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95,107
  • 关注人气:66,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久学常省初发心·远离嫉慢平常心

(2009-05-04 05:49:08)
标签:

宗教

发心

佛法

闻法

北京龙泉寺

学诚法师

文化

分类: 学修笔记

《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一(师父开示要点笔记4/6 

四、久学常省初发心·远离嫉慢平常心

(5月3日)

久学常省初发心·远离嫉慢平常心

5月3日朝山礼佛

 

1、久修无进反茫然·追根溯源检发心

【认识问题】: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说好像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

——那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佛到一定的时候,来到庙里边法会参加多了以后,我们人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就是你要来皈依,要来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

——也就是说,最初的发心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把这个原因忘记掉,当然我们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

——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检省自心】: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不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不是发了善心?还是起了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我们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

——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喻]:就犹如一个学生去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不用心在念书,那么哪怕他每天去学校,最后的考试成绩也会很差的。所以,只有我们去了学校以后,自己很认真用功,很用心去读书,找最好的老师去接受教育,并且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里头,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去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去,仅仅是图有其名而已。

——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那我也知道,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为了要好好修行。

——但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面的认可,理论上面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里边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无明烦恼障道心·明辨嫉慢识自心

【比照认识】: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修,要非常得至诚,非常得恳切,非常得殷重,非常得认真去修行,才能够会有感应。

——我们不能够至诚、恭敬、殷重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起烦恼。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那这些问题就会障碍了我们来到寺庙里边不能够听经闻法,如理思维、如理抉择、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头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反省恶习】:

——那我们人比较容易犯的毛病,比如说嫉妒,比如说骄慢,这是人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

——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好,各方面都比我好。

——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能力、财富、品貌等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每方面都比你好这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看到这些事情以后,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那么这个就叫做嫉妒。

——那么什么叫做骄慢呢?

——慢心,我们看这个人很骄傲、骄慢,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去看人;

——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多做了一点,我们总觉得别人都不如我,我做了很多;我们做得好一点,我们就会认为说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我们就会觉得好像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我们就会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差;我们体力好一点,就会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

——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如理认识】: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一个什么状态,内心是一个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的。

——所有外在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

——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有些问题就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

——有些你内心的问题是过去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把你内心那一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空给塞满。

 

 

『附录·思考题』: 

1.为什么学佛法久了,我们修行却没有什么进步,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呢?

2.什么障碍我们在寺庙里不能够听经闻法,如理思维,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头去呢?

3.什么是嫉妒?什么是骄慢?什么是平常心?

 

 

《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一  相关链接:

一、审思生命明宗旨·离苦得乐须皈依

二、善恶在心知因果·自识无明动机明

三、学佛断惑皈戒先·不离学处近三宝

四、久学常省初发心·远离嫉慢平常心

五、断恶修善发大愿·誓愿不离智方便

六、有限时空超自我·无限生命绘蓝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