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前的问候
(3月29日)
在师父的安排下,龙泉寺的三位法师和三位常住义工今天外出看望两位生病住院的居士。
甲居士正在某医院的急诊观察病房打吊瓶,看到法师们来,非常欢喜地站在床边迎接法师。她的气色很好,已经看不出病苦的表情。法师们在她的病床前坐下来,询问她的病情,以及最近的一些心得。

观察病房是一个半开放的空间,一共有十几张床,墙壁就是玻璃窗。法师们一进去,就立刻成了焦点。病人、护士、看护家属,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集了过来。大概,在世间生活的人,平常很少见到出家人,特别是在这样一种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的环境中,突然“飘”进几位年轻、威仪的特殊着装者,更让人觉得新奇。

甲居士差不多已经度过危险期了,前段时间,,可能是过于劳累,引起旧病复发,但对佛法有很强的希求心,每次课后都会写很真实的心得报告,反馈自己的闻法心得和实践心得,成为同班同学的榜样。她生病住院后,班导法师说自己每天都在静坐、祈求,将功德回向给她,希望她早日康复,回到常住中。
即便是生病住院,甲居士的心态也非常的阳光,一脸的和气和欢喜。她说,虽然观察病房的环境十分纷乱,除了病患的种种景象,还有酒后失态、110警方处理案件等其他与治疗无关的场面频频出现在眼前,但是,她自己的心并不会受到干扰,而是沉浸在对三宝的皈依、祈求、忆念之后,所获得的一种清净、愉悦里。

法师们很随喜地不断赞叹甲居士的乐观和自在,让她放下工作,安心养病。
通过学习佛法、认真承担,积累到了资粮,在面对逆境界的时候,也自然能够转心、欢喜。重点在于对三宝的信心。甲居士正是有了这种信心,才能够真实不虚地感受到佛菩萨的加持力量。这种现身说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在面对困境、面对病苦时的不同。
让笔者感慨的是,在探望的整个过程中,法师们的话虽然不多,也并没有讲很高深的佛法,但是笔者感受,法师们身上一直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善业力量。这种力量不但给住院的甲居士以极大的加持,已波及到了在场的其他人。后来甲居士发来短信,说我们刚一离开,病房里就炸开了锅,大家都聚过来,把法师带来的供过佛的水果、干果“搜刮”一空,很多人表示,等病好后,也去凤凰岭龙泉寺看看。
之后,法师又驱车赶往另一家医院,看望已经年近七旬的乙居士。
乙居士是位数学家,一辈子勤奋好学。她和她的先生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她耐不住家庭主妇的单调生活,回国一个人生活了。同行的一位法师,在出家之前经常去乙居士家学习,他给我们讲,乙居士是一个非常有慈悲心的人,即便是夏天,她家里也没有苍蝇、蚊子、老鼠,原因是她对这些小生命非常慈悲,每次看见它们的时候,就喂给它们吃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放走,时间长了,竟然没有一只小虫再来打扰她了。
学佛以后,她参访过很多善知识,也一直在寻求如何能够学好佛法。龙泉寺开放后,一次偶然的郊游因缘,让她认识了龙泉寺的几位义工,此后,便与龙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每次法会和每次周末共修都来参加,在山下,还经常与在龙泉寺认识的同修们一起学习佛法,她的心,慢慢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安定了下来,觉得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
目前,她患上偏瘫,住院已经好几个月了,儿女都在国外,一时回不来。住院以来,龙泉寺的居士、皈依弟子们经常来看望和照顾她,一些同修甚至排了时间段,自发地来护理。
法师坐在乙居士的病床前,慢慢地与她聊天,提起以前一起在龙泉寺学修的事情,亲切而温馨,就像孩子来探望妈妈,闲话家常一样。因为生病的缘故,这位数学家的头脑已经记不起来很多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法师们的名字、他们各自的特点,她却能仔细地描述清楚。
“我的心——动了,——想——师父了,——师父——就——来了。”她凝视着法师,慢慢地说。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她的眼睛看起来空洞而无神,现在,竟然生出一些光彩来。
“我们这不是来了么。”法师柔软语,安慰她说。

“你——亲近大和尚,——学了好多东西,——把你肚子里的东西——分给大家一些啊。”能感受得出来她对三宝的希求与企盼,见到法师,就是要抓住不放的感觉。
“好啊,等我死的时候,一定把肚子里的东西做器官捐赠。”
她吃力地微微转了一下头和眼睛,看到了旁边站着的一位今天负责开车的常住义工,对他说:“你是——开车的吧?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要——小心。”这位义工拼命点头,赶紧检讨自己以前是开森林消防车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比别人弱,但他一定一定会改正的。
法师认真地说:“年纪大,有阅历的人,说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老人是个宝,龙泉寺就缺少像您这样的老年人,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不懂事。同样一句话,从您的口里说出来,感觉就不一样,句句都是教授。”
“教授?——越‘教’越‘瘦’。”一屋子人都笑了。
她又把目光定在了那位出家前在他家学习过的法师,说:“我知道——你现在叫什么,——你叫——贤一。”
“为什么呢?”法师问。
“因为你——出家前,——学什么都是第一,——所以——你叫贤一。”
“您还是忘不了您的数学研究啊!”法师笑着说。因为她给另外一位男居士和一位女居士分别起名叫小六和小九。那位“小六”居士刚好在场,接过话来说:“是啊,我还记得那一次在龙泉寺搬白菜,您教我怎么用运筹学来搬白菜,我当时就觉得,学佛的人还有这么厉害的!您可一定要好起来,因为龙泉寺年年都要搬白菜,需要您的指导哦……”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

法师仔细的问了她晚饭吃了什么,一般比较喜欢吃面食还是吃米,每天是不是有康复锻炼,今天有没有锻炼。她给法师讲:上一次,有人给她带来了香米,她自己请人做着吃了一些,觉得很好吃,就把剩下的米送给医生和护士了,说让他们也尝尝。还有一次,有的居士想到为了便于护工热饭菜,可以把自己家里的微波炉拿过来放在病房里用,但是医院没有类似的先例,也为了防止火灾隐患,因此没让拿过来。乙居士说她自己也在想,这万一发生了火灾,一个楼的都是病号,跑不了啊,还是算了吧。
一个自己在受着痛苦煎熬、头脑也日趋不能得力思维的人,竟然还能够如此地时常想到其他的人的苦乐。
法师带来了师父让转告给她的八个字:“病从心生,病从心灭。”并开示说:“当您非常疼痛,非常痛苦的时候,就发愿:我愿代一切众生受苦,这个苦,我受了,以后别人就不受了。这样想,您在痛苦中也是非常有功德的了。就像师父一样,发菩提心,缘一切众生的悲苦,提起心力,自己身体上的病苦就会减少了。善用其心,无事不办。跟您在一起,感觉很亲切,就像和妈妈在一起一样,真希望能够经常和您这样的聊天,所以,请您快点好起来……”
笔者在旁边,是潸然泪下的感觉。世间人,养儿防老,可是无常到来的时候,真的能像想象中的那样么?儿女在国外,反倒是龙泉寺的这些“近邻”更能给她带来心灵上的慰籍。像乙居士这样一位社会成功人士、能够有足够钱看病的人,尚且要受到很大的痛苦,就更不要说那些生活本来就很贫困的人了。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次随法师外出,看到的正是这样的示范。探病并不是只简单的看望生病中的人,法师所到之处,都与众生结下了善缘。在整个过程中,法师们进退有度,如果遇到有缘的人,比如护工,或旁床的病友,还会送给他们一些结缘的书或光盘。笔者感受到,师父正是让我们在每一个身边的境界中,检查自己是否有弘法、渡人、利他的心。而法师,也正是在用身语的示范告诉我们如何去实践师父的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