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超越的人生——2008年出家生活感悟

(2009-01-25 07:50:43)
标签:

宗教

佛法

出家

一份

太子

世俗

悉达多

宇宙

文化

北京龙泉寺

分类: 僧众弟子

品味超越的人生
——2008年出家生活感悟

(1月24日  上)

 

    出家已整整一年了。到底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想知道的人一定不少,这中间有日夜挂念的父母,有思念有加的朋友,有对出家修行充满兴趣的人们,也有忙忙碌碌工作生活的芸芸众生……当然,在所有人中间,还有一个人,他想知道程度之强烈恐怕不亚于任何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自己。

    有时觉得语言的确有它存在的价值,通过它,人们可以沟通思想;通过它,人们可以联络感情。但有时又觉得它那样苍白无力,竟不足以表达内心那种真实鲜活的感受。由于这种缘故,真正想做到“辞达而已矣”也绝非易事。尽管如此,还是希望尝试着用那干瘪粗糙的词句,来传递一份心情,来分享一份感悟。

    一谈到出家,人们冒出的第一个疑问大都是:为什么?而这恰恰也是我希望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仍旧没有得到确切明朗的答案,但与一年前相比,却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也希望能把这些写出来,不但是写给读者,更是写给自己。

    想想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二十几年,虽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经历,内心世界却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很小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而在讲的时候,老师们称扬赞叹的神情溢于言表,于是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不赖的,便潜移默化地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大一点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的好评,能得到同学们的尊敬,甚至后来还能得到奖学金,于是这些都自然而然成了自己刻苦向上的动力。乃至于后来为了上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而不辞辛苦,深究其背后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儿时的梦想,更多的则是来源于现实的激励。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才可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才可能改善子孙后代的受教育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孝敬父母,才可能在人群面前扬眉吐气,才可能……越到后来越发现,儿时的梦想是那么诱人,因为如果能实现这个梦想,意味着就能得到一切。只不过“科学家”这个名词也可以改成“政治家”、“企业家”、“金融家”等等,只要是个“家”就可以。有了这个“家”,就意味着能够拥有自己想拥有的一切。

    不知不觉地,一种价值观已经伴随着那颗幼小心灵的成长而深植心底:外在拥有越丰富的人,他的价值越大,生活也就会越幸福。于是,一种深深的渴望便会不断滋长:希望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至于通过什么方式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结果才是人们所看重的。这种渴望如同是马力十足的火车头,一旦开起来,就会在既定的轨道上奔驰向前,它的方向感之强,运行速度之快,要想停下来也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直到到了列车的终点,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另外一段旅程的开始而已,于是又马不停蹄地扬鞭上道。周而复始,奔腾不息,直到有一天列车长终于清醒过来了: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何独往返奔波于这狭窄刻板的轨道上?于是试着停下来,走出了列车,暂时摆脱既定的轨道,去体验一种从未走过的人生旅程。

    我没有列车长的觉悟,但在种种外缘的影响和启发下,也经历了种种内心的挣扎和波折,在既定的人生征途上终于得以暂时的歇息,从“家”里走了出来,并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也就是所谓的出“家”生活。那么出了“家”以后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轨迹呢?我发现,出了“家”,一样离不开穿衣,一样离不开吃饭,一样离不开睡觉,一样离不开劳作,一样离不开交往……这些正常人所需要的一切,出了“家”一样也没有少。那么,所有这些一样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一样呢?衣服是要穿,但却由原来各式各样的西装革履、牛仔耐克,改成了灰一色僧服,于是每天的生活中就少花了一些时间考虑今天要穿哪件衣服;饭是要吃,但却由原来的选订餐或自主餐变成了行堂,统一的饭菜,于是每天的生活中就节省了一些精力琢磨今天要吃什么喝什么;觉是要睡,但却由原来的晚十二点到早八点变成晚十点早四点,早晚统一睡起,于是每天的生活中就减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身心因此多了一份安然和自在;作是要劳,但却由原来的一日八时,改成了一日两到三时,于是每天的生活中更多了诸多的时光徜徉佛藏法海;往是要交,但却有原来的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变成了平平淡淡、恬然默契……

    以前每每读到孔老夫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忠告,就觉得道理上讲应如此,只是现实生活还归现实生活。若不谋食,饥饿就会找上门来;若不忧贫,财富就如同雾里的花空中的月。直到出了家,身处三宝地,才发现道理上是这样,事实上也是这样:若不谋道,食物再丰盛,却吃不出滋味;若不忧道,衣着再名牌,穿在身上却也别扭。反过来讲,似乎也成立:一心向道,虽是粗茶淡饭,却也滋丰味盛;安心办道,虽是衣衫朴素,却也心踏意实。

    那么什么又是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功效呢?《增一阿含經一入道品第十二》中世尊曾告诸比丘:“有一入道,净众生行,除去愁忧,無有诸恼,得大智慧,成泥洹证……云何名为一入?所谓专一心,是谓一入。云何为道?所谓贤圣八品道,一名正见,二名正治,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谓名道……”简而言之,道乃令心解脱之法。那么我们的心为什么常常不会很快乐?到底是被什么束缚住了?道又如何能将这束缚层层解开,乃至最后放飞那颗自由的心灵?

    我觉得这束缚内心的东西,并不在于外在的种种,而在于内在的观念,内在对于未来的种种期许。这种内在的期许之影响是那么强大,以至于它竟可以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乃至于深入到每时每刻。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世间的生活,就不能不“谋食”,以滋养自己、家人乃至于更多人的生命,乃至于后来为满足越来越高档的生活享受;在世间的生活,就不能不“忧贫”,因为这意味着生存的底线乃至于威胁着存在的尊严。这是一种很明白很直接的现实逻辑,谁也没办法否认,谁也不得不去遵守。正是这现实的逻辑,却成了我们思想难以摆脱的枷锁,成了我们大多数人行为行动的指南。

    幸运的是,既有常规,便有例外发生。当津津乐道于科技的发达让人类过上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时,我们自然不会忘记取得这些成就的源头所在。爱因斯坦在《科学的困境》一文中曾指出:“在危机时期,人们对于他们直接需要范围以外的东西,一般是看不到的。对于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工作,他们才愿意付出代价。”爱因斯坦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的欧洲正处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其实,不仅仅是在危机时期,即使是在和平繁荣的年代,如果未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人们也不太可能去做一些“劳而无功”的工作。然而,真正的科学却近似属于这类工作。爱因斯坦接着说:“但是科学,如果要繁荣,就不应当有实用的目的。”也就是说,这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和好处?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一个真正追求科学的人那里是不会去问的,更何况考虑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了。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不求利益和好处,最终却能得到大利益和好处,谁能解释其中的缘由呢?爱因斯坦对此并没有给出回应,却做了如下说明:“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科学所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只是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等到几代以后才见效。”言外之意,实用的利益和好处并不是科学的主要目标,而是科学的附属产物。但这种安立也只是在真正的科学家那里才成立,到了一般世俗的人那里情况就不是这样,但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人的层次境界本来就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追求,使得真正追求科学的人,并没有因为取得荣耀的成就而过上多么高档的生活,而是一如既往过着简单朴素的常人生活。而恰恰是这些人,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当然,例外并非限于这些科学家。在历史上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甚至无法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但他们对于之后人类的影响却又更为深远。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论》中曾提到了这类人:“借观科学诸家,凡理想最高者,多不应用,而应用者率在其次之人。何独于宗教而不然耶?尝试论之,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彼宗教之卑者,其初虽有僧侣祭司,久则延及平民,而僧侣祭司亦自废绝。则道德普及之世,即宗教销镕之世也。于此有学者出,存其德音,去其神话,而以高尚之理想,经纬之以成学说。若中国之孔、老,希腊之梭格拉底、伯拉图辈,皆以哲学而为宗教之代起者。梭氏、伯氏之学,缘生基督;孔子、老子之学,迁为汉儒,则哲学复成宗教。至于今,斯二教者亦骎骎普及于国民矣。”基督教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对于的东方社会影响之深之广,是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毫无疑问,这些影响将会一如既往地波及到未来,在未来发挥着过去曾经发挥的作用。然而,再看看当年的梭格拉底和孔子,他们又是过着怎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啊?这也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过得好一点,只是他们并没有把这当作生命的目标,他们所想的却是如何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过上一种智慧而又和谐的生活。这样的目标是那样的远大,而真正实行起来又是那样的艰难,乃至于当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除了身边的弟子之外,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认同并接纳他们的教化。从世俗的标准上来看,他们失败了,失败的是那样惨,因为他们看起来一无所有;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们又成功了,成功的是那样彻底,以至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而当他们离开以后,又是那样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安立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价值标准,而这又直接导致了一种完全超脱的生命追求。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也算是出了“家”,出了世俗的“家”,从而获得了一种自由,一种内心的解放。而这一点,正是一般的人所无法拥有的。

    无可置疑,最不可思议的例外,来自于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八十年的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寿命不能算短,但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却仅是一刹那。在这稍纵即逝的八十年中,悉达多太子的生命又经过多少次的解脱和超越啊!

    面对着让多少人羡慕的圆满的世俗生活,悉达多太子并没有太多的留恋,他选择了极端艰苦的森林修行生活,以求得彻底解脱人生痛苦之道。这是第一次生命的超越,这次生命的超越让一个父亲失去了一个好的儿子,让一个妻子失去了一个好的丈夫,让一个儿子失去了一个好的父亲,更让一个国家失去了一个好的国王,却也同时让森林的苦行者多了一个好的修行伙伴,让大自然多了一个有着钢铁一般坚韧意志的生灵。

    六年的苦行换来了悉达多太子第二次生命的超越,这次超越使一个迷闷的心灵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使一个困顿的身体获得了超然的安泰:悉达多太子最终证悟了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谛,这真谛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物不受起支配的中道实相。这次超越让他得到了牧羊女虔诚的供养,回归了正常人的生活,却也同时失去了昔日修行伙伴的信任。他又成了孤家寡人,但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孤独。恰恰相反,他完全沉浸在一种深层次的喜悦之中。这种喜悦无以言表,也不需要让任何人知道。这种喜悦恐怕常人难以体会,尽管我们也会有自己能够而且曾经体会到的喜悦,有时它来源于欲望得到满足,也有时它来源于愿望得到实现;有时它来源于事业得到成功,也有时它来源于价值得到认可,比较少的时候来源于内心的深处。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作用就能自然产生,我们或许有过,却常常稍纵即逝。这种喜悦在我们的古圣先贤那里也确实类似长久地出现过,像过着疏食饮水、曲肱为枕简单生活的夫子之乐,像一样有着箪食瓢饮、陋巷败室生活的颜子之乐。

    处于这样深度喜悦的释迦圣人并没有一直这样下去,而是很快地完成了生命的第三次超越:他决定与所有的众生分享他的喜悦,尽管这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难,他也曾经因此而退缩过,但最后还是超越了,他决定要做这件事情。奇怪的是,我们已经找不到他在这次超越中失去了什么,因为内心的喜悦从来也没有因此而离开过他,那他失去了什么呢?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是这个身体了,他开始将自己所拥有的最后这样东西舍出去,从此开始了为期四十九年的布教传法的历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与人们分享着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他那博大的胸怀、平等的思想、深邃的智慧、崇高的人格,几乎招感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人的崇敬,这些人里面有一贫如洗的乞丐,也有家踹万贯的富翁;有低贱的农奴,也有高贵的国王;有知识渊博智慧无碍的学者,也有只字不识愚钝昏昧的无知人……他的恩惠普被了当时的人,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人。今天,我们之所以能遇到这难得难求的佛法宝藏,大抵都来源于释迦圣人的这次超越。

    悉达多太子在短暂的一生中所完成了三次超越,每次超越都有得有失,所失去的大都是对现实的人生看起来很重要的,因此对一般人来说总是难以割舍的。也正是因为能做到难舍能舍,他也因此得到了常人得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让他的内心不断地得到解放,而这些解放让他的生命不断地获得超越。

    两千五百年过去了,释迦圣人对生命不断超越的精神和体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而是变得越来越光芒四射,给越来越多的人指明了生命的方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了解释迦圣人的足迹以及他对生命感悟的分享,当有助于在越来越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得到一份安宁和超脱;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佛弟子,了解释迦佛的行谊和悲愿,当有助于践行他的教诲,将幸福与和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一个誓愿追随佛陀的出家弟子,尝试着走进世尊的内心世界,当有助于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回顾短暂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只有当一个生命在不断超越自我的时候,它才是有意义的。一个不能超越自我的生命,等待它的除了无穷尽的重复与轮回之外,还有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