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自师父的教诲

(2008-07-13 00:00:50)
标签:

师父随谈

怎样读书

文化解读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来自师父的教诲
(7月12日下)
 

    “师父!”早殿结束后我到德尘居二楼拿要读的经本,看到师父刚进屋里,便希望抓住这个机会亲近师父。“前两天您在河南的时候,我给您发了封邮件,问到读书的问题。”

    “我看到了。”师父回过头来说。“你要读些什么书呢?”本来在信上是我问师父要读些什么书的,现在师父倒是反问起我来了。师父一边问,一边将黄大褂脱了下来,看了看手表,坐在书桌前,随手拿起了书桌上放的一份文件。

    “我想读一些佛教史方面的书籍,加深对佛教整体的了解。”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师父。

    “那很好!要多读些书,要有积淀,将来才能知识‘爆炸’!否则,谈来谈去就是那些概念,显得就很单薄。”师父一边赞许鼓励,也一边提醒自己目前在学修上存在的不足。

    “我想从印度佛教史开始读起。现在有两本印度佛教史的书,一本是平川彰写的,另外一本是多……写的。”坏了,想不起那本书的作者名字了。

    “多罗那他。”师父补充到。“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写得还不错,你可以看。”

    “两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同,我想结合着看。”初步浏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前者比较类似于学术著作,而后者则带有一定的信仰成分,两者结合起来,对印度的佛教史可能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读书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否则乱读书,会吸收很多不好的信息。总的来讲,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广为大众所认可的印度佛教史方面的书。”师父不无遗憾地说到。

    “那我们发愿将来……”听到师父这样说,激发起了我的一个愿望。其实在几天前刚开始读印度佛教史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开始发这样的愿。

    “要自己编写?!”师父还没有等我说完,就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似的。

    “编写一套龙泉丛书!”我好像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也觉得这不是不可以实现的事情。

    “佛法中讲认识万法有三种渠道:比量、现量和圣言量。比如我们现在的闻思就处于比量的阶段,如果通过闻思理解错了,就成了非量;像我平时常问‘你在做什么?’,就是在问你的现量,是指当下所能体验到的;而对于圣言量,那就是圣者的境界了。我们所读的佛经中,小乘的经典还比较好理解,主要是讲无常和痛苦等,但大乘经典,所描述的都是佛菩萨的境界,就很难体会到了。”一时很难体会到师父为什么忽然讲起这些话来了,但过后细细回忆品味,觉得师父的用意还是很深远的。至少我能体会到师父的话语里面有以下几层含义:一、在读书闻思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善知识请益印证,以避免吸收错误的信息和得到错误的结论;二、要将闻思得到的正确结论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相续,成为自己生命中的真实体验;三、要对大乘经典里所描述的佛菩萨的境界心生向往,不断策发自己大乘的发心。

    话谈到这里,贤甲师将师父的早餐端了进来:一碗豆浆,两张玉米饼。师父要用早斋了,记得前段时间有法师提醒,在师父用斋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师父,这样时间长了,对师父的身体不好。我就想着要离开,但师父却完全不在意,一边用斋一边接着说到:

    “佛法要流传下来,为更广大的人群所接受,就要以文化的形式传播。”这让我想起师父很早以前就对佛教有这样一种定位:“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看来师父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是一以贯之的:佛教既是以文化为纽带,就可以将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连接起来,而成为世界人民所共同享有的一种精神财富。

    “既然这样,就存在如何解读问题。比如说,提到‘中国’这个词,就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认识: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也可以从地理的角度,或者从其它的角度。即使从某个特定的角度,也存在一个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问题。所以如果不加以界定,就会答非所问,旁观者更不知所云。”饶有兴趣地聆听师父的开示,但心里却不清楚师父要将自己带向何方。

    “比如历史和文学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历史比较注重事实,而文学则带有很多想象的成分。像现在一些名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解读历史,常常遭到学术界人士的质疑,觉得很多地方没有可靠的依据,不能让人生信。”师父继续说到:“如果在寺院的禅堂里诠释佛法,那又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文化之间的解读,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像佛教界高僧藕益大师曾经注解过《四书》,就很难得到儒家正统学者的认可。有些法师也诠释过《论语》,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谈,同样也很难得到儒家文化主流的肯定。在学术界里,有它固有的规范要遵守。”师父话语平淡,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这无形中破除了自己的很多邪执,让自己能更理智地看到很多事实。

    ……

    简单地用完了早斋,师父起身要到佛协去了。虽然亲近的时间很短,师父好像也没有明白告诉我该如何读书,但内心却开朗了很多,对很多大的缘起心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重新回到二楼,看到“德尘居”三个字,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结束就是开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