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的奥秘

(2008-03-28 00:00:07)
标签:

读书

戒律

皈依证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读书的奥秘

(3月27日上)

 

    贤甲法师今天得到师父加持,看上去法喜充满。

    我得去挖宝,问:“得到什么指点了?”

    “关于读书方面的。”

    “你在读什么书呢?”

    “几个月前,师父让我读了大量的关于台湾佛教的书籍,如《台湾佛教与政治》,《台湾宗教立法》,《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湾宗教研究导论》,还有《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寺院管理学》,《佛陀的智慧》等,最近让我读一些戒律书,师父说前段看书是让我开阔视野,现阶段要收一收,看书要由博至约,再由约返博。”

    “为什么安排你读戒律书呢?”

    “师父说我对戒律很好乐,可以在戒律上深入。僧团里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方面用功,有的研究戒律,有的研究经论。比如有一个道场一部分人研究佛陀,一部分人研究佛陀的弟子,这样子大家都可以深入研究,互相配合,僧团整体素质就高了。”

    “好。”

    “师父又提醒我虽然以学戒律为主,但还要配合看经论,了解现实的东西,像世界佛教论坛,博客上的文章。原因呢,你要深入,还必需广博的基础,否则会出问题。比如要挖一个很深很深的井,你必须在表面挖很广的范围才能挖得更深,只在一点上使劲往下挖深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由博至约,由约返博,我的体会也是这样,学过《大智度论》后,发现对学戒的确很有帮助,不会执着在一点上,钻牛角尖。另外现实缘起也要了解,如果和现实脱离,戒律就不容易发挥作用,就不能帮助现实中的人。”

    “现在你每天花多长时间看书?”

    “今天师父也问了我这个问题,师父规定我每天看五页《资持记》,但我算了算,发现一天才花一个多小时看戒律书,显然花的时间太少。”

    “什么原因呢?”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是因为杂事多,总有人找我,被一些杂事冲掉了。”

    “有些什么杂事?”

    “比如经常有人找我问问题、聊天,有人上网要我陪同等等,总是感觉读书的时间被事情冲掉。”

    “师父怎么说?”

    “师父告我,以后一般人来问问题,原则上五分钟到十分钟就可以了,再长就变成聊天,一两个问题问完,就各自用功。还一种办法是可以约时间,比如午饭后或者晚殿后,约好固定时间,不要上午跑来,下午也跑来。师父又说,或者读书任务完成了,心情轻松的时候,多和同学聊聊也可以,原则上五到十分钟。你说多了他也记不住,少说一点,都是要点,反而印象会深刻。”

    “师父真是办法比问题多呀。”

    这时贤甲法师收到一个居士的短信,居士问一个问题:我父母年事已高,身在外地,想皈依又不能亲自来龙泉寺参加仪式,问能否代父母皈依,办皈依证?

    贤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从结缘的角度看,应是可以的。因为他父母想皈依,年纪大可能有病,身在外地行动不便,估计对皈依也不太懂,以为给办个皈依证,就得到了皈依体。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办个皈依证启发他的善心,应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也是一种度人的善巧方便,所以我觉得是可以的。”

    贤甲:“从如法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说人不亲自来,就一定得不到皈依体呢?”

    我:“好像是这样,受戒有些可以不用在出家人前就可以得戒,但皈依没听说可以自己受的,好像必须在出家人前受。当然我还需要去查一下大藏经,才敢肯定。”

    贤甲:“我也认为他父母因缘特别,应可以开缘,办个皈依证应没问题。”

    我:“我们办皈依证要求严格的原因是什么呢?”

    贤甲:“师父说过,原则上不轻易办皈依证,不能说人都没有来,就把皈依证给他。主要是考虑到,皈依以后继续学习佛法才是重要的,皈依后必须要来寺院听法,学习皈依学处。不能稀里糊涂来皈依,皈依的时候人都不来,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都不清楚,这样肯定是得不到皈依体的。人来了还不够,还要参加皈依仪式,然后才给发皈依证。这样严格要求是对大家真正的负责,否则不利于大家学习,以为拿了一个皈依证就得了皈依。寺院还要经常办法会,让居士能上山学习,这些都是为了大家的学习考虑,为了大家的法身慧命考虑,成为一个真正的皈依弟子。”

    我:“这是从如法的角度看,我想还有从景区的角度看,如果办证不严格,大家随便办皈依证,很多人利用皈依证作门票,就损坏了景区的利益。”

    贤甲:“是这样。但这位居士的父母两方面都没问题。办皈依证是善护他意,因为他认为有皈依证就得了皈依,得到皈依证守护了他们的欢喜心。另外也不会损害景区利益,他父母肯定不会来龙泉寺的。”

    我:“如果这个可以开缘,另外的人可否开缘呢?比如有个女居士,说她丈夫不怎么信佛,很想给她丈夫办个皈依证,得佛菩萨加持,增强她丈夫的信心,结果我们不给她办,她还大哭大闹呢。”

    贤甲:“这是不一样的情况,她丈夫都不想皈依,给他个皈依证,有什么帮助呢?这位居士的父母有真实想皈依的心,有年龄大身体不好等理由作为开缘。另外如果有亲人代他皈依会更好,经论里有讲到,代替胎儿受皈依,严格意义上说胎儿是得不到皈依体的,但经论说这样做对胎儿有好处。”

    我:“看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