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的读书声
——师父探视成都仁爱学堂
(5月31日
下)
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成都参加超度祈福法会的学诚法师十分重视灾区孩童的教育问题,一连两天赴仁爱基金会设在都江堰、绵竹的两个学堂视察。学诚法师说,这段时间是很关键的时候,灾后重建工程的主力还得靠国家的力量,基金会所做的,只能是体现一种佛教的精神,尽我们一份绵薄之力而已。
都江堰边的仁爱学堂
30日上午,师父在中佛协、宝光寺住持意寂法师等人陪同下,赶往都江堰仁爱学堂视察。一进都江堰市区,马路上湿漉漉的,到处流淌着消毒液,两旁随处可见的是倒塌受损的房屋。
仁爱慈善基金会办学有成,极短时间内就在地震灾区开办了都江堰、绵竹和青川三个学堂,另外还在绵竹汉望镇准备筹办第四个仁爱学堂。来到温馨家园,放眼望去都是天蓝色帐篷,这个时间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到处看到欢笑的学生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在做着游戏。师父依次看了帐篷里的学堂,有小学部的不同年级,每个年级就是一小格的空间,还有中学部,高中部,每个教室都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在课间喧闹的欢声笑语中,与往日学校里的课间十分钟没什么差别。

师父说:“日后要进一步把人力组织好,把工作协调、分配得更有序。负责的人员要轮流来,亲自参与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快就到放假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教师、学生会参与加入,老师的资源会得到充足保证,我们不在于做多少,每天做一件善事,灾区的这种伟大精神很感人,灾后的每一人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把它挖掘出来,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都江堰学堂27日已经开课,学堂有个长长的名字,叫做“温馨家园·川大阳光·仁爱学堂”。开学当天,铿锵有力的国歌声回荡在都江堰天源佐岸灾民安置点。在场的孩子大部分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演唱国歌的时候却都全身心地投入,有的小男孩还充满激情地挥动着小小的臂膀,专注、凝重的表情令人为之动容。嘹亮的国歌声带着稚嫩的童音,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激荡起拳拳赤子之情的共鸣。
青川的仁爱学堂
青川关庄的心理咨询专家从前线发来手机短信:“第一天:同孩子们进行了沟通,了解了基本情况,共有13名孤儿,七男六女,8岁到16岁,通过交谈,我们相互交流了爱好和梦想,并把我们带去的收音机、哨子等礼物送给孩子们。他们喜欢收音机,听新闻和音乐。每位队员都认真同孩子们交流。刘晓旖给女生梳辫子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
“第二天:上午和孩子们谈论为什么要关爱别人,如何去关爱。我们用的是德利莎(Mother
Teraser)修女的诺贝尔和平奖的发言稿,题为‘美丽的微笑和爱’。孩子们和我们进行了讨论并表达了他们未来也要为社会奉献他们的爱,也愿成为志愿者。下午我们每个队员都同孩子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辅导他们的功德。这边还是有余震。”
绵竹的读书声
31日上午,师父一行来到绵竹体育中心灾民安置点温馨家园视察仁爱学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灾区的帐蓬里,在明净的简易房子里,听到孩子的读书声,让人很是欣慰与感动。师父轻轻地步入教室,关切地看着这群小学生,宝光寺方丈看到后,说:“这里比昨天去的地方好多了。”师父回答:“这里比都江堰的要早一点,这是第一个仁爱学堂。”


仁爱学堂自19日在绵竹举办以来,各方的反馈相当积极。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该项目采访仁爱基金会林秘书长。林秘书长介绍说,“办学堂的主要目的是想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在灾后21天内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孩子提供心理干预。日本和台湾的抗震经验表明,孩子在灾难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要帮助他们首先就要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比如学校。”
“因为心理干预不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开展的,而是在学校这样合适的环境里将心理治疗融合在形式多样、无拘无束的教学活动中,包括唱歌、绘画等文体活动,看看孩子们的内心里有什么阴影,原因在哪里,然后再逐个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和困惑。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会以老师的身份和孩子们接触,一切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仁爱学堂每个地方都有5-10名心理专家。我们将持续几年做下去,至少坚持3年。”

目前有六位义工长期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工作,近400多位小孩子在仁爱学堂学习。四川佛教协会黄勇主任谈起对仁爱慈善基金会义工的印象说:“我对仁爱的印象是爱心突出,实干苦干。他们有些人住在文殊院,头几天,不断有救灾物资到来,不断去发放,马不停蹄,非常辛苦,常常干到半夜两三点。他们千里迢迢,发心来救助孤儿,而且非常敬业,他们的爱心付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初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力,最近我才了解,原来这些义工们都是龙泉寺的居士,背后有信仰的力量,我才真正理解。他们的慈悲心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们灾后心理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有些小孩子把这些义工们当成父母,一刻也不能离开,这表明义工们的慈悲心和爱付出很多,让小孩子内心里感觉到很可靠,能依靠和依赖,真是感人。”
中午,师父一行在仁爱学堂用餐,义工们用课桌临时摆出一个用餐的地方,据说为防止瘟疫,所有碗筷都用开水煮过,让大家放心。桌上每人虽然只摆了一碗米饭和一碗简单的菜,大家已经很饿了,吃起来真是前所未有的香。义工们非常热情行堂、添菜,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下,让人备感温暖。我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是不是物质生活越简单,人间的真情就更容易体会得出来呢?
离开仁爱学堂后,师父一行去紫岩学校视察。秘书长介绍说:“这里将建成最大的学校,有50个教室,大约可容纳3000个学生。”听说清道学校正在建,明天就能完工。于是又驱车去了清道学校。工人们正在作业。师父每到一处,都很关心建筑,现在特别强调抗震。师父去这两地关心灾后校室的重建,无形中也给了弟子们继续开创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敬白读者】因为限于篇幅关系,仁爱基金会的报道无法一一都在这里刊登出来,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基金会网站: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 http://www.chrenai.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