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献双礼 佛子爱国心》系列(三)
——“博客法门”培养一批人,度化一批人
(8月11日下)
2008年8月8日,北京龙泉寺举行“奥运献礼——博客文集出版发行”仪式。中国佛教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为首发式揭幕,并对僧俗二众开示
“博客法门”
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学诚法师指出:书籍、博客与网站是文化载体。人必须要通过文化才有办法思维、交流,才能够忠实记录生命历程,这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份责任,对佛教的一个责任,对后人也能够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2006年,写博客还是一件新鲜事儿。学诚法师回忆说,“寺庙里的法师大都还搞不清楚博客是怎么回事,他们都说这个有什么意义,跟学佛有什么关系?其实,当时我也不是很清楚它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也就是听我的一个朋友介绍说博客有很大的价值。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个朋友刚好坐在我旁边,他说现在社会上最新的事就是博客,这个你可以做。”
“博客弘法”意义何在?学诚法师指出,“僧众当中有法师、山上有居士都是因为看了博客,来出家、来学佛;有更多的人看了这个博客以后,了解了佛教、信仰了佛教、皈依了佛门。通过这个博客,就能够把佛教同社会连成一片,没有距离。我们在社会上任何一个地方,在国内也好,在国外也好,都能够看到。”自从开通博客以后,学诚法师每次出差、出国都带着电脑。此前,他从未带电脑出门。学诚法师自嘲说,“以前我也不会用电脑,因为开了博客以后才会用。当然,现在也不熟悉,我只是简单的打字、发邮件、回复留言这些方面。”
西方宗教,每30年要对他们的经典《圣经》进行一次重新的解读。学诚法师说,佛教说法注重“契理契机”,说法要说给眼前的人听,眼前的人必须要听得懂、要喜欢听、要能够接受,所以需要新时代的语言来解释。现在是2008年,30年前是什么时候?1978年。1978年再往前追朔30年,1948年。1948年再往前30年,1918年。想想看,我们现代人的头脑跟1978年时候人的头脑一样不一样?现在媒体宣传的内容和1978年报纸上面的内容,一样不一样?1978年跟1948年报纸上以及人脑当中所关心的事情一样不一样?1948年同1918年一样不一样?大为不同,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变化就更加迅速,不仅说30年,乃至3年、5年,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层出不穷。”
学诚法师说,“我们讲佛法、讲经,语言很古老,什么时候都是这一套语言,人家听了以后,听不进去,无法契机。”犹如药品一样,药品要经过种种方式的包装,要做各种各样的简便的处理,人家吃起来方便,人家喜欢吃,才会来买这个药,才能普及。佛法也是一样。“博客的内容,不仅仅是给佛教徒看,更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介绍给未入佛门的人看,要让给初学佛法的人看。我们在此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承担,都是在集资粮。书、博客、网站,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一种纽带。人必须要通过这种符号才有办法思维、才有办法进行语言的交流,要通过这种符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中走过的历程,团体所发生的一切,最忠实地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目的就是要留给后人,让后人知道过去的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心里想的什么,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学修的……这个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个责任,对佛教的一个责任,对后来人也能够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博客刚开始也是发一些旧文章,从2006年底开始创作。然后从博客一直到龙泉之声网站开通。学诚法师说,“大家可能也看到了那个页面,令人耳目一新,跟其他的佛教的网站不一样,跟社会的网站也不一样。佛教的网站大部分千篇一律,网站上面的内容都差不多,不更新,很单调,教外的人也不爱看。龙泉之声网站就是要把佛教的内容同传统文化,同社会上面普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平台上。也有可能有人为了要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他就通过这个因缘,了解到了佛教;有人可能要了解现在社会上面发生的一些什么重要的新闻,不知不觉也就接触了佛教;有人为了到网站当中去找某一篇文章、某一份资料,也会接触到佛教。
“我们常常犯了两个毛病,要么就是与世隔绝,什么也不管;要不就是埋没了自己,没有个性、没有特性,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形象,找不到自己的内容。所以博客书的结集,也就是我们僧俗弟子们几年走过下来的点滴记录。”

接着,学诚法师对弟子学修方面作进一步开示:
“当然,这只是寺庙当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常住义工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弘法不仅仅说就靠博客、网站就够,更多的还需要到寺院里面学修。像研讨班,理念课,我们需要更加有规划的来学修——喜欢在教理方面钻研的,就在教理上面去发展;喜欢专门修行的,就在修行上面去发展;愿意做佛教事业的,就在事业方面去发展。总的来讲,每个人要有一个发展空间,每个人要有一个用心的地方。
“最要不得、最切忌的就是:今天做了这件事情,又想别的事情;做了别的事情,又想这件事情。做事的时候想去修行,修行的时候想去学教理,学教理的时候想去做事,那就不好。
“学习也好,做事也好,念经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烦恼。善用其心,很好的来用我们的心。人的力量大不大,在于人的心大不大,不在于这个人有多大多高、多胖多重。心的力量有多大,是说能够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力量,因为心是无有形相的。说它大的话,它就无比巨大;说它不大的话,心慢慢萎缩了,心死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世间上有成就的人,跟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可同日而语。在佛门里面也是一样的,我们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做多了,做累了;有些人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喊累。说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就说明没有做好,没有很认真的去做,所以感觉到有很多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善观缘起’,就要通达缘起,通达甚深缘起。佛教讲‘缘起性空’,通达缘起的目的要让众缘和合,通达缘起的目的不是说不要把这件事情沾到我的手上,不跟自己沾边,怎样逃避自己的责任,这个佛法就学错了!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圆融无碍,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一切;时时处处能够成就众生、成就佛法,才是叫做通达缘起。时时处处都能够种下菩提正因,而不是时时处处从自我的利害得失来计较。时时处处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利益、你我是非,全是世间心、不是出世间心、不是菩提心、不是佛法初发心。所以我们常常说到庙里边来,我们要学发心、要学承担,要有长远心、广大心,广发正愿。通达缘起,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有它很深的用意在里头。
“会修行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修行,青山无处不道场,不能说我在这个地方能修行,换一个地方就不能修行,那就是修行没有功夫的一个表现。会做事的,到哪里都能够有事情做,菩萨要成就众生,到什么地方都能成就众生;会学习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有东西可以学的。这些话看似很平常,可以让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体会,这些的情景在博客文集里有大量的记述,大家可以好好去看。
“教理方面的学习,照本宣科,已经不是很难的事情,现在有电脑可以查资料,万分方便,无论哪本经哪本论,我们都可以查到,不是很难的问题。很多网络一打开,上面的内容未必和我们有关系,除非要写一篇文章,要找一些资料,那么你去找;如果不是,你去看一次两次,以后就不想再去看了。我们读一部佛经,佛经上不但有文字,还有智能。我们读一篇经,能启发智慧,如果不能启发智慧,那我们仅仅种种善根而已。领会了‘文字般若’后,我们还要生起‘观照般若’,就是用佛法来观照世间,来观照社会,来观照一切。不能用佛法来观照人世间,学来学去还是学在文字上面,有了观照般若,才能证到‘实相般若’,证到实相般若我们才有真正的智慧。
“我们第一步要通达文字般若,要具足文字般若:‘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一时’是什么意思?‘佛’是什么意思?‘舍卫城’是什么意思?要非常清楚,所以要把经文的文字搞懂,名相的意思搞懂,义理搞懂,名相、文字、义理,在此基础上,要能够去领会佛陀说这段经文的时候的本意是什么。
“经文就是佛对弟子们的一个对话。也就是说,当时佛陀为什么要讲这段话?说这段话时,佛弟子们是什么心境,佛内心是什么境界,经文是沟通佛陀思想和弟子们内心世界的一个桥梁。如果不讲的话,就没办法融会贯通,所以需要语言去沟通。由阿难背出来、记下来、我们翻译过来,就变成佛经。不是说你把佛经当成过去婆罗门教的天书,也不是说佛经是不可以理解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佛经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更不是说我们拿了一句佛经,随便乱发挥,那全是戏论,都是你自己的理解呀!自己的理解,那跟佛的思想境界差得有多远。
“当然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领会,可以分享给别人听的,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你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很难是圆满的。你的体会可能只有一分,别人可能听了你的体会而谤法,因为你对佛法的体会原本只有一分,别人再体会你一分里面的一分,可能得到了只有一分里面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越往后就离佛法越来越远。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天天要念经?佛灭度的时候为什么要念经?不念经,经典就没有了,丧失掉了,佛弟子天天在忆持,生怕把法义忘记掉,所以一天到晚都在那边串习这些经义,自然而然,烦恼就少了、问题就少了、执着就少了。
“我们能够记得的经文有多少?我们能不能准确来领会,获得意境,这都是很难说的。就像学《广论》,宗喀巴大师为什么要这么讲呢?他为什么要引这种经文?要引这段的论文?这段的经文跟这段的论文有没有相联系?他是承许呢?或是放在那里,不做抉择?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为什么要把不同意的说法,自己承许的说法,不加评论说法的放在一起?哪些是宗大师特别的说法及见地?在这一段论文里面没搞清楚,你不能泛泛而论,反正这是《广论》,里面的都对。不是这么回事,有些他是举反证,他引出来,他不承许这种说法。那么,要知道:他为什么承许,为什么不承许?他有理由。你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不承许的理由是什么?你说,反正这个就是宗大师讲的没有错,那他这么讲有理由,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学,你要搞清楚,你讲不出来,就是没学懂。你说他那么讲,谁不知道?你给别人讲说某某大师怎么讲,谁不知道?人家也会看得出来。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我们这么一年、两年、三年就能够学会,对整个佛法的理论架构没有弄清楚,根本就无法解脱成佛。
“比如说,一台电脑没有装基本的程序,电脑就显示不了。也就是说,必须对佛教的历史、义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否则,那么只能靠什么呢?经验的传承,比如说我们过去的禅宗,就是经验的传承。禅宗在禅堂里面坐禅,或者上座、住持,白天劳动也好、晚上坐禅也好,他时刻不离的,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坐禅,对大家的身心情况都很了解。禅堂里面大禅师、上座、住持,绝对是通宗通教的,如果不通宗不通教,就没有办法来引导,那说明没有实修的一种状况。现在很少有人说我们这辈子就只以修行为目的,当然也有人这么说了,以修行为目的,这个是一个广义的以修行为目的,真正说让你什么都不干,让你天天在这里念经、念佛、持咒,肯定受不了。你若受得了,我们庙里都可以护持,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你至少一天要念10个小时。我们开一个房间,你喜欢念经的,天天可以念;你喜欢念咒,你天天念,你念一、二个月,你就念不下去。我们多少年来都是看过来的。
“大部分人说一定要怎么样子去修行、去用功,都是此时此刻,人的一种情绪,这情绪一过,就不行了;他不行了,退得更快。就是说,进得快,也退得快,因为不是一个平等心、不是一个平常心,你的心是在起伏的一个过程,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法最基本的状态,它是要让我们内心平静,是一个平常心,要调伏我们的烦恼,要启发我们的智慧,而不是说时时刻刻在思想当中造成对立。你跟这个人过不去、这件事情想不开,那怎么去学佛法。我们山上的义工、同修,大家两三年下来有一定的基础。去年底,那时候的义工较少,有法师很紧张:没有人怎么办?我说不用愁,以后的人会太多了。现在人多了点,有法师又发愁,人这么多了。我说我们不是要普度众生吗,人多人少都随缘好了。”
仪式结束后,学诚法师随即赶赴奥运会开幕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