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生命中的发心
(7月16日
中)
最近贤甲法师是当值执事,晨起缘念的带动很有力量。前段时间师父还特别表扬肯定法师,说通过法会的承担,成长很大。就当时的评价背景来理解,我想师父主要是指法师在理事圆融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说话办事情比较能考虑现实的缘起,而不是空谈理论。
今天出坡回来,看到法师在洗手间擦洗,背后已经湿透了,内心很受触动,与法师打了声招呼,法师很高兴:
“我们现在出了家,如果能一直保持初发心,那会是很了不起!”法师深有感触地说。
“就是!不过好像我们一般人的初发心都带了很多情感的成分?”我不敢确定,也有些疑惑。记得师父以前曾经说过“初心不退,成佛有余”的教授。不过对我们刚入佛门,对佛法还没有深入学习和了解的人来说,怎么保证初心的纯净高远呢?
“我们常常的情况是,在初发心的推动下,心力很猛,勇于承担很多事情。但在承担过程中,缺少进一步的学习,缺少思维,缺少观察。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了很多的问题,甚至是负面的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最后一旦问题爆发出来,要想再提起心力来就很难了。”法师似乎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法师对现实缘起独特的观察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对初发心的生起,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能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甚至出家修行,宿生一定累积了很大的善根,这一生遇到佛法的环境,宿生累积的善根很快就被启发了,我觉得初发心与这个善根有很大的关系。”我向法师汇报了我的心得。
“就像你刚才所说,我们的初发心往往会有很多情感的成分,这些情感的成分在以后的承担过程中会不断的冒出来。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过程,状态起起伏伏,不是很稳定。但是面对这些困境的时候,恰恰是认识这些情感的成分,净化这些情感成分的过程。”法师回答了我刚才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是多么有意义啊!这样的点拨,让我内心变得很笃定:无限生命里,真正有意义的,就是不断策发我们这颗发心,不断净化我们这颗发心,不断坚固我们这颗发心!
“很多老同学,包括我自己,刚开始对修行概念的认识就是调伏自己的烦恼,对治自己的习气,结果常常会失败,因此情绪常常会变得很低落。”法师若有所思地说:“现在对个人、团体和整个佛教之间的关系,虽然还不能认识到是一体的,但至少会有一种感觉,觉得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这实际上是在营造自己未来生命的增上环境。”当法师提到个人、团体和整个佛教之间关系的时候,我表达了自己最近的一个体会。每每想起自己接触佛法、学习佛法乃至最后走向出家的路,心里常常会觉得很幸福,也很感恩。记得当时自己遇到了一群有佛法追求的人,而其中好几位现在也都已经成为了僧团的法师,能感受到是一股很强的共业环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自己对佛法产生很强的信心,而且他们有针对性的、系统深入的引导又让我不断增强了这种信心。“业未造不遇”,如果自己不去造作这样的“业”,也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果”。那是什么样的业呢?就是发愿将佛法带给更多的人,真切地期望他们因为佛法而改善自己的生命,不但这样发愿,而且要这样去做。业的回馈真实不虚,自己反而成为了其中最受益的一员,不但在内在等流相续上受益,而且在将要遇到的增上环境上也受益。慢慢对这一点有了信心,当下该如何做,心里也是比较清楚的了。现在我和贤丁师一起负责准净人的带动,我想这又是最好的因缘,继续营造来生的增上生环境。
“是这样的!”对我这一点认识,法师深表赞同:“像贤乙法师和贤丙法师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他们在广结善缘方面就很注意。你在这方面也不错,与人交往较积极主动。贤丁师在这方面就有点被动。”贤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过来了,听到法师说起自己,他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表示认可这一点。“当时贤丁师做义工的时候,看到上早晚殿那副专注投入的表情,就知道宿生是个修行人。”
“看看无限生命的轨迹,我们好像常常会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很难做到‘学业、道业、事业’三者同时兼顾。”谈到个人修行的特质,我想起了师父曾经将出家人有三个不同方面的定位。
“这还是观念的问题。记得从小我的性格就比较内向,家里来了亲戚客人,也很少说话。现在寺院里来了客人,自己主动接待的心还是很难提得起来。就觉得出家了,还忙这些世俗的事情干什么。”法师所说的这点自己也深有体会。一个比较相应于学业的人,往往会觉得教理很重要,于是就一直在这方面积累;一个比较相应于道业的人,往往会觉得修证很重要,于是不太愿意将时间花在其它事情上面;一个比较相应于事业的人,往往会觉得实实在在地做出点事情才有意义,否则学了那么多,功夫再高又有什么用呢?但实际上学业、道业、事业三者,看似三个不同的方面,实际上又是统一的。记得师父曾讲过:“读书为了修行,做事为了众生”。师父在二十多年前来北京,看到北京有那么多的信众,就发愿二十年以后要在北京建设一个道场,能实实在在地利益到这些信众和更多的有情。之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师父一直担任福建莆田广化寺的方丈,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摸索汉地寺院应如何建设,并提出“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寺院建设理念,为日后龙泉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对于最近几年开展的广大事业来说,师父的前二十多年则属于“静”的阶段,属于向内用功的阶段。尽管现阶段这样繁忙,但师父自身的学修是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往往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师父读诵佛经、思维修习的最佳时刻,我们还常常能听到从师父房间里面传出高僧大德讲法的声音。师父的不懈学习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能常常将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到无限生命的话,这种偏颇或许能得到很好的避免,自己内在的发心也比较容易长远、比较容易纯净。”最近因为要带动准净人学习研讨无限生命的话题,当认真看待自己的无限生命的时候,觉得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心就不急了,能够安住当下。否则忙了一辈子,下一生再来的时候,连人身都得不到,那就太可惜了!”法师深有感叹地说。
……
愉快交谈的时光总是一逝而去。法师洗好后,拍拍我的肩膀走了出去,留给我的却是一串串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