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2009-05-24 20:17:50)
标签:

宗教

沙弥

般若

师父

三师

宝华山

北京龙泉寺

香港西方寺

戒子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十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07)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处处随缘自在

 

    前两天,开堂刚讲了过堂及行住坐卧四威仪,可仅一个早晨,就连续犯了若干条:

    首先,下楼梯时没撩衣(因为穿海青和五衣的缘故,上下楼梯都要撩衣:上楼梯前撩衣;下楼梯后撩衣。一方面避免衣着地,另一方面避免自己和别人踩到衣),引礼提醒后才意识到。

  第二,早斋时粥碗未收回(行堂时,三个碗靠外桌缘,行过后,三个碗都要收回。而我只收了两个,另外一个粥碗因为暂时不用,就忘了收回了),还摆在靠桌边沿的位置,纠察师提醒后才意识到。

  第三,带队时错了方向(因为我处于班首的位置,队伍到哪里,都由班首来带。因为地理位置还不熟悉,加上没有提前观照,结果早斋后带回寮房时,到了一个路叉口,竟然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了,最后还是走错了),这已是第二次带错了。

  几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境界时念知力是很弱的。这一点拿现前的规矩一对照就很容易显露出来。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这只有在真正以法行持时才有可能意识到,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行持规范的重要性。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观音山景

 

  这更让我联想起汉传佛教各宗派之间紧密的关系。佛法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八大流派,可简摄为四科:教、理、行、证。所谓教,即是佛陀为化导众生而设施的种种言教;所谓理,便是这种种言教背后所蕴涵的道理;所谓行,便是以道理为指南,在生活中实际修持;所谓证,便是由实际修持的缘故,而获得生命境界的一种提升。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一科,也都为智慧所摄,因此这四科又分别对应四(五种)种般若:教一科对应的是文字般若;理一科对应的是观照般若;行一科对应的是相似(与分证)般若;证一科对应的则为究竟般若。更进一步来看,所有经论所记载的文字般若,以及祖师语录中所体现的观照般若,大都属于教理的范畴,统为化教一系;而所有佛制律藏(含有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三昧耶戒)对应的究竟般若以及历代祖师菩萨所立规矩对应的相似(与分证)般若,则属于行证的范畴,统为制教一系。化教以明理为主,制教则以践行为重。

    由此看来,即使是真正明白了很多事情,与真正能够做得出来,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正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而这理之可悟,亦须借教方成。因此,禅宗之求开悟,亦须以对教有一定的学习,而后方能借指明月。月既明,如何能至于月,非要造实际能行之工具方可。因此,即使是顿悟之人,仍应从实际的事情上一点点的修炼,以此成就真功夫、真本领。如果明白了,却不去做,往往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很多事情都很简单。实际上,当真正去做时发现,事实大都不是如此。知道了,又努力去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轨道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转变。就像今天出现的几件小事一样,该如何做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明白了,但真正去做还是做不好,这就是生命要改善的起点。佛陀制定戒律与祖师制定规矩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起点。否则佛法便一直停留在教理层面,与我们自己的生命还是未发生密切的关联。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观音山拓建碑记

 

    写到这里,便慢慢明白,为什么每当佛教衰落时,总会有通宗通教的大德出现,力挽狂澜,汇通禅、教、律、净、密等多宗派,其实这也是取各宗所长,以期恢复佛法真实之面目。目前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佛教的教理感兴趣以后,对佛教戒律的尊重以及对丛林规制的重新审视便应提到日程上来,否则人们所品尝到的必定不是真正的佛法味道。

除了这些小境界,更大的境界还等在后面。

    今天上午,主要是由开堂排练请戒仪轨,也就是正授沙弥戒的前一天,要首先引请三师来做我们的沙弥戒传授三师。这次戒会共有160多位戒子,其中有两名很关键的角色,就是沙弥首和沙弥尾。在整个戒会期间,两人担负了很多领头和代表的角色。原本沙弥首早已有安排,但后来因特殊的因缘,沙弥首未能到位,由我来补充上来。这真是一件幸运和不幸的事情。幸运的原因自不必提,不幸的原因,后面也会慢慢暴露出来。

    早斋后排班,引礼让带上昨天教我的唱颂内容,说上午排练时要用。我一听,心里就紧张起来:我还什么都没学会啊!引礼说没有关系,能唱什么样就什么样了。既然如此,我也别无选择,硬着头皮,准备豁出去了。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甘露遍洒三千

 

    上午排练请戒仪式,先请引礼诸师,后请授戒三师。各部分请来后,都需要沙弥首代表全体戒子表达请师受戒的意愿,而且形式是唱颂,这唱颂又不是一般的风格,还是宝华山特有的风格。这让我心里很紧张,如果万一出错,那该多尴尬,这可是众目睽睽啊!而这些又都不是我所擅长的,也就意味着肯定会出错。怎么办呢?

    满怀的顾虑担忧,在发生第一个错误之后,竟然出现了转机。这个错误发生在执香的方式上。由于自己平时从来不会注意这些事情,结果自己做时,脑子里自然也是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做?没办法,便随意采取了一种方式,当然不可能是正确的方式,也就逃不过引礼们的眼睛。这时开堂走过来,亲自教我执香的方式,以及举香时的位置。当时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一方面感到真的太没面子了,这么简单的事情,可我偏偏不会做;另一方面也觉得很幸运,这些礼仪,以前自己没有留心学,现在却有宝华山的开堂亲自来教,真是莫大的福报!这后一种心态让自己变得坦然:是啊,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并不是一次表现的机会,我担心什么呢?担心因自己的无知无能而受到轻视吗?可是如果真的是无知无能又怎能保证得到重视呢?担心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师父的声誉遭到损害吗?如果是这样,损失也够大的了!可这些损失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满怀的懊恼吗?当然不能仅仅是这样。我开始意识到:这是因缘在成就一个人,这是因缘在成就一件事!既然如此,自己就应当好好珍惜这个因缘,扮演好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就这样,我开始慢慢抛弃先前的种种顾虑。当一个人执香走在排列整齐的队列中央时,我忽然感受到一种很强的加持,在那一刻,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丛林里能出那么多的高僧大德。这全是一种因缘法:外在有怎样的平台和格局,内在就有怎样的“丛”“林”得以长养。

戒会第四天:在境界中淘炼

视众生如独一爱子

 

    尽管如此,难关还是要一个又一个地突破。当所有的戒子向三师与引礼师跪下来后,要由沙弥首以唱颂来表示戒子们请师的诚意。尽管昨天已努力练习,可对于五音不全的我来说,这些努力根本不会起到什么效用。我有些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做。正在六神无主时,开堂与引礼们却给了我最真诚的鼓励,勉励我放开来唱,唱不好也没关系。在这种状况下,我也顾不了这么多了,放开嗓门就唱了起来,最后总算唱了下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对我来说,就像是几个小时那么漫长。唱完了,就听到后面传来咯咯的笑声,就知道自己唱的水平了。没想到开堂还给予了我肯定,并训斥了那些偷笑的同学。由这件小事,便可知开堂的为人风格了。但经历此事的我,对于外界的肯定和否定似乎已不是那样的在意了:我知道这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全是一场因缘的集会,其中每个部分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彼此不能互相取代,却又相即相入,不可分离。

    上午排练结束回到寮房,并没有因为自己不成功的表现而心情沮丧。相反,却是满心的欢喜。师父说我有时做事太认真了,此时此景,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一分这“认‘真’”是怎样的一种行相。

    下午,开堂教导忏摩仪轨。晚上,继续拜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青之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