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里的法师们
——纪念雪峰义存祖师圆寂1100周年暨禅宗思想学术研讨会记录之三
(12月2日 下)

斋堂上方朴老墨迹牌匾
去过莆田广化寺的人都说这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神奇的人不少。11月30日,参加完义存禅师圆寂1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后,师父坐车花两个多小时回到了广化寺,去看望难得回来看一次的寺院和大众师们。
来到熟悉的地方,一切都很亲切,又有点陌生感,一段时间没有来过了,广化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很多地方的道路做了修整,还新开辟了草坪,新建了一个运动场。看见熟悉的建筑,第一次来时的那种神圣感顿时在脑海中显现,那时候是为了参加广化寺举办的“福慧之旅”而来的,山门口的“莫向外求”给了很多人非常深刻的印象。有很多关于广化寺的传说流传下来,增加了广化寺的人文气息和清净庄严。据说,广化寺在八十年代刚开始恢复的时候,国内宗教环境不是很好,当时远在印尼的圆禅老和尚为了支持广化寺的建设,就常常做一些佛事活动,有了供养就寄给广化寺做建设用,后来有好几位法师因为太过辛劳的缘故而很早就往生了。圆禅老和尚圆寂之后,他老人家的舍利也被大众师恭请到了广化寺,现在广化寺后山圆拙长老塔的右边那个舍利塔,就是专门为纪念他老人家而建的。广化寺建成后,有些人要圆拙长老收门票,圆老坚决拒绝了,这样广化寺就成为了当时全国少数几所不收门票的寺院,这个传统被保留至今,保证了广化寺的清净庄严。“一入山门长道心,南山风范见传承。威仪秩序斋堂里,粒米当思大众恩”,难怪赵朴老在视察广化寺时会写下这样的赞誉。
广化寺的设施有几处非常著名,其中一处是客堂。据说早期广化寺对客堂管理地非常严格,招待挂单的人要对来访的人非常礼貌,否则就要受到严厉地批评,给挂单的人住的屋子也是条件非常好的,两人一间,有专门的衣柜和独立的洗手间,类似宾馆一样的设施,这在九十年代非常不容易。所以广化寺的客堂听说也非常受大家的好评,有很多侨胞当初刚开放时从国外回来探亲,他们不住在宾馆,而是来广化寺挂单,就是因为广化寺客堂的声誉好的。还有一处是广化寺的佛经流通处,这也是圆老最早期建设寺院的时候筹备成立的。广化寺的流通处应该是目前教界最大的佛经流通处了,不仅仅是印刷书籍的流通量大。为了尽量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广化寺印的经书都是用非常便宜的价格流通的,而且有非常大量的结缘书流通,直到现在也是。当时刚去广化寺,我这个喜爱读书的人看见那么多书,爱不释手,看着书又便宜,就请了很多回去,满载而归的喜悦现在都能清晰回想起来。后来遇到很多人,一提起广化寺来,就会一下子提起广化寺的佛书。近两年,流通处的负责法师们对经书的装帧、封面、排版等都做了大量的改进,出的精美书有不少,佛经的质量和数量已经和以前相比提高了非常多。流通处旁边的学戒堂里有专门的书架上摆着一排排的结缘书,信众或游客过来阅读的时候,如果需要就可以带走,很方便大家的阅读。

书架上的书
中午在斋堂跟着过堂用斋。因为还有福建佛学院的学僧一起用斋,所以人数相当多,平时常住众两百多人,在诺大一个斋堂里面大家对面坐下来,一起唱诵供养偈,大众熏修的加持宛然。看着对面前面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法师们,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加持唯有大丛林中才能体验得到,想起来,还真难怪有“宁在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的古训。

释迦文佛塔
记得刚去广化寺时,那时候自己还是毛头小孩,年轻气盛,绕过释迦文佛塔旁边,看到有一位老法师,衣服穿得很破旧,弓着个背,手里拿着一个袋子,到处在捡垃圾,心里还很有轻视的意思。后来有人介绍说:这位老法师是八十年代初就来广化寺的,阅过藏,非常有学问,白天就在寺院里面到处捡垃圾,卖了钱买卫生纸等日用品供养常住使用,我们到处随手能见到的那些卫生纸,都是老法师捡垃圾换来的。平时还为流通处校对经书,晚上一个人就在释迦文佛塔旁边打坐。听到这些后,再见到寺院里面的老法师,就千万不敢轻视了。人总是容易被外表所迷惑,其实外相很迷人的,往往是最经不住考验的,恰恰是平淡无奇的,背后可能蕴含有无穷的力量在。还有一位老法师,天天在寺院的菜地里面种地,种出菜来供养大众,师父曾在讲法的光盘中专门有提到过他。他一年到头从不穿鞋,听说一天也仅仅在中午用一顿餐,但身体好的很,从不生病。有人曾问他怕不怕死,他回答得很直接:死有什么好怕,如果真有一天我要死了,我也不打搅大家,自己跑到后山海会塔那里,自己拿一把火把自己烧了,也不用麻烦人。还有位老法师是一天到晚到山上找柴火,因为广化寺后面就是一片大山,一直到后望不到边,山上有很多的树木,所以可以找到很多柴火使用。他专门捡柴火给做饭的大寮使用,广化寺的大寮就是用柴火烧的,很经济,提供了全寺几百人日常的生活所需。这些老法师们都是各有供养常住的方法,总之是秘而不宣,深藏不露,不知道他们的本地风光为何。不过,据说有很多老法师有他们自己的修行方式,有些是拜经,《法华经》《地藏经》等等不一而足;有些人是拜佛,有些人是念佛,而且这些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始的,也许大家都入睡的时候,哪位老法师就开始起床了,穿上海青,披上七衣,一个人到殿堂里用功去了,这时候却是他们最好的用功时机。有些就整夜拜佛,有些人就整夜拜经,有些人就整夜诵经等等,各不相同。据说这些消息也是早起负责打板的同学们无意间发现的,而到底是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丛林的精神,就一代代这样传了下去。

山后的林荫路
下午到后山走一走时,正好看到一位老法师在木工场做工的地方,拿着一个口袋正在装锯末。我轻轻地在旁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真怕老法师一个回头,臭骂我一顿。就像当年德山祖师一样,棒打学人,“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五灯会元卷七》,卍续一三八·一一六上)然后对我吼一句:“无!无!”的话,我该是多么狼狈的尴尬相呢!面对他们,自己的确太浅薄,再多的话都成了多余,唯有仰望而上前。
更多请看:
http://www.longquanzs.org/images/pic_117.gif
广化寺
圆拙长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