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卷云舒
——“三国会议”见闻记之五
(10月20日 下)

10月10日晚7:00,在饭店大宴会厅由韩国的智冠长老举行“回向晚宴”。智冠长老代表韩国佛教界捐款50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25万元),由中国佛教协会转交,用于四川灾区重建。约20:40,宴会结束。
我和贤乙法师随师父到住处。师父在客厅坐下,让我们也坐。
有人给房间打来电话,我去接听,是中佛协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师父明天回国机票的事情。我放下电话,回到座位,师父说:“他很用心。你们也要学关顾能力,无怨无悔为大家服务,无怨无悔过一生。”又问贤乙法师:“广济寺与你同室的法师也挺精进的啊?”
贤乙法师:“是。昨天吃饭的时候,宴会还没结束,我们的一些出家人吃完就走了,没有韩国、日本的出家人有纪律。大家在国外代表一种形象。以后出来,是不是要考核一下?”
师父:“这几天下来,你会看见更多毛病。不能去看毛病,盯着看毛病,你就糟了。”
贤乙法师:“师父,后面几天我还要在韩国参访,有没有一个教授给我?”
师父:“不要观过,不要观别人过。现在一些出家人东奔西跑,渐渐道心跑没了,但他们有他们的功德和作用,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是初学,要多看功德,不要老看过失。要安心用功,几年时间才有点基础。”
贤乙法师:“我现在学儒家《弟子规》,再配合听道次第,可以吗?”
师父:“可以。不在你学什么东西,在于你怎么用心。你不会用心,即便你读《华严经》、《般若经》也不行。”

海上云天
我问:“怎么用心呢?”
师父:“你比较会用心。”
我:“惭愧!”
师父:“善用其心。”
贤乙法师:“师父对我用心有什么指示?”
师父:“学用心。”
贤乙法师:“我现在学《弟子规》,好好体会。存好心,做好人,办好事。”
师父:“要学做菩萨!”
贤乙法师:“发大心,但从基础趣入。”
师父:“不做菩萨,做什么?学佛就是要成佛。先要做菩萨才能成佛。先学当菩萨。”
贤乙法师:“一开始趣入发大心。”
师父:“发大心就是发菩提心。”
贤乙法师:“学《弟子规》、道次第,就是学怎么用心。但从做人基础开始,没有的话,也发不起大心。”
师父:“做人是方法问题,根本在人的心。心是无常的东西,这一念这么想,那一念那么想,不是很固定的东西。心是不是无常的?”
贤乙法师:“还是不明白。”
师父:“看你的心跟什么相应。”
贤乙法师:“我跟儒家文化相应,是不是跟佛法不相应?”
师父:“也不能这么说。你刚开始学,对它们都了解少。”
贤乙法师:“大家说师父开示很特别。师父讲‘如何修行’,后面就没了。”
师父:“让大家悟。布施是放下身外物,供养三宝,然后还要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一开始修般若,肯定不行。刚开始,拜佛、诵经都是布施。每天生活、学修有苦,要忍耐,才有忍辱。”
贤乙法师:“我们平常生活也是忍辱。”
师父:“顶多是忍耐。古人讲‘士可杀,不可辱’,无缘无故被人冤枉,能不能忍?一般人没力量,即刻起反弹。别人对自己怎样,就对别人怎样,在世俗的名言中生活。比如别人骂你,你难受,但对美国人骂,美国人听不懂,就不在意。你去在意、接受,就受影响。我讲的六度是很好理解的。”
我:“很切实。”
师父:“佛法是可以操作的,所有人能操作,让没学佛的人也能听懂。”
贤乙法师:“但我看师父在《法音》上的文章引的经典很多。”
师父:“那是文章,要有学术的严密。文章也很重要,山上义工学理念课,很多人很受益,身心安稳。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理念,是将佛法的理念与现实时空因缘结合。对时代脉搏号不准,效果就不行。”
贤乙法师:“这属五明的哪一种?”
师父:“这属四悉檀。五明是五种学问,是佛法的展现。工巧明,从工巧上体现佛法,不是你会工巧就是工巧明。佛法在这几个方面展现,不是工巧、声律、逻辑、医方本身是佛法。你要弘佛法,需要成就众生才能成就佛法,要用工巧等成就众生。工巧不一定就是佛法,你做得起烦恼了,就不叫佛法,不叫工巧明了。”
贤乙法师:“对时空因缘的把握是否是内明?”
师父:“内明是经典告诉我们的佛法,是向内缘的。世间是向外缘的。”
贤乙法师:“也可以是佛法的体现?”
师父:“也是。”
贤乙法师:“把握时空因缘不是看报纸、杂志就可以的,很难。”
师父:“一个人的一生像是赌博,不知未来怎样。可以唱歌、可做生意,……,也可以当和尚,可以住这个庙,也可以住那个庙,选择了,影响一生。你不选择也是选择。很多人追求结果,不去把握原因。我们刚开始庙小、人少,这两年变化较大。从硬体、软件,从法会、僧团、义工、博客、文章、网站、社会影响等,看起来轻松,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来山学习、皈依的人多了。照本讲法都容易讲,不照本讲不容易。你讲一小时、一天,有几句是有体会、有力度的?”
贤乙法师:“师父让我们学经论,多体会。”
师父:“有几个庙像你们这么学的?一部广论学这么久,别人问问题还答不出来。那三藏十二部怎么学?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学五年,都学遍了。那么短时间学通。”
贤乙法师:“他根器高。”
师父:“关键他的目的明确。他不懂外文,还要边走边学。他拿那么多经典回来翻译,要找那么多书也不容易。我们行李多一点就烦。没飞机、火车,他从印度背回来。他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名垂千古、光照大千。一般人与草木同朽。死去那么多人,有几人别人能记住?太虚大师时,出家人一百多万,有几人影响后世?”
贤乙法师:“生命价值不一样。”
师父:“出家人说不求名、不求利,是不要用世俗心求名利,但很多人是没有悲心愿力,甘于平庸,不求上进。你要出大名也不容易。一时出名或许可以,或者一个小地方出点名也可以,但名声普闻、名垂后世就不容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名声普闻愿,能够度人。”
贤乙法师:“师父带我们建设新型僧团。”
师父:“新型僧团要扬长避短。要接受好的东西,不能接受不好的东西,像电脑不让中毒。我们庙不给随便进单,因为现代一些出家人到处跑、思想杂乱,山上那么多居士,万一他私下化缘,或者胡说八道,把外面小道消息乱传,就不好了。山上出家人、在家人比较清净,不好的消息会将大家弄乱了。现在一些同学还不理解。要找你们这些出家人也不容易。我们目前这种引导模式比较恰当,不紧、不松。太紧会把人头脑弄蒙掉,太松会散掉。以前心缩太紧,接受力弱,友缘也不如现在。有两、三个人投缘,是私事,公共事没人关心,跟佛法没大关系。团体、班里事不一定意见一致,更不会一件事全班齐心,很少。每个人想多学一点、多懂一点,实际上过于缘着自己,而且看负面多,人心越来越紧缩,更多东西装不进去。人的心一个是收心,一个是放心。顺境要收心,逆境要放心。顺境要谨慎,心向内收,才不会惹出祸。逆境时如果收心,心弄得紧,反而搞得更僵,从逆境里难出来。常说想开一点,就是放心,多缘光明面,自然少烦恼。收心、放心,很简单。”
贤乙法师:“常师父也说要多缘光明面。”
师父:“龙泉寺不是靠我一个人,但我知道怎么办一个好道场。”
贤乙法师:“主要靠师父。”
师父:“还要很多外缘、善知识。龙泉寺如一所大学,我是创办的,还要请很多教授。格局要大,而且要长久办下去,像清华、北大一开始起步高、格局大,长久下来就不一样。办大学与大学里一个学生怎么学,是不一样的事。你们想要怎么学、庙里怎么搞,是一个学生的诉求。我讲的很多是如何办大学。办大学要考虑很多:要有场所、资金,要有组织,要请教授,要开工资,要有教务长、董事会等等,名堂很多。不然怎么开办、怎么组织?很多人想的简单。十几个人的庙,相处十几天、一两年还可以,两年、三年肯定出问题,就会互相观过。大家都平行的,怎么搞?所以我们几个执事轮流主持,培养这意识。其实平时我不管,除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我看有什么大问题。当然,我要了解情况。”
贤乙法师:“上次大家谈弘法跟基督教没法比,我们深,他们浅。”
师父:“你没见过牧师祷告,非常虔诚。有位神父,我问他:‘你遇困难,想不开时怎么办?’他说:‘我就观想上帝就在我背后。’”
贤乙法师:“就是修皈依。”
师父:“很简单。很多人学佛法学了很多法类,碰到境界不知道用哪个,反而心是乱的,心无所缘,连最基础的皈依都缘不上。”
贤乙法师:“大家讨论怎么广行、广弘。”
师父:“你们出家,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很多事好办。换一个地方,就不好讲。很多因缘不一样。比如说钱财归公、不发单资,讲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是非常难的事情。现在是物欲世界,钱的魔力大。这道场没钱,求钱的人不会来,只有绝对为佛法。一般庙里,执事与清众不容易平衡,执事认识居士多,供养多,容易官僚,与清众脱节。刚开始很发心,三、五年就完蛋了。”
贤乙法师:“道心慢慢没了。”
师父:“他们会攀比。都是钱的问题引起的。我知道这是佛教的一个症结。”
师父停了一会儿没说话,我突然想起师父今天交代过要找一位法师拷贝活动的录像,明天要回国,现在不去拷就来不及了,虽然非常舍不得这继续听法的机会,但想不能因为个人听法而耽误师父交代的事情,就向师父说明,师父让我去拷贝。回来时很晚,贤乙法师已走,师父还在写文章。师父简单问我拷贝的情况,就让我去睡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师父说:“出来一趟,回去就可以好好用功了啊?”
我说:“是。昨天晚上听师父讲收心、放心,非常受益!以前我弄反了,碰到逆境收心,用一些法去调烦恼,反而缠在烦恼里出不来,状况弄得更糟。碰到顺境时,也常常没有明确的收心意识。现在知道了!一正一反,这对我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很多问题我有把握去超越了。”
师父:“一般人相反,高兴时心放逸,逆境时心收缩。我们遇逆境要放心,就是要豁达、包容。收心是卷,放心是舒,云卷云舒。这里面有很大禅意。谈很多调烦恼啊、依师啊,等等,扯来扯去,问题来了,不知怎么对治。刚开始关键把握住了,其它别别的法好用。一开始错了,就不行了。这次出来,记住这句话,就很值。”
我:“是!”
师父:“过去讲得意忘形,失意也会忘形,所以要中道。用法要对治烦恼,与世俗方法刚好相反才能对治。顺境生乐受,要收心才能观照;逆境生苦受,放心才能解脱,就是看破、放下。一些同学觉得学不到法,到处去求。我把关键的讲,你不会去体会,到处去问,有什么用?很多话看起来平常,但是是经过内心消化的,是对症开药,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不是随便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