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5年计划
——《明记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课程小结
(12月22日)
很久以来,习惯被情绪和烦恼左右,时刻不能放松自我对欲望的追求;过惯了迷茫,琐碎的生活,从未制定过长远有益的生命目标。小我不是通过一次反省和努力就能够突破,需要内心光明、笃定的师长不断的指引和带动;生命的规划也不能通过一次重新的审视就能够制定和完成,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熏习,对照着同行善友的、善知识的、佛菩萨的生命轨迹逐渐完善。

为什么我没有正知见?
在课文的开篇,师父首先讲到了佛法正知见的重要性:在未学佛以前,我们因为怀着错误的知见,追求快乐却得到痛苦;学佛的目的,就是要靠正知见的引导,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改善,进而利益杂染的世间。确定“成佛是生命的宗旨;寻找和建立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是近期的目标;顺应宗旨的发心是发起大悲心、菩提心”就是佛弟子最需要培养成的佛法的正知见之一。
学佛后一定就得到正知见吗?我想,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没有用佛法的正知见来指导生活。对事物如理如法的认识需要在每天的境界中通过串习提策而养成,如果没有认真地培养这些认识,对宗旨、目标、发心的追求也会断断续续,不能够坚固持续。
记得最初开始讲这篇课文的几堂课,是自己感到很快乐的日子。因为法师终于可以像自己期盼的那样,把投影打上大屏幕,清楚地将师父理念展现出来。而之前曾经固执地想要了解“理念”与我之间的关系,了解师父的理念是以怎样的方式推导出基金会工作的方向,推导出现在自己应该怎样来规划工作,否则做事就好像没有大的意义了,并且仿佛个人一切的烦烦恼恼,都是因为不懂得拿自身和师父的理念结合,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造成的。
有一点认真的时候,想:“马上就要知道!”,去观察身边的人都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怀疑的时候:又想:“也许虽然重要,还不用这样急迫,明明工作和生活还是一样继续下去。”
不过当法师开始上这节课的时候,还是很快乐的:“法师终于不要讲敲门,万岁!”一段时间过后,看大屏幕的热情就没有了,特别是从张家口曹老师的家庭教育中心学习回来时,反省到一直不理解法师为什么会注重培养我们一个很小的习惯,发现有许多很普通的话——例如“没有学习心态”真正的涵义其实不了解,形象没认清,对宗旨、理念这些概念又觉得非常遥远……
内心起伏不定,想法变来变去,在不稳定中就不能够培养成正确的知见,在没有通过境界的检验或师友的提醒时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错误的知见当中。
一天,一位同行看到我阴沉的脸,就友好地告诉我缓解压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推墙”:找一面绝对坚固的墙壁,用全身的力气推一段时间,郁闷和压抑就可以随着注意力的完全倾注而排解出来。我很高兴她一直关心着我,愿意帮我,不过我想到自己以前的一个故事,就跟她分享:“我曾经觉得自己有了进步,高高兴兴地对法师说找到了可以让自己起床上早课的有效方法,绝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屡试不爽,这个方法就是哄自己说:‘某某啊,起床吧,如果起来上早课的话,一会儿让你睡回笼觉。’并且从来不欺骗自己,每天上了课都去睡回笼觉。没想到法师听了之后批评说:‘佛法都白学了,起不来的时候应该思维善知识的功德和三恶道的痛苦,耍小聪明还得意呢!’所以我想解决压力的最有效方法并不是推墙啊!”
一个柔道运动员在平日的训练中表现很出色,但每逢大赛就会因茫然紧张而失利,特别是年龄逐渐增大,又积累了很多伤病痛,退役前几年在赛场上频频失败。直到另一个名将告诉她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精神状态:“把每一场比赛都看作是你最后一次的比赛。”她恍然领悟到对生命珍惜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就体现在对每一次机会的重视,正因为时光短暂、未来不可以预测,对当下的把握十分重要,积极进取的信念产生后,紧张等负面情绪再也没有影响过她的发挥。
想在世间取得良好的成绩,得到一般人的尊重和认可,成为其他人生命的楷模,都需要对个人、集体、时间、金钱、名誉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一种比较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生命目标,更何况想要修行成佛,得到清净圆满的生命!这需要通过对宇宙万事万物完整认识的佛法的正知见的指导。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一点一滴的对平常的事物的如理如法的认识,积累资粮,是坚定“成佛为宗旨,建立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为目标,决定发起大悲心、大菩提心”这个重要认识的基础。我想这是法师在理念课上不断倡导我们培养生活中一些好习惯、实践善行的原因之一。这是我学习课文的第一个收获。
如何增长对于成佛宗旨的信心
文章中,师父是如何策励我们明确成佛的宗旨?是从各种角度、各种题材的对佛陀功德的无比赞叹,读到这些赞叹的语句和佛典故事,心情也似乎变得澎湃,产生强烈的好乐心。另外,这里也提到应该积累福智资粮,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实践来实现这个高远的目标。
以往对明确成佛的宗旨,总感到很困难,其实这就是需要不断加强对“成佛”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不但让心越来越向往,资粮的累计又会使得产生实际的改善。现在了解到,下手点就在于平时多思维佛的功德,阅读佛菩萨的本生故事,培养敬仰的心,并在自己的缘起点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生活中累积资粮,因为福智资粮累积圆满,就是成佛。
发现团队协作中的好处
对于为何无论从个人修学,还是弘法利生考虑,都需要以建立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为近期目标,我还没有“弘法利生”的经历,但是在做年终总结的过程中,都在个人成长和参与基金会工作的经历中清楚看到了有一个良好的外护环境,有良师善友指导和带动的好处,举例说明:
1、个人修学——个人成长:总结自己一年中的变化,我感到自己的一点改进就是逐渐地学习克制情绪,虽然相比身边的同行我还是比较差,但是相比年初,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发现了这样的进步。在十月安徽助学联谊活动前,义工们要求统一着装的呼声很大,而基金会对这并不是很重视,我夹在中间,背负着义工对我没有传达他们呼吁的怀疑,又不能直接对他们说基金会认为没必要购买统一的义工服,感到很有压力,好不容易才说服林老师,临出门又听说他改变注意,放在以往的话,我一定立即跳起来犯上作乱,可是当时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但还是很平静地对同行说:“放心吧,我有办法”,祈求了好一会儿,突然想到:如果把大家的期望反应给林老师仍不起作用,还可以跪下求他嘛!晚上非常高兴地去找他。其实他也在借用这个境界考验我,是在为基金会的整体形象着想?是为助学一个活动着想?还是只因为自己的好恶而着急,所以在听我讲清楚原因和影响后就很快同意了。事后非常随喜自己的变化,但更感激团体对我的帮助,虽然有的时候改变坏习气,需要勉强去突破,甚至很痛苦,但在集体当中,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步,比如想到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其他人,想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不应该带头去哭闹、观过、肆意地抒发情绪等等,日子久了就把克制的、装出来的慢慢转化成真正的了,正像一位法师说的:“没有真的、假的,串习了就有,没串习就没有。”这点变化就是在大家的存在、期待和扶持下产生的。
2、弘法利生——参与基金会工作:文章中提到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因缘,需要有各种各样因缘的佛弟子来度众生。在参与基金会工作时常常发现团队的这项好处。虽然不知道过去生的因缘,但这一生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感兴趣的点不一样,思维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在团体活动中,不但是需要众人配合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工作,还常常是需要各种性格特点、处事风格的人才能吸引更多的参与活动的人,结善缘。比如,还是在安徽联谊活动中,从孩子们给我们的反馈里可以看到,令某个人最有好感的也许是一个年轻义工的热情带动,另一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位义工母亲对他温和的注视。有一位参与活动的当地教师对我们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一个不善于组织工作的义工在孩子们都跑光之后开心地自嘲,从而反省:“以前我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火冒三丈,真应该学习志愿者的好心态。”一个人,不但能力、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够一时间办许多事,帮助很多人,而且往往只有有限的优点、特长,面对一件事情时一次只有一种处理方法,所以需要一群清净和乐的人跟广大的众生善缘。
关于如何促进团体的和合、增上,师父提到了三点:
一、认识到自己是团体中重要的一份子,发心突破个人观念,融入团体,关照团体。
二、发心视团体的事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神圣事业,满心欢喜地为弘法利生承担。
三、发长远心,坚持不懈地培养善巧方便的做事能力。
做到突破个人观念,可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采取不同的办法,生活中替人着想、互助互爱,修学时彼此更正、相互策励,工作中需要有人懂得如何来带人,也需要人懂得如何来配合。这是我对比师父的开示和证严法师的《静思语》总结的,我想这样比较不容易将各方面混淆,或用高的标准、错误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发心承担,是要把个人的规划和团体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与更广泛的人群、更宽广的事业结合在一起,文章中说:遇到困难,遭到误解,就会觉得麻烦,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就是时时刻刻缘念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有在艰难的境界里成长,透过境界的磨砺,将自我消融于团体当中。虽然了解了原因和方法,但是还是会感到变化太慢,过程特别痛苦。当感到没有办法扩大心量,甚至畏缩痛苦的时候,我也常常以善知识的恩德或发心来策励自己。有一位法师曾说:“我们跟着师父有两种心态,一是‘这是师父的事业,我跟着干’,二是‘师父这是在给我机会让我去历练成长’,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佛法不是‘牺牲一部份人,成就另一部分人’,而是看你的素质、发心,创造因缘条件让你去历练成长,佛菩萨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师父说建立汉传佛教体系,什么叫体系?在这样的一个熔炉里经过一圈的烘培之后成为与你的因缘条件相应的器:如果你是一个泥胚,就烧制成为一个陶器;如果是铁胚,就成为一个铁器,并不是要求所有人成为同一种东西。这是师父真正是把观功念恩做到了最好,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他看到每个人的功德,他根据每个人的因缘、条件、素质、发心不同,而为每个人安排适合他成长的机会,这是真正耗心力的。”

当承担的心发起来之后,还会常常苦恼没有善巧方便的做事的能力。师父在这里说,世间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佛法却要从因上下手,只有通过学习佛法、开发智慧、运用佛法的业果原理才能够善巧的解决问题。学习与工作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学习进步可以更好地工作,但绝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因此,在法师的带动中,学习和工作的功德至少要回向到下一生的增上,乃至究竟的解脱和菩提心。
制定我的近期规划
为什么要制定我的第一个5年计划呢?
大家曾问工程法师有没有一个阶段内的目标和自己的打算。法师说:“站在下面,对自己能够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并不清楚。也许以前没有想法,但是因缘成熟了就要做。建筑做的很多事并不是预计好的,师父觉得可以,我赶快就去做。后院旁边本来是要挖一条路,挖到最后,师父说后院的后面也挖出来建见行楼,就这样设计等等都得跟上,说变就变,思路常常有急转弯,如果心里很坚硬和执着,是根本转不过来的。”
但是我跟法师并不一样,法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了解长远过程中次第的目标,他对师父长期的依止和观功念恩,他在承担中的磨砺和突破,使他对师父产生清净坚固的信心,像一个柔和的孝子能够观察到,听从师长的教诲和安排,虽然他没有明确近期的目标,但确定自己依师承担,每一天都在增上,都在接近长远的目标。而我缺少对长远目标的理解,也缺少对师长团体的信心,没有近期的目标,生活很容易变得琐碎,心中很迷茫,甚至遇到障碍,心力提不起来。
前不久,我特别地想要下山,一年多来从未说过要离开,却决定仔细收拾好东西,做好交接就走。长期以来没有串习到基金会工作的初发心,从没有制定自己细致明确的目标,因而找不到重要的进步,没有培养成祈求的好习惯,以至于在关键时刻用不上……让我越来越沉闷,心里的烦恼不断的累计,终于要爆发出来一样。在家休假期间,虽对祈求没有完全的信心,却坚持祈求,然后想到自己的初发心,想到没有长远目标而造成现在的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仿佛就是找到了动力和解毒的甘露一样,决心制定一个简要的5年计划,再详细规划每一年、每一天的目标,让生活越来越有动力,让这一次的烦恼障碍成为逆增上缘:
学习方面,5年中对常住的部分课程和要求坚持随众,坚持每天定量的功课,不随意外出参访、寻找善知识,或随缘为自己制定功课,忙修瞎练;工作方面,不换岗位,在基金会一门深入地承担助学和教育方面的工作,除非经过上位慎重的考虑而服从调配,每年跟工作的团队一起制定量化的工作目标。
5年的计划制定完了,法师对此的评价是:无论做什么,要培养对所做事情的热爱!希望我的心越来越安住,认真的计划并落实到生活中,每天每天在积累,一步步接近同行善友的、善知识的、佛菩萨的生命境界!
WW
2008年12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