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2008-02-20 00:00:00)
标签:

仁爱基金会

安徽调研追踪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成蹊

《仁爱基金会安徽调研追踪(四)》

    调研行程

    8:10出发,安庆(小雨)至屯溪(黄山市,旧称徽州,安徽由安庆、徽州而得名)265公里。

    11:40抵达黄山区汤口镇(黄山景区南大门,而我们该去的是黄山区政府所在的甘棠镇)。

    12:00 出发返回甘棠。

    13:00 午餐,民政局孙局长、邢副局长陪同。

    14:00 考察工业园区里倒塌的厂房。

    14:50 抵达乌石乡政府了解灾情。

    15:20 抵达长芦村考察灾情,拜访永庆禅林。

    16:50 参访西峰寺。

    18:00 回到乌石乡在农家晚餐。

    20:00 在黄山区找到一家小旅馆休息。

    20:30 结行讨论。

    22:30 休息。

     

    因为昨天买好了今早的长途车票,大家一早起来洗漱、收拾行李、吃早饭,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拖泥带水。林老师一大早起来做早课并对昨天的报道进行了修订,赶在离开旅馆的最后时刻之前,把报道发回了北京。

    8:10我们准时登上了前往屯溪(黄山市)的长途班车,计划到屯溪再转车绩溪。昨天夜里,安庆市区下了一场雨,还好我们出发的时候已经小了,疏解了我们的忧虑。不然我们没有准备雨衣,只怕会着凉感冒。

    途中根据省救灾办的建议,我们临时改变行程在黄山市的黄山区下车,先到黄山调研。客车老板很热情,同意我们提前下车,只是要求我们要在车票上签字署名是志愿行为。可是等到我们下了车,才发现此黄山非彼黄山。我们买了一幅黄山地图,仔细研究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风景区是三个不同的地理概念。我们下车的位置是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通常称为“黄山风景区”;而黄山区区政府的所在地则是在黄山风景区北门,通常称为“黄山区”,我们相差足足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另外黄山市就是原来的屯溪市,离黄山风景区更远。因为大家都愿意沾黄山的光,公路标识一并都只标黄山,全国各地来的客人多有出错。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中午1:00钟,我们终于跟黄山区民政局碰上了头。邢局长、孙副局长和我们共进午餐。我们边吃边听领导们介绍当地的受灾情况,对第一时间内的抢险工作有了初步认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他说,政府对洪灾,特别像山洪暴发等灾害的面对和处理有经验,对雪灾还是经验不足,一开始感觉下雪很新鲜,后来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搞清楚了,救雪灾的第一步是先把道路疏通。当时天天下雪,于是提出要求雪停之后的四个小时之内,主干道(国道、省道)必须通车。各种机械全部上路,前面有铲车,后面是人工扫雪。

    造成雪灾具有严重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时机。因为临近春节,物资需求量大,副食品供应紧张,而且农民工返乡还引起了交通压力剧增。如果这场雪提前一个月,就不会有现在这种严重影响。当时这个地区曾出现液化气供应紧张,让政府紧张得不得了。因为一旦液化气供应中断,城市将会乱。

    黄山区16万人,14个乡镇,1775平方公里。当时所有14个乡镇全面受灾,交通全面受阻,结果民政部门准备的很多粮食、棉被、棉衣送不下去。怎么办?用肩扛。汽车开不了,他们就每人背上几十斤的包裹走路。

    春节期间,这里紧急组织了供电抢修。虽然当地没有像湖南那样形成冰棱,大型的电塔也不多,但是电线杆等小型设施损坏特别多,造成供电系统全面中断,大规模电话不通、信息断绝,固定电话、手机、网络都不行。当时道路走不了,为了把准确情况搞清楚,他们就在雪地里步行到基层去。

    初步统计,民房倒塌了700多间,分布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分散。看望深山里面的倒房户,往往看一家就用一天的时间,晚上还要住在那里。这次雪灾有的工业厂房受损很严重,这是由于钢架结构跨度比较大,承重很大。但也有比较聪明果断的老板,采取了破坏性减重方式,就是每隔五米在轻钢结构的房顶上焊开一个口子除雪减重,再加上不停工让机器运行的热量上升化雪,这样做的就没有出现厂房倒塌事件。

    这里当时饮用水也出现了问题,原因是温度太低造成水管冻裂。但问题不算特别严重,因为实在不行还可以用雪水,至少能维持生命。相比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粮食,比如有一个乡镇的粮店存货不多,他们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潜在危险,万一有人去粮店买不到米,被广泛传播开去,民众出现恐慌怎么办?所以紧急调集粮食,通过太平湖水路,组织干部、民工用肩扛的方式迅速补充了粮食储备,稳定了群众情绪。

    我被当地的领导们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抢险救灾经验所深深吸引,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我们普通人往往想到自己如何趋吉避凶,而当地领导们却是先民众之忧而忧、后民众之乐而乐,对过去时要妥善处理,对进行时要快速反应,对将来时要未雨绸缪,对完成时要认真总结。衣食住行的总别次第、轻重急缓的安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这种全息、动态、立体、系统的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雪花,一个纯洁可爱的代名词,在因缘和合之下也会显示出狰狞可怖的一面。假设屋顶积雪形成20厘米厚的结实冰层,那么每平方米的面积上的重量也将高达近200公斤,相当于三个人的重量。如果一栋民房的屋顶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屋顶的承重将接近10吨,接近了一辆轻型坦克的重量。如果是1000平方米的厂房,屋顶的承重将接近200吨,相当于屋顶上停了一架大型客机。这样推理的话,发生倒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午,我们先后探访了倒塌的市区里面的工业园区以及乌石乡的两个村庄,并且跟当地干部攀谈。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倒塌的厂房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倒塌的厂房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倒塌的厂房

     

    我们在长芦村下车,感到空气清新,绿荫遍处,令人身心舒畅。据当时干部介绍,这里的人都非常长寿,70-80岁的老人家非常多。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怡人的村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压弯的竹子

                                                       

    这里的村间小路都是水泥的路面,非常平整。房舍基本都是砖房,屋子前后也很干净。这跟我们在太湖县的村庄里看到的土路和土坯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还经常看到“大锅盖”(卫星接收天线)和太阳能热水器,充分体现了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听民政局领导说,水稻是当地最重要的作物。本来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以种两季稻,但是现在很少人种两季稻,基本上只种一季稻,因为劳力基本都去打工了。我在这里乡村路边很少发现太湖县路边那种小洋楼,后来听说是因为打工赚了钱的一般都去市区买房了,很少自己盖房的。因为劳力都去打工了,所以导致这里小工的价钱很高,一个小时达到70-80元。

         

    考察侧记

    睡了一晚室内外同样温度的车站旅馆,不知翻了多少次身,终于到了早上,起床时感觉好冷,后来得知外面下雨了,我到窗口看了一下,个别人撑着雨伞,不知我们这身穿着羽绒服的外乡人该如何在这个雨季里进山考察。

    我们简单吃了早餐就上了大巴车,大巴车的乘务员比较热情,把他在最前面的坐位让出来给我们进行拍照,于是就拍下了安庆新建的长江大桥。最后由于我们没有在终点站下车,大巴车单独为了我们下了高速路,把我们送到了黄山汤口镇的路口。不过好心似乎没成就圆满的好事,我们下错了地方,只好原地不动等区民政局开车三十几公里来接。还好是高速二十几分钟就等到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长江大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路经九华山

     

    午餐时民政局领导强调不宜走路进山,有些地方雪还比较厚,而且泥土地在雨天会比较滑。我们坚持希望能去体会当时他们扛米进山的山道,从局长和陪同人员的交代上隐约听到,他们不会带我们去,一是太远还要走水路,二是不安全,我们这一帮北京来的男女老少要谁出点差错,会平添许多麻烦的。既是通过政府安排来的看来只有听安排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在长卢村看到一个房屋倒塌户,但家里没人,邻居热心的帮着介绍,说住着一个老人家,大儿子入赘走了基本不管他,小儿子没能力四十几岁了还没成家,也不管他,很苦。下山时见那个房子的门开了,一位老人正站在门内向外看,于是我们就走进去,发现后面没有屋顶的房子前面依然被充分利用着,非常简陋的生活用品说明老人依然在这里生活着,我们走到后屋,站在没有顶的地方来看老人的生活环境,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林老师给老人家200元钱,老人接过前就要躬身拜谢,我们连忙拉住老人,劝慰了几句,老人一边点头,一边双后合在一起不停的口称“阿弥陀佛”表示感谢。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塞了两个水果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我们跟乡民政局的领导了解到,江南的农村没有太多密集的贫困家庭,如果说帮助的话,只需要在钱上进行资助,因为当地地广人稀,生产农作物,粮食基本都够吃,衣服也不缺,只是个别因生病后,家中缺少劳动力才造成贫困的情况。大病的家庭比如有肝癌等,国家虽然有些医疗补助,但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医药费,大部还要自己解决。看来这个地区捐衣捐粮的受欢迎程度不大了。不过老人会比较需要照顾,因为按政策,他们既划不上五保户,也列不进困难户,但又确实困难。不过政府会比照洪灾及倒房的补助额度,像他这样至少能补到4000元。政府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和急难救济上还是有大力度的。

    西峰寺住持介绍了丛闻大师在文革时期被吊打,还依然以非凡心力学法弘法,最后在91年圆寂时成就肉身菩萨的事迹,很是感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晚上吃饭时随口问了一下县乡两位女民政干部的年龄,答案令我们都很吃惊,乡干部看上去不过三十岁的样子,但实际做民政工作已经有十五年了,现年36岁;县干部看上去不过三十四五岁,但做民政局工作也有二十五年了,现年45岁。江南啊,竹林、茶乡、高山、河流,空气中都带着香甜的味道。绿化率非常高,听说政府有规定:距离村庄200米不允砍伐植被,同时对村民们都有经济上的补帖,看着这满眼的绿,比起我们去河北考察时那些只见石头不见树的山不知反差有多大。懂得保护身边资源和随意使用资源的情况,对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影响非同小可。

    晚上找住处,陪同的领导直接帮我们把车子开到了一家三星级的酒店。问了价格后,我们决定换个干净并且便宜的旅馆。车子把我们带到了一家民政局干部开的小旅馆,询问价格,标准间70元,很合适,但三个人住标准间,必须有两个人同睡一张小床(只有一米宽),或者两床并在一起,老板不同意。最后经过邢科长帮助说情才同意了。不错又省下一百多元,还赢得邢科长的赞叹,说要向我们学习。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三星级酒店大堂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小旅馆照片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8日)(下)

                                 进了旅馆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博客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结行,我们对前几天的考察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明天要去绩溪的工作进行了分析。

    由于昨晚王师兄加班工作,白天又没有休息,在车上向林老师提问了许多关于基金会工作和修行关系的问题,所以在宇师姐还进行行程文字录入的时候,他瞬间就倒在床边,才趴下几分钟就“如如不动”了,过了一会儿,似乎意识到还没洗漱,于是爬起来,才走两步只听“嘭”的一声,原来是他撞在墙上了。以他的体重差点把房间的墙推倒了,后来发现没推动,才迷迷糊糊又转回身摸到卫生间。还是于师兄有功力,听林老师说,他老人家每天都要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将文字、图片材料整理完,交审定才去睡,白天还精神饱满,采访、拍照并不时给我们一个纯真的笑容,偶尔还会来一个让大家笑破肚皮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