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群法师随谈录(一)

(2008-06-28 00:00:27)
标签:

济群法师

随谈

苏南参访

佛教发展

教团建设

制度

修学引导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济群法师随谈录(一)

2008年6月15日于江苏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6月27日 上)

 

    缘起:夏安居中,僧团组织了一次苏南三寺参学,有因缘拜访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法师给我们开示近一小时,下面是谈话的具体内容:

 

    龙泉寺参访团:“法师,您是昨天晚上刚刚回来?”

    济群法师:“对啊,昨天晚上刚回来,你们是龙泉寺来的?”

    龙泉寺参访团:“是,是,法师,我们是从北京龙泉寺过来,这一次是我们师父学诚大和尚安排我们来西园寺研究所参学。大和尚说这边的档案管理、图书管理、僧团学修各方面都做得非常的出色,大和尚希望我们来取经,来学习。本来也是很希望有机会能够来拜见法师,但是听说法师出去了,我们没有作这么高的奢望,没想到最后要走了还能见到法师,非常高兴。”

    济群法师:“过来也是临时的。正好我们这个三宝楼的方案要确定,人家听听我的意见,这算是跟你们有缘。

    龙泉寺参访团:“法师去年您去北大,有一个“佛法与人生”的讲座。我们师父学诚大和尚也去了,当时我们有幸听到您的开示,特别的精彩。”

    济群法师:“看你们龙泉寺现在活动也蛮多的。

    龙泉寺参访团:“对。”

    济群法师:“很多北京那边的高校学生。”

    龙泉寺参访团:“是,每年有八次固定的法会活动。”

    济群法师:“八次啊?”

    龙泉寺参访团:“然后每周末都有周末的学修。”

    济群法师:“啊,蛮好的。北京我看城里边的寺院过去是活动比较少,现在可能开始也有一些了,啊? ”

    龙泉寺参访团:“对,对。”

    济群法师:“像法源寺、广济寺、灵光寺也有一些活动的。”

    龙泉寺参访团:“场地普遍都比较小,因为在市区里面,受限制。这一次我们来,观云法师为我们安排得特别好,各方面很周到!先后跟方丈大和尚,咱们教学部、弘法部,包括几位法师都有作过交流,包括图书馆、档案室都有作交流,受益非常大,这一次。每天都感觉到特别充实,特别有收获。”

    济群法师:“蛮好的。我们佛教界应该多交流交流,互相学习。其实每个道场都有自己的一些风格,做了一些事情,观摩观摩,挺好的。把寺庙管理啊,弘法啊,做得更好。学诚法师平常在龙泉寺待的时间多吧?

    龙泉寺参访团:“如果说有时间呢,他就会回去,还是蛮多的。法师的一些文章,包括一些开示,我们有看。觉得法师对于汉传佛教怎么样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有很多的思考,有成熟的经验,我们也是非常仰望。”

    济群法师:“啊,对此想得比较多一些。”

    龙泉寺参访团:“是什么因缘促使法师去作这么深入的思考呢?”

    济群法师:“因缘——当然也是一种责任感吧。因为整个佛教界从总体上来说有太多的问题,从个人来说呢,很多人,不管是在家众,还是出家众,虽然说大家都在修,都在学,佛教界也都在做很多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总体上可能就是混乱。”

    龙泉寺参访团:“混乱?”

    济群法师:“混乱无序!”

    龙泉寺参访团:“混乱无序?”

    济群法师:“对啊,我们要办学啊,也办了这么多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也不少,可是真正能够走上弘法(道路)的法师并不多,甚至会有一些学僧毕业之后流失到社会上,信心、道念退失。你就要去找原因,不是光做啊,对不对?要寻找这个原因在哪里啊!所以,从个人来说,其实它是牵涉到一个修学引导问题,从教团来说呢,它就牵涉到整个教团的一个制度的问题。”

    龙泉寺参访团:“制度建设。”

    济群法师:“制度建设、修学引导,这两个应该是整个佛教健康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不能从这上面入手的话,我们即便做很多事情,做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很多时候对佛教界的改变只是暂时、局部的,甚至是没有结果的。所以我觉得佛教的改变,我们需要去寻找这个教界问题的根源所在。”

 

济群法师随谈录(一)

青青翠竹,傲然风骨

 

    龙泉寺参访团:“教界问题的根源。”

    济群法师:“就是这个问题的根源。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还是两个方面,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学引导,出家人如果修学上不去,那一切都免谈。因为如果修学上不去的话,你就没有能力去对治烦恼,没有能力去对治凡夫心。如果没有能力去对治凡夫心,那管理……管理这个东西本来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何况我们现在佛教界制度又不健全,所以管是管不了的。哎!如果出家人大家修学上去了……哪一个出家人不想解脱,不想成佛?真正只要好心出家的人,只要他的内心稳定,佛教界啊,道风建设啊,自然的都上去了。如果修学上不去,一切都免谈,说什么都是没用的,都是表面的,做事会做成世俗化,所有的出家人,我们在做很多事情,其实我们的心是在凡夫的轨道里——做的是佛教的事,说的是佛教的话,但实际上内心一直都在凡夫的轨道里面运行。所以事做得越多,会变得越世俗。法师也是一样,就是说再多的法,即使说的是佛法,但内心用的心是凡夫心,内心并没有从这个凡夫心里边走出来,真正地进入这个解脱的轨道。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觉得这个修学的见解,修学的引导是佛法的根本。

    这个根本上去了,接下来才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在这个修学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制度,包括教团的制度、弘法的制度,还有僧团管理制度,包括我们的教育的制度,怎么样来设置这个教育。这个设置教育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学校的这种类型,那种是纯学术的,它应该要根据这个修学——它的目标啊,方法啊,认为我们的修学,为什么要修学,修学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要很清楚,比如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是要根据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它自身的规则来确定。根据这个目标然后来寻找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来达到一个目标。所以这个也是我前几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一个根本,三大要领》,是讲的整个佛教界的建设就是两个方面……就是,因为良好的制度,它就是一个团体健康发展的保障。我们现在佛教界啊,戒律早就束之高阁了;清规嘛,虽然在实践,但是实际上我们实践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了。因为清规毕竟是以禅宗的修行为根本,如果没有禅的内涵,这一套清规……包括我们现在的早晚殿,其实早晚殿是过去禅宗丛林的,出家人每天都在打坐,坐的时间长了,他就要动一动;而我们现在一天到晚都在动,然后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在那里不停地念啊、唱啊,所以越念越乱。所以很多东西其实早都已经过时了,需要调整。”

    龙泉寺参访团:“法师的思想非常的先进。”

    济群法师:“因为这个不是说先还是后,你要根据佛教的精神来重新认识现在我们的很多传统,因为事实上有很多传统它有可能已经过时了,有可能已经成为负担了,有可能它本身就是陈规陋习,这个要从法的本身来检讨,而不是说我们的师父、我们的前辈们,他们也有他们的一些局限性,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只有从法义、法的真实的本身我们了解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来说这些话。否则的话,因为我们执着一些形式,那你肯定就不敢……不可以随便乱说的。呵呵!”

    龙泉寺参访团:“就是像法师讲的说根本——如果僧团的学修……”

    济群法师:“其实不只是包括僧团,在家众也是一样的。出家众、在家众如何修学。”

    龙泉寺参访团:“这个如果上去了,再辅以外在的制度,整个佛法就能够越来越好。”

    济群法师:“对,这是根本。”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