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细微处见精神

(2008-04-27 00:00:28)
标签:

理念课

学修心得

细微处见精神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于细微处见精神

(4月26日 下) 

 

于细微处见精神

 

    感恩师父,感恩法师给我们开设了这么殊胜的课程,让我们在无限生命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善知识在手把手地一点一滴教导我们成长,而我们也更加有了依靠。

    经过了一个月的学习之后,内心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感觉着佛法已如春雨般一点一滴地润进了我的生命,也改善着我的生命。

    现在将这一个月来内心的受用沉淀梳理一下,向师父及法师做个汇报。涵盖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但却是内心最有体会、最有受用的部分。

 

l.打开心胸格局,建立人生宗旨

 

    自己对佛教的历史及整体现状不太了解,现在通过听法师的讲解能了解了一些,对历史上祖师大德以及师父的行谊很赞叹。听了几堂课之后,感觉自己的心胸格局被打开了一些。因为认识到自己曾经执着的那些小烦小恼,如果把它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则什么都不是。慢慢就会学着从只缘着自己的心态转变到缘着他人和团体,乃至整个佛教的心态。也希望自己能够效学祖师大德,拥有他们那样的心胸格局,对佛教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自己内心慢慢就会生起对佛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内心有了宗旨和方向的人与没有宗旨和方向的人是不一样的。法师告诉我们有了宗旨和方向之后,虽然还是该干嘛干嘛,但是内心变了,人的气质也变了。开悟之前和之后的祖师还是干得一样,打坐、用功、担水、劈柴,从外在看没什么区别,但内心不一样了,内心很踏实,不会好高骛远,去做当前的事都是在累积资粮。法师的引导让我内心更加的踏实、从容了。想到以前做事会陷在事项里面,结果到最后搞得自己身心疲惫,一片茫然。这其实就是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宗旨和目标是要成佛,是在通过做事累积成佛的资粮。如果我在内心建立了宗旨目标,那么我做什么事都会很坦然了,就不会被事项牵着走,也不会只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做了。因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内心安立好了,那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安立好的话,即使做的是再重要的事情,也都可能只是事项,从佛法上所获得的收益都不会太大。这样内心就会少了很多的攀缘、嫉妒、比较,因为知道那些都与成佛无关,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没有一点意义。

    所以也希望通过师父理念课的学习,让自己不断串习宗旨目标,拓宽心胸格局。

 

2.时刻检视听闻时自己内心的状态

 

    法师告诉我们,如以检验法师讲得怎样的心态来听法师讲法的话,那么我们听的法就变成了毒药。其实记得以前师父的开示中就讲过这种相状,只是当时自己的资粮还不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具有这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认为这些都是他人的问题,跟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而现在我意识到了其实自己一直就具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自己会去比较分别法师,会认为这个法师擅长这个方面,那个法师擅长那个方面,或者会认为这个法师讲得好,那个法师讲得不好,而当与自己不太相应的法师讲法时,内心就会用分别心、比较心去作意,这样其实就阻碍了自己听法。

    其实是你到了什么程度,善知识呈现在你面前就是什么样子。当自己资粮不够,内心没有佛法的时候,善知识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会有不圆满的地方,自己就会对善知识观过。而我们观过的人,我们对他讲的话就会比较容易听错,这样他讲的法自然也就不会听进来了。

    广论里讲:“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所以如果从一开始的听闻就错了,那么后面的思维和修就不能够保证了。

    以前在与法师沟通时,法师曾经指出过我的听闻有问题,但我当时并没意识到,反而觉得我的听闻没问题,是法师不理解我的想法,所以沟通有障碍。现在通过学习之后,才明白了其实是自己没有如理地听闻。

    现在反省自己大部分的听闻状态都是不如理的,看来要做到“如理”地听闻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时时刻刻、心心念念上下功夫。

 

3.如何跟人应对

 

    在如何跟人应对上,自己的表现跟法师比起来是非常差的,很多情况下都不太知道应对,特别是面对法师、善知识的时候,通常感觉无话可说,但有时过后又会觉得有各种问题可以问。

    法师告诉我们:听到法之后有受用不说出来,善知识不会知道自己是怎样的。长久这样下去,见到善知识后就会讲不出来,没有话说,这就是业障。所以要养成一种经常汇报的习惯。想想自己就没有养成经常汇报的习惯,所以导致了见到善知识后经常就没有话说。希求心的表现是与善知识之间的应对。在听善知识讲法时,以验证他讲得怎样的心态去听时,那么内心的希求就没有了。我们上完课后有无照着所学的佛法去做,也是内心有无希求的表现。所以如果没有希求心了,那么自然我们跟善知识之间的应对不会好。

    所以原来自己跟善知识之间不会应对,是由于自己对佛法的希求心不够,这个也是通过上了法师的课之后所学到的。

 

4.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课上我还学到了很多行住坐卧的规矩。比如:敲门时要让人感觉到舒服、悦耳,愿意为你去开门;关门时声音要小,不能摔门等等。以前自己不太注意这些小地方,反而认为是不拘泥于小节,是自由潇洒的表现,还颇有自豪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不替他人考虑、没有善护他意的表现。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性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要转变成利益他人的习性,就要在这些小事上去训练、培养。如果我们从点点滴滴、心心念念上都想着要善护他意,那么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誓愿也将更易实现一些。

    法师让我们要实践多说柔软语、多微笑、多赞叹。这些方面自己以前做得并不太好。以前的我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即使自己内心有很多良善的想法,也不乐于与人沟通,不会也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状态表现出来。时间长了,跟人的沟通就有一些障碍了,就不太会跟人沟通了。

    几个月以前曾被一位喜欢直言的同修这样形容我:内心本来是一腔热情,并且很愿意帮助别人,可是却拉着一张脸,好象把人拒于千里之外似的。当她这样形容我时,我听了内心一惊,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微笑怎么会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反而认为有些人的微笑不太真实,表面上跟人笑得很开心,而背后却说别人的坏话。我最不喜欢虚假的东西,所以对一些虚假的微笑就排斥了。而自己恰恰是走了另一个极端,明明内心是很乐于助人、充满善意的,可在表情和行为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这是自己不知礼节的表现,不知道他人通过微笑能够广结善缘,而自己的冷漠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善心、善意表达出来。而法师让我们去实践这些,就是要让我们把自己的善心善意表达出来。其实如果能够做到表里合一地微笑的话,那么内心的善意是可以通过微笑传达出来的。比如每次法师的微笑都能让我们大家感到欢喜,是因为法师内心的慈悲通过微笑传达出来了。所以把我们内心的善意通过一些细微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与人广结善缘,把善传播出去。 

    以此点滴心得供养师父及法师,希望能净除自己无始以来所积的不恭敬法师及法的罪业,去除依师的违缘,能够生生世世得到大乘善知识的教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