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2009-04-26 07:43:26)
标签:

推客

学诚法师

义理

戒律

道安

中国

习凿齿

北京龙泉寺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4月25日)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村边古桥碧水长流

 

    或许我们没有想到,一千七百年前的名士与名僧交往的佳话,却通过师父最现代化的弘法形式——推客,为我们展示了出来。

    与以前每日读师父的博客一样,现在每天又多了一个新的功课,就是上师父的推客。了解师父的最新行程,聆听师父那充满智慧和慈悲的法语。师父很多法语都是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发的,早就听说师父一般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如今通过推客,更能真切感受到这份辛苦。师父为弘法利生,这般的舍身忘躯,精进不已,这样想来更加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迫不及待地看师父的最新推语:“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这是一段古文,看过后面师兄的跟帖,得知这是1700年前东晋名士习凿齿对佛门大德道安大师的评价。

    从这一平淡而出俗的语句所蕴涵的胸襟,让我对习凿齿萧然起敬,而正是这一番话语,成就了有智慧海之美喻的佛教在1700年前在中国的传播。可见习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仅是一部《汉晋春秋》。

    得知后来习凿齿从中原迁居至我们新余白梅,墓地在分宜县早木山,于是我决定前往其墓地礼拜祭奠。

    第二天早上七点四十,我搭乡间班车前往白梅、枣木山。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白梅村村口古樟树

 

    到了白梅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枯死的、曾经经历了一千七百年风风雨雨的柏树,和它身后的在当年习凿齿创立的半山学堂旧址上建立的白梅小学。不仅让人感慨岁月之流变,人事之浮迁。华夏之古德大儒所最重视的是教育,特别是在隐退回乡后,晚年最着力的也就是要为文化和人道的传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的体现莫过于办学堂,育弟子。而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流传而不绝,可以说与这些文人名士所创办的学堂有着颇深的渊源。而今学堂不在,古树亦死,不免让人颇为伤心感怀,中华文化在今日本土传承之危机,人伦道德在今日之沦落也不能不引人深思啊!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习凿齿创立的半山学堂旧址上建立的白梅小学,

房前枯死的是1700年前的古柏

 

    到了白梅村,怀着崇敬的心拜瞻习凿齿的祠堂,首先看到的是习凿齿老先生赤塑像,庄严儒雅,颇有古德之风;而当穿过祠堂长长的走廊,似乎走在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一般,一千七百年前的一幕幕如历史剧般在我的脑海中上演:

    一位史学大家,一位高僧大德;一位襄阳士族,一位冀州僧侣。在交通阻隔又战乱纷飞的南北对峙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两者是如何交往并彼此赏识的呢?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习氏祠堂

 

    要回答这个问题,便不能不提当时的佛教,佛教虽于东汉初年便由白马驮经传至中土,但是在儒学兴盛的汉朝,除了几部经典的翻译,为民众视之为外来之神仙道术之外,却也没有很大的发展。而借着汉末混乱的经学统一局面的打破和以究谈心性义理的魏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习氏祠堂供的祖先习凿齿塑像

 

    因为佛法义深难解,又与中国固有经世致用之儒学之志趣大相异趣,因此很难为人所理解。而魏晋玄学的兴起为佛法义理的研究和弘扬提供了一个平台,于是就出现了当时的格义佛教,即借中国老庄之学的名词与义理解释佛学,虽然义理有乖,但是作为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传播的方式,格义佛学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水清地沃

 

    与义理上的格义相对应,佛教在劝化和传播上,也多采用中国人所习惯的神仙道术的神通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为国主所崇,百姓所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安法师的业师佛图澄大师,以此方式向北方的缺少文化而略显野蛮少数国主劝信佛法,虽没有使他们完全禁杀,但还是从他们刀下夺回了许许多多老百姓的性命。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分宜枣木山,习凿齿的墓就在此山中,离白梅约7公里

 

    而在佛教的组织形式上则由于与中土的习俗相异,戒律不全而导致道风不具,戒律松弛,仪轨不备。虽有戒本之翻译与戒律之传授,但仍是戒法不一。就连出家人的名称都各异,跟着师父的姓氏称呼。

    但这种情况到了道安大师时就开始得到改观,可以说无论从义理,戒律,弘法等各个方面,道安大师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致华夏之佛教道风为之一变。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进入枣木山的路

 

    道安大师本身就是非常传奇的经历,也是一个精进学佛最终得大成就的榜样。据《高僧传》记载道安大师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工作,而他一点没有怨色。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大约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佛图澄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不是你们所能及。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道安在佛图澄死后才离开邺都,十三、四年之间,他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且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山势峻峭,林木葱茏

 

    后因北方五胡乱华,战乱不已,加之道安大师本人以晋为华夏正统的信念十分强烈,南下晋土,但在襄阳为名士习凿齿所力邀而居于襄阳讲经说法十五年。当时两人相见时,互通姓名。习凿齿言:“四海习凿齿”,道安大师对曰:“弥天释道安”,以此千古名对,而使天下佛子皆以释姓,从而改变了自汉魏以来出家人称呼混乱的现象,给天下人以佛子一家,平等无隙的感觉,为统一僧制创造了非常好的主观条件。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怪石流泉

 

    以道安大师的德行和在佛法上的成就,当时的名士莫不崇敬。宰相谢安亦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在师父推客上出现的习凿齿向谢安推荐道安大师的赞语:“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大威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从此赞语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道安大师的品貌与功德,又可以体会出师父以大师为范,严于律己,精进修行,培养弟子,力弘教法的宏愿。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拾级而上,是习凿齿的墓碑

 

    道安大师自出家便勤研经卷,笔耕不辍,注疏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小乘经典和最为兴盛的般若系的经书,并一改当时蔚然成风但曲解佛法真义的格义的解经模式,领导当时的僧众翻译了大量的经书,以正法义;同时于讲经说法间隙注疏经书达十八种之多,而且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经书目录《众经目录》一书,开创了中国以新的方式译经、注经、编经的新模式。 

    在佛法的弘扬模式上,道安大师一改其师佛图澄以神怪方式劝信的方式,而是以授徒、讲经的方式来传播佛法,重在义理而不在事项。故习凿齿称他“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国人不言“怪力乱神”的传统,为佛法在以儒学为宗的中国,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在授持戒律和僧团组织方面,道安大师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中国僧侣的日常修习和宗教仪轨,就是由道安大师制定的“僧尼规范”开始的,主要包括三点:“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是我国佛教史上建立寺院规则的创始人。可见道安大师对僧人的日常行仪和讲经说法、布萨忏悔等应作之事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矩,这对于当时戒本缺乏、戒律不整的中国佛教是多么的及时和重要。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庄严肃穆

 

    其所领导的僧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则才规范起来,但制定规矩仅仅是开始,执行的关键不在其威势与手腕。而在于制定者本人的德行与修养,在于本人是否躬亲示范。而道安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典型,故而习凿齿称赞他:“无重大威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安大师品行是:不用神通技术以蛊惑人心,障人眼目;亦不靠威猛之权势与专制之手段来整饬僧团,令众人畏惧。而是以自己之德行修养,为众人仰慕、心生敬意,于是师徒间自然互相尊重,持戒清净,整个僧团的道风肃然,戒律威整。

回望1700年前的习凿齿

墓体所在山丘,珠圆玉润,竹林掩映

 

    想到这里思绪不仅从历史回到了现实,习凿齿所赞扬道安大师的,不也正是师父的写照吗?

    赵朴老当年视察广化寺而赞师父云:“律己其志刚,接物其气柔;学修不出门,声教及遐陬;如何办道场,傥于此间求。”暖风吹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看潺潺而流的纯净河水和那宽广无边的大地,这不正是师父那清净的心地和慈悲宽广的胸怀的写照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