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教
(11月26日 上)
11月23日师父的行程安排的很紧密,早上坐车到祥符禅寺主持慈恩宝塔开光仪式,开光结束后,参加两岸三地佛教界同时进行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讯息发布会,及无锡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灵山梵宫)竣工落成典礼。
除了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以及和几位法师与佛协的工作人员说几句话,师父几乎没有其他的话语。从昨天随师父赴无锡,一路上几乎没说话,原本在候机室里常常给随侍弟子开示的习惯,而今师父却是闭目沉思不语。前几天与另一位随师父出差的法师交流,师父带他出来时也变得不多说话。返回北京的途中,坐在师父的后一排的座位上,望着师父的背影,车子一路疾驶,我的思维也变得清晰。

记得《论语》里孔子对其门人说:“予欲无言。”为什么诲人不倦的孔夫子不再想讲话了呢?古人解释说:“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一段时间以来,师父在方丈室常常整日足不出户,非要事敲门也不让进门,偶尔路过丈室窗前,隐约传来讲经说法的声音,有时候到丈室,看到师父桌子上摆着天台、华严相关的书籍,书中还夹着笔,看得出师父正在研阅经论。一次师父和另一位大德谈起来他带动僧团的想法,:“佛法学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理论的问题了,而是身体力行。理论讲的再好,不一定能带动僧团。从今年开始,我第一个上殿拜佛,佛教里讲‘轨范师’就是起表率作用,今后必须朝向这个方向用功,靠修行带动僧团。”师父如说而行,记得两年前,一位广化寺的法师来京向师父汇报工作,师父只听不说,面容严肃,这位法师私下给我说:“大和尚怎么啦?是不是生我的气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法师希望我从侧面了解一下师父不再和他说话的原因,在丈室亲近师父时,说到此事,师父说:“该说的过去都说过很多了,下面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了。”
还有一次师父会见一位法师,谈完了话,师父与法师在院子里散步,也是一言不发,似乎旁边没人一样,我很纳闷,法师走后,我请问师父为什么不多和法师说说话,师父说:“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再说就是多余的了,全凭默契配合。”
师父是希望我们明白了道理之后侧重执行和实践。
孔夫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位极为聪明的人,就连他也不晓得孔夫子‘欲无言’的用心,他请问夫子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贡正是以言语观圣人的内在,所以心存疑惑而问。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解释说:“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不待言而可见。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亦天而已,岂待言而显哉?此亦开示子贡之切,惜乎其终不喻也。”
昨天在飞机上,师父和我先到机舱,刚刚坐下一小会,一诚老和尚由三位侍者搀扶着走了进来。师父看到后,敏捷起身,一手扶着老和尚的胳膊,一手扶着后背,缓缓扶坐到座位上,向乘务员要来毛巾毯给老和尚盖在腿上。师父的无言身教,坐在后排的我看的清清楚楚,感动在心里,看到依师的典范,看到行动的感染力。
思维至此,惭愧自己不能以身作则,不能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习佛法多落文字理论,与师父的期许相差甚远,特别是想到师父肩负的压力和对我们后学的期许,心中更是酸楚。回寺里的路上,和司机小刘聊起来,小刘说:“我和你们的师父聊起来,只要说到你们几个,他就眉飞色舞,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是,师父在我们面前很少这样,即便是有,也只是偶尔或从侧面表达,师父担心我们会生起慢心而不求上进。犹如父母对待子女,严父慈母一人担当。
程子说:“孔子之道,譬如日星之明,犹患门人未能尽晓,故曰‘予欲无言’。若颜子则便默识,其它则未免疑问,故曰‘小子何述’。”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则可谓至明白矣。”
师父的言教已经再清楚不过了,默而识之,努力配合才是应该做的。
回顾跟随师父五年的日日夜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调心转心,被师父的智慧折服慢心,被师父的悲心宏愿感化坚硬的心,渐渐学习观父容颜,揣摩师意,反复阅读《广论》中亲近善知识一章。虽然有些进步,但是,在《阿含经》中有一个小故事说到了佛陀“欲无言”的用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调马聚落主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调马聚落主:
“调伏马者,有几种法。 ”
聚落主答言:
“瞿昙,有三种法,何等为三?谓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
佛告聚落主:
“若以三种法,马犹不调,当如之何? ”
聚落主言: “便当杀之。
”
聚落主白佛言:
“瞿昙,无上调御丈夫者,当以几种法调御丈夫? ”
佛告聚落主:
“我亦以三法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 ”
聚落主白佛:
“瞿昙,若三种调御丈夫,犹不调者,当如之何? ”
佛言:
“聚落主,三事调伏犹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 ”
调马聚落主白佛言:
“瞿昙法中,杀生者不净,瞿昙法中不应杀,而今说言,不调伏者,亦当杀之。 ”
佛告聚落主:
“如汝所言,如来法中,杀生者不净,如来不应有杀。聚落主,然我以三种法调御丈夫,彼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聚落主,若如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
“
调马聚落主白佛言:
“瞿昙,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真为杀也。是故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
在僧团中,师父也常常仿古圣先贤调教弟子的方法摄受,一次师父看到一位法师的转变,高兴的对我们几个人说:“我几个月没和贤甲说话,现在他变得调柔多了。”
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记述弘一大师的行持也有类似之处:“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错了事他也不说。如果有犯戒做错;或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给人呕气,而是在替那做错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学生;和跟他常在一块的人,知道他的脾气,每逢在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事或说错的话,赶紧想法改正。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时等你把错改正过来之后,他才吃饭。”
善知识调教弟子都是一片慈悲,而不是世间人所谓的“处事技巧”,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祈愿每个人能像颜回那样深刻体会师长的心意,并依教奉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