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
——走出寺院的出家人(二)
(1月14日 上)
很快就要受戒了。那天一起去体检,我从佛协赶到海淀医院,与其它十几位同学会面。几日不见,倍感亲切。因为时间还早,大家就围着带队的贤甲法师,坐在环境优雅的候诊室等待医生的通知。
刚坐定,环顾一周,贤甲法师不紧不慢地说:“大家一起出家,一起受戒,因缘很深。以后的这段时间,大家更要相互关照,加深彼此的业缘。”处在这样特定的环境,再经法师这样的提示,真有一种感觉,觉得彼此之间的情谊、友谊是多么的重要。这种情谊让彼此之间相互依靠,而这种友谊又让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有了坚实的依靠,人就不至于孤立;有了彼此的信任,人就能不断成长。当然,除了这两谊之外,还有出家人所特有的一谊,那就是道谊,因为对道的共同追求而连接的一种谊。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需要一生的经历来品味,乃至生生世世的考验来沉淀。

一起静候通知
谈到这次体验,贤甲法师也随缘对我们进行了一些国情教育:“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农民问题非常重视,也相继出了很多福利农民的政策,比如农村医保,每个农民只要每年交十块钱,就可以享受百分之七十的医疗保险。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生病花了一万块钱,只需要交三千元就可以了。而且农民还要到当地的医院定期体检身体,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征兆。”听到这个消息,说实在话,内心很受鼓舞。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国家的很多问题才算真正解决。尽管很艰难,但国家已经做出了努力。我们这些出家的同学,很多来自农村。尽管我们坚信自己选择的路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对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而言,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事情。对这一点,大多数同学都心存愧疚。但现在,除了让父母来寺院住上一段时间,我们并不能为父母做更多他们所希望的。在这种状况下,能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多少也减轻一分负担,但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在家的时候,需要照顾的是生养我们的父母,而出家了,则视一切大众为自己的父母。在家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衣食上照顾父母;而现在出家了,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让所有的大众都能得到内心永恒的安乐。坦率地讲,现在我们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当下开始,学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善待他人
这次我们十几位出家的同学一起出来体检,场面也算是相当壮观了,可想而知,这独特的场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有任何的不适应,心里反而觉得很高兴。在这样一个非常忙碌的时代,因为这群人的出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种非常不一样的生活。或许,他们中的许多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到寺院一次。想起在佛世时的印度,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经常外出托钵乞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穷困低贱而不得不以乞讨为生。在当时的印度,最高的社会阶层是以修行生活为主的婆罗门,其次才是代表贵族统治阶层的刹帝利。因此,能过出家修道生活的人普遍受到社会民众的爱戴和尊重,就连当时很多国王也皈依了佛教,像摩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当时,如能恭请到佛陀及弟子到家里应供,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佛陀和弟子本身也会经常外出托钵乞食,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更多人结缘,因缘成熟了,就为他们讲说佛法,化度有情;另外一方面,对出家人本身,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消除我慢,具足谦德。但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风土人情的差异,出家人不再外出化缘,有了固定的修行办道场所,也就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寺院。人们信奉佛教,一般都要到寺院里膜拜供养、听经闻法。这种转变,一方面因为佛教有了固定的载体而得以稳定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在佛教与普通的社会大众之间筑建了一堵墙,这堵墙给佛教本身带来了一种神秘化,也让出家的僧人们对世间的疾苦更不容易深切体会,因而无形中削弱了佛教向上的动力以及她对稳定社会应有的价值。时至今日,佛教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哪怕只是偶尔走出寺院,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召唤,这种召唤来自整个社会,来自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渴望,渴望的东西并不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对金钱、名誉、地位的追求,而是一种内心的充实与心灵的回归。这种召唤赋予我们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推动着我们要将一种优秀的文化回馈给这个社会,与每一个人分享。
负责引导的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与贤甲法师好像是老相识,相处得很融洽,也有其他的一些护士说很高兴再次见到法师。可我们后来得知,法师是第一次来海淀医院。没办法,这种奇怪的事情也只能归因于佛门所讲的缘分了。如果没有无限生命的概念,对于缘分的理解,一般都会罩上很多神秘的色彩。但了解了无限生命,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就像今天结交了一个新朋友,等第二天醒来,再见到这个新朋友的时候,已经是老朋友了。尽管前生后世的概念已经成了口头禅,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恐怕很少有人会把它当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说说而已。如果内心认真地对待这个事实,人的生活态度就会变得非常不一样。想当初,自己抉择出家这条路,主要的就是对无限生命这个概念有了比较强的信心。承认生命的无限性,也就比较容易站在更为长远的时空因缘上来看待一些事情。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以前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以前从来不会注意的事情,却具有了弥足珍贵的价值。换句话说,生活的价值观变了,日常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很多有濒死体验的人,当他们有机会重新活过来的时候,大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热衷于追求多么高的地位和荣誉,而是更愿意实实在在地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周围的人奉献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态度,因为随之而来的便是极其珍贵的和谐与生机。

检查后的用斋
体检开始了,大家轮流到验血房、心电图室、眼耳鼻舌喉科、内科室、胸透室……这批特殊的“患者”所到之处,都会引起主任医生们浓厚的兴趣,边检查,边好奇地问一些问题:“你们是佛学院的吗?”“你们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能到你们那里去吗?”……对于每一个问题,得到的也都是最热情而简洁的答复。我发现,大家很乐意将龙泉寺介绍给他们,并以相当主人翁的态度邀请他们的到来,以欣赏那里的美景、品尝那里的山泉、体验那里的生活、参加那里的法会……似乎龙泉寺有丰富得说不完的故事。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走出来的时候,才更加强烈地发现,龙泉寺已经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园。
等检查结束陆续走过来的时候,发现贤甲法师已经坐在那里等我们了。因为要抽血的缘故,大家都没有吃早饭,此时已有点饥肠辘辘,但也并没有在这里美餐一顿的奢望。可大家惊喜地发现,一碗碗热腾腾的粥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一起陪同而来的张居士和李居士正在那里热情地招呼着……

工作人员欢喜接过法语书签
这次出来,看到法师还特意准备了一些礼品:镶嵌着美丽的荷花、渗透出和谐文化的挂历、安躺在红色礼品盒里檀木制作的佛珠、承载着师父慈悲法照和智慧法语的书签,当然还有稀有难得的沉淀着千年宝气的洁白银杏果。一件件珍贵的礼品,寄托着一份份美好的祝愿……
工作人员的笑容和欢喜,使得这一件件的礼物倍感珍贵,外出体检的同时也给更多的人结下了善缘。吃完收拾好桌椅,大家整队返回,威仪的阵容吸引了众多的人回头观看,此情此景内心希望能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乘车一个小时左右很快到了阳坊,贤甲法师安排大家照相,有效的统筹安排使得我对他格外佩服,一路上注意留心他的言谈举止,处处散发出智慧的魅力。前一天晚上他就安排我到大寮准备今天的食物,本想忙完其他的事情再做,他的一句话给了很大的启示:“事情安排了马上去做才不会忘记,要有这种行动力。很多事情要有人发心去做,而且知道怎么做好才可以。”内心里感叹他为什么那么会做事,原来是从这里训练出来的,也难怪师父常常委以重任,师父提到他面容不时露出满意的笑容。

整齐的阵容
照相馆里由于他的指挥使得十几个人的队伍很快完成照相任务,我欢喜的说:“十五个人出来,您这下在善行记录可以每人记一善!”他带有自豪的回答:“每人两善。”我在赞叹之余也为之欢喜,以有这样的班导而自豪。10:30回到寺里,法师自豪的说:“今天很顺利,四个小时办了两件事情!”法师温暖的话语给大家带来鼓舞和欢乐,也为龙泉寺的严冬增添无限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