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佛故事师父功德信心依师文化 |
分类: 僧众弟子 |
法师学佛的故事
(8月16日下)
每次见到贤甲法师,他都会对我露出孩子般的微笑,然后匆匆离去。即使作为僧团的上座法师,我也觉得他显得天真烂漫,就像邻居家的小弟弟。可我这么想的时候,又会看到法师面色凝重,不知在思考什么,那神态像极了师父。
我们要实践师父的教授——加强师友缘。于是经过殷重祈请,贤甲法师答应和乙班同学进行交流,以拉近缘分。他再三说,话题最好要轻松一点。
其实我们还有其他目的。法师对师父很有信心,又是僧团最早的法师之一。了解他的心历路程,我们就能知道更多师父的功德。
这一天晚上,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迎请来贤甲法师,和大家愉快地交流。
法师:“师父常跟我们说,僧团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互关心。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很幼稚,没把自己当老人。现在发现确实是老人,你们很新。以前没发现差别,后来发现差别很大。学佛法的时间、对师父的了解也差很多,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前面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师父的功德给大家分享。你们的天资、潜力比我们强很多。我们时间呆得长一点,可以把很多失败的经历给大家分享。怀着这样的目的,非常愿意跟大家交流,多结法缘。刚才大家准备的很用心,看得出希求心很强。我习惯搞轻松一点,可以给你们调节一下,其他的倒没什么。好,大家可以提问,谈什么都可以。”
乙班同学:“您是怎么对佛法有信心的?”
法师:“一个高僧大德对自己建立信心非常重要,没有碰到高僧大德之前学的佛法只是理论。我第一次碰到佛法是看到一本书《佛陀的启示》。研究生毕业之前,没有遇到过三宝。但毕业的时候很迷茫,到处找,还去过基督教堂。那个时候内心有追求生命真相的冲动,但无处可找。偶然的机会看到那本书,它讲了苦集灭道,看到灭谛,讲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时,给了我强大的震撼,我是这个因缘入佛的。我只要看到‘我是谁’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就认为这个宗教是我要皈依的宗教,所以以后就开始学。但那个时候学都是一套理论。比如最开始学的是《金刚经》, 我也觉得很奇怪,一看《金刚经》,我‘觉得’我都懂。‘空性’啊,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说这个‘心’好,实际上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善根刚被启发,信心来自于内心的感情冲动。”
乙班同学:“高僧大德怎么让你产生信心?”
法师:“我接触《广论》的时间是97年,过了不久见到了日常法师。那个时候对他不了解,但能这么快见到常师父,是有一定因缘的。第一眼见到常师父觉得很像宗大师,当时就哭了,很感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一些事情就不讲了。一个大德对自己学佛的信心极为关键。我们看书本上的信息是一种理论认识,你看到一个大德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业力……那种感觉我说不出来。
乙班同学:“您刚才说汉地、藏地,依师有什么不同?”
贤甲法师:“汉地的传统是依法不依人,认为法最高,对法重视,对依人不是很重视。藏地偏向于依人,对人非常重视,认为法在人的心里,没有人就学不到法。应该是两者结合比较好。完全不要人,而只搞自己的,很可能变成在学自己的法,而不是学佛法;但完全依人的话,就很容易变得没有抉择能力,会有危险。这两个都有它的道理。”
“后来看到能海上师讲, 善知识有戒定慧的功德。怎么看定的功德?三业不乱动。他不会说行动很随便,或忽然有急促的动作啊,那不可能。那我就观察师父,既然那么多高僧大德承许师父是一个善知识,我就开始看,结果越看越象。其中有几点特别清楚,当时在广化寺上早殿,师父由侍者引进去。 他进门的时候是‘具’(比丘资具之一)先进入那个门,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个具。我每次看到那个具进去的时候,都发现那个具非常平稳。一般的人拿着具,肯定会前后左右摆来摆去。但看到师父的具竟然都是直线的进去,我就想这个人定功高。有修行的人三业不乱动,所以动作非常平稳。这一天给我印象很深,现在每次看到具进来,就对师父修了一次信心。然后再看师父展具,那动作之潇洒,那个具这么一放下来,有点像天衣,非常的神圣。
“
“师父讲的教授非常有味道,他极贴近我们的生活,非常现实,又是《广论》的内涵。比如他常常讲,‘你心中想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想你’。我就觉得这句话很简单,有菩提心的内涵。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要想佛,要念佛呢?因为佛想着法界众生。为什么菩萨那么有名气,大家都要求菩萨呢?菩萨想的人多嘛。所以我觉得有道理啊,怎么以前就想不到呢?
“师父讲,普通人一般很难记得超过三百个人的名字,所以很难有超过三百个人想你,记得你的名字。师父做到了,他比我们想到人要多。我是怎么发现的呢?那实在是不可思议。当时我在广化寺发《法矩》,把读者的姓名、地址打印出来,一共八千个地址,师父说那个给他看看。我排了序给师父看,师父花了半小时一个一个看。看完后说,这个人跟那个人是同一个人,这个人跟那个人是什么关系,他们俩只需要寄一份。八千个人看完了,说这里面大部分我都认识。我说天啊,怎么都记得。他说你不记得做什么事啊。后来才发现师父记得远远不只八千个人。师父心里装了多少人,好难以想象。我对师父有个很大的震撼,菩萨是真的。菩萨的心可以把所有的众生都装下,从师父身上可以体现出这么一种功德。他真的可以装那么多人,所以将来就有这么多人想着师父。
“师父非常慈悲,又有观察力。佛的功德分悲功德,智功德。悲功德是悲悯一切有情,体现在对身边的每一个有情,都在想我怎么帮助你。后来发现真有这种体会,师父背地里都会安排我怎么学习,其实对你们每一位也一样,师父都会安排你们未来怎么学习,都在替我们考虑,这肯定的,而且能够感觉得到。然后还具有非同一般的观察力,你这个人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点,学什么法比较合适,都一清二楚。在广化寺,有很多人看不到方丈。有时候做事情找不到人了,师父就会说,某某某可以做。有时候那个人是大家最看不上眼的,觉得他怎么能行呀。结果调去做那个事情非常合适。我们对身边的人都很难知道他有什么特点,但师父知道。一旦有什么事情,师父就会安排他去,最后我们发现真的很合适,慢慢发现师父接触的比我们少,但比我们更了解。我相信你们也有这种感觉,同样是乙班同学,但不一定最了解身边的同学,这种观察力是大家公认的,那以前大家觉得不可思议。
“以前有位居士写了封信到流通处给师父,后来隔了十年有一次见面的时候,师父就问你是不是写了封信给流通处,让那位居士大吃一惊。师父的念力实在不可思议。只要跟他有一点缘,就能够记得住你,能够把你摄受住。所谓菩萨,就是有可能是现实生活的人,也有可能不是我们能看到的,比如在天上。但是他们肯定是心心念念在想着我们。大菩萨之间也会‘开会’的。开会干什么呢?就是讨论下面这些人怎么样了,条件够不够啊,应该怎么学啊。我们要知道这些菩萨的悲心,第一个他了解我们,第二个他想帮助我们。这就是皈依三宝的基本心。我们也要学菩萨,像我现在带居士,就在想当菩萨是不是这个样子,整天想这个居士条件怎么样了,是不是可以帮他提升了。
“讲得拉拉杂杂,今天要不就讲这么多。真的是随谈,一点准备都没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