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寺安僧
弘法布教
——纪念龙泉寺正式开放三周年之二
(4月14日下)
愿为后人铺路搭桥
龙泉寺正式开放三年来,德尘居,云水堂、居士楼、锅炉房等先后建起,其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亦不为过。2005年底僧团才开始参与到德尘居的具体建设中,贤甲法师几乎投入了全部的身心,以前常常出现在教室的身影,改换到了建筑工地上,而且风雨无阻。
“当时压力非常大,真是吃苦受罪。要兼顾设计、施工到现场监工每个环节的落实,不但很多事情要从头学起,更考验人的是与工程队的磨合。各人习性、见解差异很大,协调的过程很磨炼人,一直都在学习调自己的心。我们学佛都知道一切好处都是从利益众生中得到的。但真实面对很多人、很多事,而且人又很不好相处时,还能不能做到?”
贤甲法师为建设寺院的付出有目共睹,可谓劳苦功高。正如师父讲的“有承担才能有成长”,贤甲法师的巨大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中很强烈地体会到师父的功德,要把大家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真心带大家走上去,是真正为佛教、为众生的菩萨发心,要有很大的愿力才肯承担这么多的事,才能有这么强大的心力和超强的耐力。”
“我们理论学了一大堆,到实际境界,才晓得自己的真实本事,这种历事炼心的过程是最让人受益的。没有经过实际境界的历炼佛法是苍白的,实际经历过了感受才能深刻,反省、思维、法才能入心。习性要靠在境界中磨,吃了苦头,才肯改善。”
贤甲法师宛若自然流出,源源不断的法雨甘露,让在场的其他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学修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我与众生的关系问题。我们口口声声为众生、为佛教,可实际的境界上,还是众生是众生,我是我。骨子里还在想着自己得点什么好处。我们饶益的人也就是父母、亲朋,很少数的人,而不是全体众生。对众生常常升起的是要么竞争的心,要么轻慢的心,而不是饶益的心。”
“只有慢慢历练、沉淀到一定程度,才愿意‘舍己为人’。因此每天都策励自己,我做这一切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牺牲’?”。师父说要有人搭台,有人唱戏。更重要的是搭台的,因为这是唱戏的前提基础。‘你们成就了,我就成就了。’所以自己也愿意效学师父,为后面的人铺路搭桥。”
能如此细致入微地观察自己内心深处的起心动念,如此坚定不移地依师教诫、信受奉行,难怪贤甲法师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话,都自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为教法、为众生不惜身命的精神感召力。
打造佛教新文化
硬件建设固然重要,因为建好了道场,才能安心用动办道,弘法利生。软件的建设对于道场而言,意义则更为深远。
贤乙法师因为勇悍承担师长建立教法的事业被师父称为“不休息菩萨”,师父的两套系列开示——《感悟人生》、《苦乐人生》的22张光盘、博客文集书等现代化的弘法成果都是贤乙法师带着居士们一点一滴作起来的。

“师父常常教诫我们要把个人修行和团队建设以及整个佛教的振兴,教法的建立融合起来。因为个人修行是离不开共业大环境和整个佛教的大环境的。”
“现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国佛教最迫切的问题,是需要建设佛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所以师父对大家讲,我们要打造佛教新文化,要透过网络、音频、视频还有书籍,向主流社会发出声音,来影响这个时代,让佛教文化对社会有所贡献。”
“在制作光盘和书时,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得累,这都是师父的加持力非常大,真发心承担就会超越自己原来的习性,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体会到心灵超越的快乐。”
贤乙法师真是欢喜承担、勇猛精进的典范。
“书可以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比较全面地展现师长的功德,对大众是普及佛法,对弟子则是修信念恩的好方式,时常看看能更深入、全面地体会到师父的功德。对师父更有信心了,自然对他的法就更愿意去信受奉行,自己也就受益了。”
贤乙法师带领的居士团队马上就又会有六本师父的博客书奉献大家了。
贤乙法师的慈悲,很多人深有体会,法师有修行心要:“关键看是否具备弟子相:‘舍自自在,观父容颜。’师父的心是菩提心,遍缘法界一切有情。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心量、格局,就决定了我们未来可能的成就。圣贤长期的熏陶、言教,是我们无限生命中最大的财富。善知识的重要性,不可比拟。‘当知善知识,如命根,不可舍。’”
师父说:国家有国家的历史,民族有民族的历史。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描绘自己的历史画卷,如何让它同寺院的历史、中国佛教的历史紧密相连,是值得我们每个弟子深思的。
采访后记:
龙泉寺开放三年来,早期的法师们作为寺院发展历史的见证者,跟随师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承担越多的法师,对师父功德和佛法真正内涵的体悟也越深。然因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详加表述,引以为憾。深表歉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