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龙泉寺正式开放三周年之三
(4月15日下)
几位较早来龙泉寺做义工的“元老”们,随着龙泉寺三年来的发展,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雨,却从未停止过超越自我,不断前行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对三宝、师长恩德的体会也日渐深广。
早期龙泉寺的硬件设施极为简陋。这个偏僻、清冷、简陋的小寺院,几乎完全是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
最早来到龙泉寺的义工之一的甲居士回忆说:“那时,寺里连给义工住宿的地方都没有。我和其他十几人一起住在下寺。寺里所有的外护工作就由几个人承担,人少、忙,有时连看看书的时间都没有。法师也才十位左右。法师们住的地方也很简陋,内院连厕所都没有,法师们要上厕所都必须到西跨院那个老厕所。冬天的时候,我就要扫雪,替法师们从内院到西跨院扫出一条路来。”

第一场普佛
“记得第一次法会,是在观音殿后面的小空地上,全部内容就是打了一场普佛。”想想现在的法会,参加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观音殿后面那个小院子早就失去作“法会主场地”的资格啦。而且现在的法会,诵经、普佛、蒙山、佛法讲座、碟片导视、皈依授戒……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没想到当年的法会如此“微型”啊!
乙居士的“资历”比甲居士稍浅一些,他是2006年春节的华严法会第一次来到寺里做义工的。听他“忆苦思甜”,让人笑中有泪。
“我第一次来是冬天,春节法会。法师说:‘山上冷,被子不够,你自己带被子啊。’于是我自己抱着被子,打车到颐和园,再坐346上了山。那时是住在万缘茶棚,人也不多,参加法会的居士总共也就一百来人。天气很冷,还没有水龙头,我们用水都是从一个大水缸里舀,那水都是绿的。”
“还记得有一次法会,在西跨院。突然下起雨来,把帐篷都淋得东倒西歪的……法会只好暂停。那时只有露天场地,德尘居还没有盖起来呢。后来陆续盖了德尘居、锅炉房,锅炉房门窗都还没装好的时候我就住过了,呵呵。人多的时候,我们男众还睡过德尘居的过道,就是法师斋堂出来那个楼梯口的地方。”
“有一次,忘了哪次了,我们住的地方还漏水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就拿着桶什么的来接着,一晚上滴滴答答的。”
采访时,双方说起这些,都笑起来;但现在整理时又觉得想哭。想起法师为我们讲过的一个故事:僧团刚进驻龙泉寺的第一个冬天,还没有暖气,师父围着被子坐在寒冷的丈室里,对法师们谈起未来的规划,说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再艰苦的条件,师父都不在乎,他一心只想为北京的居士们创造一个学修佛法的道场,一心只想着如何弘扬正法、住持圣教;他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了龙泉寺,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了佛法事业上。龙泉寺的每一点变化,都蕴含着师父多少心力、多少付出!师父来龙泉寺后的这几年,一下子变老了许多,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建设着这个道场啊!
虽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可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义工来到这里,有些甚至选择了做长期义工。丙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她,把她留在这里的呢?她的心路历程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刚开始来,是因为这里的居士。早在有龙泉寺之前就认识他们了,当时就觉得这群人实在太好了、太优秀了,加上自己家里发生的一些事,就下了决心来这里做长期义工。我是05年8月盂兰盆法会第一次来龙泉寺,06年9月正式常住的。刚来时是夏天,山上天天下雨,非常潮热,洗澡又不方便,我是南方人,习惯了每天洗两次澡,到这里,只能一周洗一次,还必须下山去洗,很痛苦,不习惯。加上那时寺里很多规定都不完善,常住义工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事,大家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很多,细节上很多分歧,导致很多烦恼。当时就觉得‘学佛的人怎么还这样?’结果身心都非常痛苦,不时就要闹点小情绪,甚至哭鼻子也是常有的事。而且也没有报纸、电视可看,成天面对的都是这些人,起烦恼了也没有地方可逃,逼得你不得不直接面对。”
“对人观过,不喜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真的是‘视而不见’,遇到她,连眼皮都不想抬。可是躲又躲不了,这里这么小,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不调整自己的烦恼,业继续增长广大下去,根本受不了,要么生病,要么下山,就这两条路。人就是这样,只有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改自己的习气。就这样熬,一个月、两个月,直到调到自己可以面对、容忍对方,尊重对方的意见。”
“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承认自己这么差,因为以前总觉得自己很不错了。发现自己很多问题,不得不承认自己原来这么差,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记者:“真不容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丙居士:“因为感受到这里的包容、师父的宽容。我这人,想不通的时候就什么都做不进去,世间你到哪里去找地方可以让你想不做就不做的?这里就可以,想不通就不做,等你想通。世间,你被业拉着跑,这里可以停下来,它容许你有时间、空间去思考。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会去问:‘这里为什么可以这样?’然后才发现师父的功德。”

师父曾亲自带领僧俗二众挖水库
“师父的心胸真的特别宽广,任何人在他眼里都是菩萨,他对每个人都很有信心。我们通常看人,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而师父不是,他看人是全面、深细地看,每个人在他眼里都是人才。从法师身上的变化也能看出来,因为很多人在以前做居士的时候我就认识,现在看到他们进了僧团,一个个都变得非常精彩,不拘一格,每个人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才发现,原来,在师父的指导下可以活得这样,师父没有要求你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能够把你生命中最美的东西发掘出来。你看,法师们这样各有各的精彩,来的居士们也都八仙过海,这些都体现出了师父的心胸格局和包容。”
“通过师父,才知道佛法在人的身上可以演绎得这么壮丽和辉煌。师父就把佛法展现给你看,让你知道,原来佛法这么精彩。”

早期考察龙泉寺
没有师父的悲心和愿力,就没有龙泉寺的今天。无论是法师,还是义工,都是因为被师父的功德所感召而来到这里、并且留下来。这一个个珍藏在义工心中的小故事,带领我们走向师父的功德大海。
“当时云水堂还是凤凰岭景区的一家红鳟鱼餐厅,师父说,杀生太厉害,希望收过来。第二年春节,就收到了寺里,经过修整,做了大寮。当时做大寮的只有两位居士,他们烧炉子做饭,特别辛苦,游客来吃了饭,坐着不走,还说:怎么还没上水果?我们都起烦恼。这个情况反映到师父那里,没想到师父说:‘众生太苦了!’我思维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游客,执着于贪心,这也就是苦的因;作为居士,没有升起利他之心,对境产生烦恼,内心也苦。能说出这样的话,是师父慈悲心、菩提心的流露啊。”
“德尘居刚刚盖好的时候,有一次,法师带领我们往里面搬床。按照法师们的设想摆好了几张床,这时师父回来了,就批评说摆得不对,然后师父亲自指挥,果然摆好后不一样。后来师父说,他在最初盖房子时就已经想好了家具应该怎么摆,订做家具时就按照这个方案去做的。我感觉到师父考虑事情都特别长远,而我们一般都是事到临头才去想。我们的格局不够,是根本看不出来师父的格局的。”
“师父特别慈悲,你需要什么,他就给你什么。去年六一九法会,基金会要整理运往山西和河北的衣服,我负责现场。那时人手特别不够,忙不过来,可是有一天晚上师父回来后却跑到工地搬砖。你知道的,师父一到哪儿,人就往哪儿涌,我们这边场地有好多整理衣服的人都跑去搬砖了,我当时就很不高兴。看见师父时,我就对他说:‘您到那边,我们这边就没人了。’说完自己扭头就走了,心里还有些生气。没想到师父跟上来,像小孩子似的解释说:‘不会啊,那边并不需要很多人。’师父真一点架子都没有!后来师父就特别到我们整理衣服的场地来,义工们都很高兴。”
……
师父的恩德说不完,道不尽,我们现在体会到的,远远还不足挂一漏万。或许只有等到我们成佛的那一天,才能如实地了解到师父无上的恩德吧。菩提路上,让我们紧紧跟随师父的脚步,开拓最有价值的生命格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