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大师叶曼龙泉寺讲座——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4)

(2008-08-29 00:00:36)
标签:

儒释道

国学大师

中华文化

叶曼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国学大师叶曼龙泉寺讲座

——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4)

(8月28日下)

 

    近百岁人瑞、国学大师叶曼8月27日于北京龙泉寺进行了一场题为“以佛法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的讲座。叶曼贯通儒道佛三家无碍智慧和融通中西的广博学识,为龙泉寺僧众与常住义工们送来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宴。讲座过程中,叶曼对中华传统文化十足的信心鼓舞着在场每一个人,并分享了修行中的亲身体验。

 

佛法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汉书·艺文志》说,中国的三大文化——儒释道,佛家更为出色。一个外国的宗教怎么能够成为中国的三大文化之一?这要从佛法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源头说起。公元六七年,东汉明帝梦见一个身金色的人从空中飞到他的院子里落下。第二天上朝时,明帝问朝中大臣:“我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的飞人身金色,在皇宫上面飞呀飞呀,就落在院子里,这是什么东西呢?”一位大臣说,“我听说天竺国(印度)有这么一位王子,他放弃了王位,出家修行很多年,是印度了不起的人。”(据载《资治通鉴·汉纪》、《魏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

     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那个时代,“种姓制度”已经行之有年。占领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种人叫婆罗门,这个阶级代表宗教、文化、统治;第二种人叫刹帝利,代表贵族和文化人;第三种人叫吠舍,是工商阶级;第四种人首陀罗是当地土人。每一个种姓都分别得很严,释迦牟尼是第二个种姓的人。他的车夫是第三种姓的人,佛陀悟道以后,最先给他的车夫授戒。后来婆罗门、刹帝利都成为他的师弟,见到他都要给他合十行礼。释迦牟尼佛了不起的一个地方是,他在那个时代就破除四个种姓,讲求平等。据说印度现在还有叫“untouchable boy”的低等小黑人,他们的生活还是很悲惨。有人描写印度是一个“生在沟渠边,活在沟渠边,死在沟渠边”的国家。印度贫穷人尤其多,可怜的人还是这种生活。

   此时,正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文化最繁盛的时期。在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五十年当中,世人所崇拜的大思想家都出生了,那五十年的风水不得了。中国的孔子、老子,外国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在那五十年,释迦牟尼也是生在那五十年。那时在中国,思想家都以自己的姓来作书,于是就成了“诸子百家”。 

    随即,汉明帝派了史官,还有两百多人组团到现在的甘肃、西域地区求佛法。史官到了第三年才把佛法请进来,头一部经是《四十二章经》,并带了两位梵僧回来。这就是白马寺名称的由来: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来到了“寺”(招待所,相当于今天的政府“部门”),两位和尚被安排在白马寺里头。据说汉明帝把两个梵僧请来之后,道家很不服气,就说你们是外来的宗教,怎么能在中国弘扬呢?汉明帝就命令当时的两个印度和尚和道家辩论,辩论谁是最究竟的,结果佛法比较高明。于是汉明帝就在皇宫内设了一个小殿,两个梵僧为他讲佛法。这标志佛法真正进入中国。此后,佛家与道家进入了长期论战,道家联合儒家,以佛家为外来文化之由,抵抗佛教成为中国文化。

 

儒道释三方  分庭抗礼

 

    中国文化到底发源在哪,各说不一。有人说在苏联南边一点,现在发现一个大的区域,说人类的文化从那里进入到中国,现在发掘出很多东西,那时所有的资源被破坏以后他们就往南移,真正南移到现在中原的地方,一部分往西南移。汉代崇尚黄老之术,汉文帝母亲窦太后是大胡,也崇拜黄老。那时候,黄帝是第一位,老子第二位,因为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就把我们的祖先称为黄帝。

    东汉明帝派人求佛法,那时佛教已经在中国民间流通了。

    到了唐朝,我们知道,唐太宗是鲜卑族与汉族的混血儿,鲜卑族占领、统一中原之后,要找一个老祖宗。他们找遍了诸子百家,没有姓“李”的,当时李只是一个树木的名字。后来想想老子不错,孔子出风头,老子也应该出出风头。孔子曾经问“礼”,被老子骂了一场,“你说的那个‘礼’,创造‘礼’的人尸骨都烂了,只是他的话还留下了,你不要那么骄傲,以为我多有学问,要把你那颗骄傲、奢华的心去掉,我能告诉你,只是如此而已。”这个儒家不承认,说只是道家编的一个故事。事实上,孔子真正去拜访过老子。

    孔子讲“礼”主要文献《礼记》,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问答录,孔子讲的是世间法,是形而下的东西。《论语》:“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有人问孔子的弟子,何为“吾道一以贯之”。孔子弟子曾参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直到朱熹都这么说,我认为这么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们从古至今,谁对事不尽忠,谁又对别人不多饶恕呢?所以忠恕之道是一般人处事待人的准则。有人对我的提法有异议,但大家仔细看《论语》的下几章,就会为我的说法找到根据。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因治世的策略不被当政者所采纳,遂周游列国。孔子讲的是世间的,人对人,人对事,事对事,但不止是“忠恕而已矣”,因为夫子所说的道是“大学之道”。 

    在汉朝前期,老子之说大盛,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独领风骚。后来的宋明理学家“排佛斥老”,宋代理学家专门提倡儒学的文化,把佛家、老子都排除。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如同瓶子一样,标的是儒家,实际里面装的都是佛教和道家的东西。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你只能远远看着,中间一直到底是直通的,不攀缘。“不攀缘”为佛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之所以有“妄想”,之所以“昏沉”,都是在打坐时发生的。打坐时“妄想”最难把持,如同猴子爬树一样,叫“攀缘”。“攀缘”是佛家最忌讳的,它就是“妄想”。

    经过宋、明两个提倡理学的朝代,佛道虽受排斥,但仍顽强的生存下来。(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