。第二,没时间限制。有旧衣服随时送来,再抽出十分钟把衣物分拣出来,装到袋子里。第三,没有场地的限制。社区,大学校园定期组织收集分拣,城市中心有捐衣服务站。第四,没有年龄的限制。上至古稀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童,都可以加入。
我们选择面对面一起成长
在谈到为何会选择入户分发的捐助形式的时候,衣物组的负责人说:“以前的大型发放,义工只是在固定的场地发放,村政府组织村民自行来收取衣物,有些义工就不能直接、深入的了解受助的村民的真实生活状况,甚至有些义工会怀疑这些村民是否需要救助,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有意义。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这种更加亲密的接触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体尝受助者的感受,同他们面对面,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困难。”

认真拣选
为了保证发放当天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60多位义工被分为后勤组、场地组、活动组以及7个发放组。29日发放当天,7个发放组将挨家挨户进行发放,工作量非常庞大,这就要求所有组员要密切配合。为了保证团队合作的天衣无缝,项目负责人给义工播放了培训PPT,把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时应该怎么做等都进行了一一演练。为了展现一个团队的风貌,最后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很多义工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谈什么,不谈什么,我们的言谈举止该如何等等问题。
上午的前行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下午两点,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切的体会,义工们又亲自动手分拣衣物,从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一件一件的衣物是如何通过一双一双传递爱心的手,将承载的爱心传递到千千万万的百姓人家。

“奉献你的一份爱,世界将会更美好……”歌声中义工学习仁爱手语歌
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这次赤峰活动的筹备实际是从2009年3月5日正式启动的。3月5日当天,由6人组成的访贫小组驱车前往赤峰市的11个镇进行前期的调研,搜集包括每位受助者的体型高矮、每户多少人、每村多少户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之后,衣物组的骨干义工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外宣传,并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收集衣物,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共收集衣物五万余件,分拣装包共3379包,参与分拣共计1万余人次。
仁爱“衣+衣”只是千千万万的慈善组织中一个小小的慈善项目组,但是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专注于自己的任务。两个多月来,衣物组的义工不断的往来于北京城的各个城区,运送大量的衣物,组织社区居民捐献衣物,深入大学校园,组织大学生参加捐献分拣。在人们纷纷度假消闲的五一小长假,义工们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组织了“十分钟善行”的分拣活动,让大家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参与到做“慈善人”的行列当中。对于他们来说,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已经是常事,还要时常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照片)在他们的努力下,三千多户人家近五万件的衣物,在近万人次分拣后,终于找到了各自的主人。5月25日,负责后勤、物资协调、调研的前行组团员将提前赶赴赤峰,为后面工作的展开铺平道路。
在谈到对于衣物组的未来规划时,负责人不无兴奋的说:现在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我们最终要呈献给社会及大众的。未来的衣物发放的形式更加多样,社会民众参与度会更大。将来的衣物发放要顺应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需求,让衣物捐助进入社区,使之民众化,最终实现户对户长期衣物支持捐助。还将实现环保回收,把城市人的衣物服饰经过科学的处理,变成可循环使用的新衣物。据了解,目前瑞典等一些环保型国家已经开始实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