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诵经出坡  福慧双修

(2009-02-04 09:29:41)
标签:

宗教

法师

法会报道

寺院

培福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诵经出坡  福慧双修
——龙泉寺2009春节“国泰民安•华严祈福”法会报道(十)

(2月3日  下)

 

    法会开到今天,很多要写的内容,可是,翻看往年的博客似乎又差不多。
    当然,事情肯定不是如此简单,看似法会年年雷同,人也基本还是这些人,事也基本都是这些事,但,山上的修行者却与去年却有着大不同。这种来自个人身心变化的体验绝非三言两语说的清楚的。
    新上山的人经常会听到“资粮”、“福报”、“出坡”、“回向”等等这些世间听不到的生僻词汇。其中,字面上解释“资粮”是通过修行所获得的资本,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准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德资粮(又作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福报”是利之果报也。如六趣中人天之福报。《增一阿含经》曰:‘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曰:‘福报灭时,离所乐事。’《大乘义》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报。’;出坡是在寺院里的劳动,回向是指把自己通过修行所获得的资本扩大给更多的众生,使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于所希愿处,谓之回向。)
    还有更详尽的解释,但,用语言来解释修行体验是很艰难的事情。特别是“资粮”,字面上理解是福慧两种资粮,经论里也都是这么说,但对个人来说,真正体验到,并产生切实的觉受,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没有觉受,就只能人云亦云。

诵经出坡 <wbr> <wbr>福慧双修

出坡劳动,净罪培福


    法会上,读诵《华严经》期间,都会安排参加读诵的人出坡劳动,通过护持寺院的一些活动,让大家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之余,还能培植福报。以期在法会期间福慧双修。
很多人以为佛弟子所有的劳作都是为后世培福的,这也是很多人对佛教产生疑问的地方。其实,在寺院里,随时可以感受到现世的果报,比如资粮的累积,就不用等到来世,当下就可以感受的到。
    对于出坡培福集到资粮的觉受,谁最有发言权?文化组的师兄们强烈介绍贤某法师,就是在以前的博文里常见到的水利法师。一年多来,他带着水利组的师兄们创造了凤凰岭的水利奇迹,因为他们的努力,开法会几百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就解决了。
    龙泉寺的发展,由于水库的成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期间,修水库的师兄们也因此培植了极大的福报。积累了众多资粮。
    但资粮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是物质的,那么我们如何直接从身体里感知到它呢?如果是精神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精神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呢?并对出坡培福产生动力和信心呢?
水利法师在法会期间也很忙碌,在筹备水利建设,常有电话和一些事情要处理,谈话就在断断续续中进行。

    问:资粮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
    法师: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问:那如何体验的到呢?
    法师:一定要亲自参与,你去参加了才能有真实的觉受和体验。资粮是真实不虚的,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你就必须要有钱。钱就是你的资粮和福报。
    问:资粮对我们的身心有什么可以具体体验的到并能够表达出来的作用呢?
    法师:比如,我过去读《楞严经》,读不进去,读的烦死了,读到最后恨不得把经撕了,到后来别人读,干脆自己就不读了,等通过出坡积累了资粮以后,再读《楞严经》就很容易了。

诵经出坡 <wbr> <wbr>福慧双修

读诵经典,增长智慧


    问: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通过劳动,可以让人具备学习能力呢?
    法师:那也要看是否带着意乐,你是什么样的发心去劳动。以前跟几个高级知识分子也谈过这个问题,心想事成的问题,你相信心想事成吗?
    答:我相信心灵是有力量的,但对资粮这个问题是人云亦云的,内心实际没有定解。
    法师:所以啊,那是你做的少。
    问:那您做了这么多,能不能把这个资粮的体验表达一下呢?
    法师:你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有钱人,他们会越有钱,没有钱的人,就越没有钱。有钱的人愿意多做,没钱的人就越不愿意做。心缩的很紧很小。所以就越没有钱。你看寺院里也是,有的人本来福报就大,他就越愿意承担,越带着欢喜心干,有点人福报本来就小,可却偏偏做事情容易抱怨,或者做的不欢喜。
    答:这能理解,也观察过,有钱人心胸宽,见识多,想问题有高度,钱来的也容易,没钱的人就正好反过来。就更没钱。
    法师指指周围水利组的师兄们:是,这和世间法也有相通的地方,你可以多问问他们。
    问:哪位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兄甲:以前读经论,天书一样,根本就读不懂,后来通过培福,积累资粮,经论就渐渐能读进去了。
    问:一开始读着犯困吗?
    师兄乙:是啊,犯困,读不懂,看不进去,后来就渐渐入门了,也不困了。渐渐地理解一点了。
    问:这一点有多少?
    师兄乙:是有一点。
    问:那身心上究竟是个什么感受呢?

诵经出坡 <wbr> <wbr>福慧双修

出坡中的互助齐力,增进师友缘


    师兄丙:在山上修水库的时候,心想事成的事情太多了,正缺沙子的时候就有人背沙子上山了,没有任何人事先去通知,需要吃饭的时候,就有人送饭上来了。心想事成。贤某法师带《广论》班的时候特别强调出坡培福。
    问:读书能力改变的感受是忽然间发现的还是渐渐的呢?
    师兄丙:渐渐的。
    师兄丁:也是忽然间的。
    法师:师父对资粮有过开示,他对不同的人说法都不一样。
    问: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这个提高学习能力的法门让社会上的人也理解并接受呢?这对社会上的现行教育理论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啊。
    法师:这个很难。
    问:那除了出坡劳动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积累资粮培植福报呢?
    法师:很多啊,拜佛,诵经,供养都可以。都是方法问题。比如,你去磕头,磕到一定程度,就有觉受,不磕,光说肯定是不明白。
    问:社会上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读不进去,是不是通过这个方法就可以让他们爱读书呢?
    法师:那还是要教育,光读书也不行,光劳动也不行。最关键的是要体验,你还是做的少,所以就没有觉受。一定要多做。才行。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太多地打扰法师,但法师的开示已经很清楚了,资粮是一个当你亲自去做了才能体验到的真实而具体的觉受,否则,都是字面上的游戏,纵然理路全通,没有去做,也是枉然。
    不知道别人怎么知道与法师的话题的,晚餐时,有人追问,法师关于资粮是如何开示的。
简单地把法师的话重复了一下,闻者很满意。
    想起马路边挂的横幅,“创建学习型社会”。
    社会有大小之分,社会是大社会,寺院的学修环境是个小社会,学习是促进团体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无论大小,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很清晰,团队的发展就会健康,个人的身心就会有进步。
    理路上是通,但对自己来说,要落实到行为上,落实到意乐上,好乐上,就不是懂个道理那样简单了,做多做少都是自己觉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吃饭自己饱。
    新年里,督促自己,提起意乐,积累资粮,深入经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