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北京对话——首都博物馆参观记之四

(2008-08-01 00:00:54)
标签:

参观首都博物院

北京历史

文化继承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与北京对话

——首都博物馆参观记之四

(7月31日下)

 

与北京对话——首都博物馆参观记之四

 

    “美国许多城市的飞机场一下飞机看到的雕塑是鱼的形象,因为以前这些地方是渔港,北京首都机场一下飞机看到的是大幅的国画万里长城……美国只要历史达一百年的地方就会保护起来认为值得参观,中国上千年历史的地方比比皆是,龙泉寺的金龙桥(辽代始建,千年历史)若放到美国,那还得了?”一直以来,自己是一个对历史文化比较麻木的人,听到贤甲法师上述比喻,决定参加4日寺里组织义工参访首都博物馆之行。此次参访带给自己始料未及的震憾,俨然跨越时间界线与历史对话,体验一个民族的生命如何流淌到至今仍生生不息。

 

    7:30大巴准时从龙泉寺出发。一个多小时路程,车子驶到首都博物馆前,众人眼前为之一亮,一座大气独特的建筑,把一个青铜模样的容器镶嵌在用青砖和玻璃做成的外墙中间,似是一种无声的诉说。在这个人来人往,充斥现代气息的长安街上,它的存在就像一个难得的古董,既显珍贵又不失突兀的融入现代。

    走进博物馆,宽敞明亮的大厅、中式古朴的牌楼、青青的翠竹……无一不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自然的美感。

    我们首先来到多媒体数据厅观看《辉煌的北京》记录片。影片用12分钟的时间重现北京千载的沧桑,气势磅礴的画面加上三维立体动画效果让人身如其境。尤其在三维立体的效果下,元大都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完美的城市布局、如日中天的繁华景象,让我在心底不断轻扣师父重建“东方那烂陀寺”的美好愿景。仰古抚今,当年的元大都兼容并包汉、蒙与外来的艺术与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而今东方那烂陀寺的美好愿景,何时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中铸就辉煌?

    接下来参观了两个大厅。一个是古代佛像艺术展,一个是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展。“古都北京,从洪荒圣火到平原聚落,古燕寻迹,方国都邑,燕国雄风,雄恃北土,群国并治,风雨蓟城,幽蓟沉浮,重镇幽州,商贾云集,石开重宝,海纳百川,番汉分治,华北通衢,古刹藏经,华夷同风,从距今约50万年到距今约一万年,从公元前21世纪横跨至今,从秦代到近现代。”何谓文明古国?内心的激情和自豪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从一万年前走到现在,时间的穿梭无法想象,空间的变换难以形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无可比拟,只感到自己的心胸一下变得无比广大,并不用刻意的,心胸似乎就大得竟能容下这漫长岁月中数不清的文明证明和历史阶段。一件件物品、一幅幅画卷、一个个人物,人世的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恶、成长与坏灭,如电光影像般在心中快速一一闪现,身心仿佛融入了历史长河之中,有种流转轮回的感觉,拙劣的语言实在难以形容、简单的照片也难以传神,只有将心置于伟大的历史文明之中,才能有如此感受吧。

    前行时,贤甲法师说过:“中国一个朝代的历史时间就抵得上美国整个国家的历史时间。”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唐朝的文化和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日本和韩国,法师去日本时到这样的地方感觉一点隔阂都没有,好象就是回到了中国唐朝。为什么日本韩国能把中国的唐朝文化保存得这么好?这正说明是因为好,别人才会保存下来、保存得这么完整。”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只剩下金字塔,古巴比伦只能听到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印度国内现在已经是以印度教为主,只有中国的古文明保存绵延到了今天。印度历史学家很感谢玄奘法师,印度当代文化与印度古文明是有断层的,玄奘法师把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把佛法文明传到了中国。

    佛法仍保存至今,经过了多少人的艰辛付出,由此我们看到祖师大德的功德,再继续看,就能看到佛菩萨的功德。法师举身上的僧衣说:“这件僧服是汉朝时的服装,能保留到现在是虚云老和尚舍命才留下的,当年有人说出家人穿这样的衣服不好,应穿现代人的服装,一百一十岁的虚云老和尚据理力争才得以保全。佛法怕的是什么?不怕外边的人来坏乱,怕的是出家人自己说这件衣服不好了、不要穿了。所以大家现在能看到这件衣服是多么不容易。”法师引导的思考问题并没能一下找到答案,这如此深厚深邃的时空艺术文明积淀、贯穿古今的心灵语言,用一生的时间来思考和体会恐怕都是不够的。

    都说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理解一个民族和文明的捷径,北京经历了从原始聚落形成城市,从北中国的政治中心跃升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都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至发展为建设中的国际大都市这一不断攀升的历史进程。游步于展厅,其实最吸引我的不过是古时的文物。

    一个采用浮雕牛头形兽面纹饰的可爱三足鼎,是古代的蒸食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称为甑,可以盛放食物,下部分是鬲,用于盛水加热。上下之间有镂空的篦子以搁放食物、流通蒸汽,腹内壁铸有铭文,此食器的出现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加工食物的民族。都说一种文化是否有活力,体现在他能否生活化。这件极具象形特色的燕国铜器足见那个时代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一个鸠鸟形杖首,是战国早期鸠杖的杖首装饰物。在汉代时,年满70岁的老人,可由政府发给手杖,亦称王杖,百姓们如果看到有些老人手中有这种王杖,就如同看到政府的尊老凭证。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尊老美德,仅从这个杖首中就可见一斑。

    一件圆领马蹄袖的龙袍,若不细细了解,还真不明白这件衣服背后的深遂含意。此件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圆领,右大襟,马蹄袖。图案内容各有含义:皇上是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绣九条龙,中间配以五色祥云,蝙蝠、灵芝等吉祥图案。龙袍下摆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上面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地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龙袍上还有十二章,它们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火等十二种纹样,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象征皇帝文武兼备,决策英明果断,圣光谱照大地,恩泽施于四方。呵,一件龙袍上也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参观完“北京历史文化”的所有展区,从古代文化的繁荣到近代文化的没落和外来文化的入浸,体会到了北京文化的无常变迁和历史深沉,但也能感受到北京作为一座融合了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城市逐步递升为中国首都与文化中心的历史规律。从古至今北京都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这一特点决定了北京的历史,更预示着北京的未来。

    带着法师的叮嘱、带着思考问题去看,跟自己以前那种消磨时间,随便溜达的看法,内心的体会和收获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继承下来,传扬出去?师父曾经说过:“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

    宗教义理和艺术中积累着人类几千年的生命智慧,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结构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握当下,重筑盛世的辉煌。下午两点参访结束,在回去的路上细细体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心不由得升起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