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父随谈笔记

(2008-05-10 00:00:58)
标签:

师父随谈

读诵大乘经典

汉传佛教

修学体系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师父随谈笔记

(5月9日下)

 

    上午出坡在佛堂布置诵经场地,出来时刚好碰到师父从外面走进来,很自然地走上前来亲近师父。

    “你在做什么?”

    “布置佛堂诵经场地,现在改用小马扎了。”

    “诵经改在佛堂多久了?”

    “半个多月了吧!”

    “在内院诵经主要是太吵了吧?”

    “是的,现在在佛堂诵经感觉气氛也很庄严,就是周末还要搬回内院来诵。”

    “周末也可以考虑不诵。”师父对人的内心体察还是非常敏锐的。

    “你挺忙的吧?”师父笑着问我。

    “是的,不过心里很高兴,现在主要是在配合贤甲法师……”

    “这样很好!”师父很赞许。

    过了一会贤乙也进来了,看见师父在穿袜子,贤乙赶忙过去帮师父穿,但被师父谢绝了。

    “呵呵,贤乙的个子在我们龙泉寺算是最高的了吧?”师父看着贤乙微笑着问。

    自从说要剃度开始,这个小沙弥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记得当时为了能早点剃度,他还刺血写心经供养师父,他的毛笔字写的挺好的,那段时间他就每天都供养师父一幅字。经过师父的反复拷问,他终于顺利过关如愿以偿,和其他净人一起剃度成为龙泉寺年龄最小但个头最高的小沙弥。以前有他的地方,大家都会觉得挺紧张,因为虽然他年龄小但脾气挺大的。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他的地方,就会充满笑声,他的善解人意和他的机灵是在龙泉寺出了名的。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次有因缘听他自己讲了一段故事:有一次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看到他以前的衣服,很想念他。当他听到这里的时候,也萌发出要回家的冲动,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不能这样想,他的妈妈和爸爸还等着他学好以后来度他们呢!当时他就发愿以后不再无故缺课了。从此以后他真的就没有再随意缺过课。听了这个故事,心里很受触动,看起来这么调皮的小孩子,但内心的那份孝心是多么真切啊!也难怪师父和法师对他喜爱有加,看来不是没有理由的。

 

师父随谈笔记

 

    “你的官职也越来越高了吧?”师父乐的不可开支。

    最近他担任了龙泉寺“绿化办公室”的主任,尽管正式成员只有三个人,但毕竟还是个“主任”头衔。(透露一下,其实这个封号是他们三个人自己给自己封的,因为没有人反对,也就这么通过了,大家每每提起这件事情,都会笑的很开心)

    活跃气氛以后,看师父还有一段时间才去佛协上班,我就抓紧机会请益师父一些问题。

    我:“最近诵《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感觉两者结合的挺好的,一个是对究竟实相的开演,一个是对具体名相的诠释。”因为还没有深入学习,这么总结也只是自己模糊的感觉而已,现在提出来只是希望能得到师父的开示,以不断策发和深化自己对学习这两部论的好乐心。

    师父:“是的,这两部论非常重要!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著述用来诠释三十卷般若经的,是阐述中观见的代表作,而《瑜伽师地论》是瑜伽派的代表作。”

    我:“要是以后我们能反复诵读这么好的论该多好啊!”对古代经典的学习自己慢慢有了一点体会:只有熟读乃至成诵,平日里再不时地拿出来咀嚼回味,经典里很多隐藏的内涵才能慢慢显发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体会到古圣先贤那宽广的心胸和那深邃的智慧,才能体会到生命不断得到提升和净化的喜悦。听到师父这样介绍两部论,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祈请。

    师父:“这种熏习很重要!无始以来我们熏习的都是世俗的概念,世俗的很多名言安立,而不是佛法的名言安立。比如,这张桌子,我们看到就认为是张桌子,而不容易把它看成是色法,看成是因缘和合体。一直串习这种世俗的概念,就会让我们造业。业有身语意三业,根本上是意业,身业和语业是意业的一种外在体现。而现在通过佛法的熏习,就是要把我们内在对世俗认知的思维模式改变为和佛法相应的思维模式。”

    我:“《瑜伽师地论》中对很多名相都有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诠释。”听到师父讲到佛法熏习就是要培养我们与佛法相应的思维模式,我想到《瑜伽师地论》这样一个特点。比如对五蕴中“受”蕴、“想”蕴和“行”蕴的诠释就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受”乃“领纳义”、“想”乃“取相义”、“行”乃“造作义”。依着这样的诠释,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思维。

    师父:“那当然!佛法里很多名相是可以定义清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但世间的学问就不同了,不同学科对同样一件事物的诠释会不一样,而且往往差别会比较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定义。世间的学问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是假名安立;佛法也一样,它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且这些也都是假名安立。与世间的学问不同的是,佛法非常的简单。比如,佛法用五蕴就可以诠释这个世界,再细致一点还可以分六根六境也就是十二入、十八界等等……”

    听着师父娓娓道来,自己内心也变得明朗了很多,感觉对佛法的主轴思想有了那么一点点体悟。师父看了看桌上的电脑,又将那双宁静深邃的眼光投向了我。

    师父:“《瑜伽师地论》帮我们建立起一套与佛法相应的概念和思维模式,用以取代我们无始以来世俗的概念和思维模式。而《大智度论》则从一开始就破除了种种对名相的执着,让我们直接趣入空性的内涵。”

    我:“佛法里面讲‘世俗谛’和‘胜义谛’,您讲的是不是分别对应二谛呢?”

    师父:“其实无论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也都是一种名言安立,也都是帮助我们思维和认识这个世界。”

    我:“那佛法中的‘世俗谛’包不包含世俗认知的那部分内容呢?”

    师父:“也是包含的,‘世俗谛’讲的就是世间的真理。世间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就某个特定的范围来讲是正确的,但这种局限性很大。相比较而言,佛法的认知范围就很广。”

    在说话的中间,一位小沙弥又走了进来,这位小沙弥最近开始负责给师父熬豆浆。记得前段时间有居士供养了师父一个扎豆浆的机器,那天晚自习,师父给这个小沙弥打电话准备以后将扎豆浆的活儿交给这个小沙弥。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个小沙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的那种惊喜真的是无以言状。这就是一种默契,一方是对善知识强大的希求,而另一方则是希望借助种种因缘来满足这种希求。因为这种因缘,这个小沙弥在多了一份责任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权利就是可以比较自由的出入师父的房间,这是多么有福报的一件事情啊!这不是,现在他又进来了!除了带着一颗希求心之外,手里并没有豆浆之类的东西。

    师父看了看他,接着说:“总之,如果能将这两部论学好的话,无论是天台,还是华严,还是禅宗等各个宗派的学习就比较容易深入,这是一个基础。”

    我:“这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地落实师父您提的‘八宗并弘’的思想?”

    师父:“‘八宗并弘’是就目前整个大的时代背景所安立的。就我们个人而言,还是要在具足一定的基础以后,选择相应的宗派深入进去。”

    我:“记得一次有个客人问您龙泉寺是什么宗派,您建议她看看您的博客,让她自己总结是什么宗派,后来您补充说龙泉寺弘扬的是大乘佛教。”

    师父:“佛出世的本怀‘无二亦无三’,即引导众生趋向‘一佛乘’,开显成佛的道次第。这样‘一佛乘’思想的落实在目前这种时代背景下就是要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这种提法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根性。”

    师父一直很重视大乘经典的诵读,不但每年举办的七八次法会要诵,平时僧众每天的学修中诵读大乘经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师父背后的用意一定是非常深远的,我想其中的用意之一应该是为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打下深广的基础吧。鉴于此,我后来便祈请师父等因缘成熟了为我们讲授两部论,以开显道次第两大车轨的深广内涵。师父说现在还比较忙,目前要充分利用博客当作弘法的平台,等将来有因缘了再说。

    “其实佛法都是相通的,在某一点上突破,其它的都会慢慢明白了。”师父轻轻地点了这么一句。看似很平淡的一句话,却让自己的心定了下来,那一刻体会到安住当下是多么的重要。

    “佛法的很多道理要明白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要真正的变成行持就不那么容易了。”师父补充说,一边慢慢站了起来,直觉告诉我师父离开的时间到了。

    “您说的‘明白道理’是不是闻思修三种慧中的‘思慧’呢?”我又赶忙追问了一句。

    “牛顿看到一只苹果掉在地上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一般人把树上的苹果都摘下来也成不了科学家。”师父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大家都逗乐了。

    “这中间还存在一个善根的问题!”师父边走出房间边轻轻地说到。

    我们跟随着师父走出房间,向德尘居前面的停车场走去。

    “师父,龙泉小记和您的博客从昨天开始合在一起了?”

    “是的。昨天的日子很特别,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也是我们的奥运火炬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日子,很有纪念意义。”

    “两者合在一起有怎样的好处呢?”

    “有好处!将来要挂在我们网站上,比较方便。”

    “我们的网站不是几个月以后才能开通吗?”

    “是啊!不过很多工作现在就要做了。长远规划,步步落实,精益求精!”师父在说后面几个成语的时候语气略有加重,这也是师父今天离开龙泉寺前给我们最后的一份礼物。

    送走了师父,还沉浸在刚刚收获的法语中,一种愉悦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佛堂,有节奏的《大智度论》诵读声随即响起,它穿越墙壁,漫向四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