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2日)(上)

(2008-02-13 00:00:48)
标签:

接见居士

看望弟子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2日)(上)

成蹊

    上午,师父又见了两批客人,他们都是学佛的居士。

    居士甲问道:“对外境不敏感,对‘物’缺乏兴趣,对人则念念在分别。不知怎么样如理作意?”

    师父:“你可以先从房间里有几样东西开始观察。”

    “这个上面怎么去体会法呢?”

    “这个也是法啊,这是色法。桌子、木头、砖头是法,心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所有一切都是法。无为法要在有为法上来显示,心法要靠色法来表现。”

    “为什么心法要通过色法来表现呢?”居士甲的反应很快,对师父的回答立刻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肯定啊!”师父说,“比如这个道场清净啊、庄严啊,说明这些佛教徒修得好,素质高。道场弄得乱七八糟,人家一看肯定觉得不行。又比如一个人穿着很整齐,别人觉得印象好,穿了肮脏就不行。这是不是心法与色法的关系?”

    其实我对于外境也是不敏感,内心总觉得什么树木花草、鱼虫鸟兽跟佛法没什么关系,听师父这么一说,好像有不少启发。

    谈到居士甲个人的修学,师父开示道:“佛法不是听得越多越好,听了要管用才行。你能够记住一句话,实践、行持,都会有很大的改善。要是记不住,天天听也没有用。过去禅宗人到各地参学,他往往只是听一句话,得到印证就可以了。”

    “自己听的佛法很多,但感觉实践得不好,是不是因为没有执持的缘故?”

    “学佛法是一个熏习的过程。”这句话师父最近经常强调,不过今天师父举了几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就犹如长庄稼需要光合作用,时间要够,庄稼就成熟了。人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去熏习、熏修,慢慢就会成为法器。植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长成一颗苗、一棵树,才能开花结果;矿物也是一样,煤炭啊、石油啊,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矿。你要去造一个器皿也是一样,要去造一个锅碗瓢盆,都需要时间才能把它烧成。你虽然懂得原理,需要实践,这些东西才会变为成品。人也同样如此,不是懂得道理就能成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慢慢去修。”

    “但我总觉得……”

    “所以不能着急啊,欲速则不达,急了反而可能会学不下去。”

    “师父,我是不是太心急了?”

    “当然太心急了。你看一个体育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练赛跑,可能跑了二十年、三十年最后才能够拿到一次冠军。你说我一下子就要有多么大的成就,这哪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这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所以最重要的是不断去修、不断去练习。”

    其实谈到最后,感觉居士甲的语气和刚进屋的时候比已经和缓了许多。看起来,被师父一阵和风细雨,居士甲心态不知不觉间已经起了变化。

    过了一会儿,居士乙和弟弟来拜见师父。两位居士的个性开朗,进了屋就笑个不停。他们与师父见过几次面,我正好都在场,感觉气氛一次比一次融洽。

    “我发现师父的普通话最近进步很大啊,会翘舌音了。”

    “这说明你的听力、听闻轨理比较好一点。”师父打机锋好像从来不会输给对手。

    “咦?这个好像吃起来比我们家乡的好,甜甜的。我记得原来吃的都发涩。”居士剥开手中的干果嚼了起来。

    “这是你今天心情比较好,所以吃起来高兴。”师父立刻归结为三界唯心的道理,“心情好,什么都好吃,心情不好,再怎么样……”

    “我刚才上山的时候,看见那么多敲锣打鼓的,我还以为是在欢迎我们呢。”其实,那是公园搞的庙会在表演……

    “你也可以这么观想啦。他们在欢迎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你们。你不要想着:那不包括我们,你就苦恼了。”发现今天师父的机锋话特别多,可能是因为居士乙的悟性比较好吧。

    谈了谈贵州赈灾的事情,话题渐渐转到轮回的问题,居士乙问:“师父,在轮回的过程中,有些人有自主选择的能力,那需要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说一些西藏修行人能够选择投生的地点,这如何才能做到?”

    “这就犹如你现在可以选择去哪一个国家,这是一样的道理。条件要够,比如说你要有钱,你要懂英语,你要知道怎么去签证,怎么买票,怎么坐车,怎么坐飞机……”

    “那在修行上……”

    “要集资粮啊,资粮的意思就是条件。要准备条件,才能够成佛。”

    “师父,我最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比如睡梦中怎么样才能清醒,自己做主?”

    “有些事情比较容易做到。比如我第二天要三点半起来,基本上能够不差。但是要整点准时睡着,那不容易做到。你想几点起来,头天晚上殷重作意,内心清净,作光明想,这个容易做到。或者说你不做梦,做好的梦,都容易做到。但要想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却不容易,这还是因为内心有无明烦恼的缘故。”看来这些话都是师父的经验之谈。

    “师父,那怎么样让内心时刻保持觉醒呢?”

    “那很不容易,你必须对世间上面所有的事情没有一点兴趣。”师父的这句话震撼力很大,“如果对于世间上面的成就还很在意,那是很难做到的。”

    后来,师父又和两位居士谈到了汉藏佛教的一些不同特点:“藏传佛教中,对于活佛的教育、引导、培养和对一般人不一样。一个庙里面,最有修行、最有学问的人……这些最主要的力量都用来培养活佛,并且是从小就培养。藏地的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由家里提供,所以他们可以有时间一心修道。你看他们过去学习五部大论都要学二十年、三十年,一样一样还要考试,最后到大昭寺去辩经……”

    “要考格西。”两位居士接道。

    “并且还要拿钱出来供养——福报要很大。然后还要经过人家种种的问难,这对人的心性和智慧也是很大的磨炼。同时,因为福报大,对世间的东西才不容易贪着:不会说当了一个堪布,就留意一些名利的东西。因为从小就有种种方面的培养,对于外在的一些成就才不会贪着,内心才清净。”

    “那么汉地的佛教呢?”居士问道。

    “汉地佛教的环境就不一样。藏传的活佛类似于汉地的住持,但两者产生的办法是不同的。过去汉地一般是把法传给谁,谁就做住持,前一任生前就确定了,而藏地是前任去世之后才去找的。当然,现在市场经济的时候,又要另当别论。总之,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各有其特点。”

    “还有什么方面不同?”

    “藏地处于高原,本身离天最近,气候、自然环境恶劣,大家对于佛法有更大的希求心,觉得现实社会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地方。”师父谈的这个角度挺特别。

    “哦,是这样,比较容易体会无常。”

    “是啊,他会感觉都是苦。”师父说,“汉传佛教呢,受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师父、师兄弟等人际关系,包括上殿的礼仪,都跟儒家、礼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西藏呢,佛法传入之前,没有强势的文化;佛教后来就顺利地成为西藏的主体文化。这种情况,就好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督教传入之前没有主体的文化,本土虽然存在一些文化,力量是很微弱的,所以基督教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佛教传入汉地的时候,已经有诸子百家的文化,其中主要的是儒家、道家、法家,所以佛教会受到这些的影响,而后来真正汉地主流的文化还是儒家文化。”

    “汉传和藏传在管理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在这方面,各有利弊。好处是,一个活佛确定以后,容易让大家起信心,成为信心的总聚。但是它不足的地方,则在于不容易形成团体。虽然过去藏地大寺院有很多出家人,但实际上僧众也是没有力量,真正能够做事的是靠世俗的政权。像现在的庙里也是一样,人数很多,可以上千,但让僧侣们都组织起来做一件事情也不容易,大家都是个人修行为主。所以藏传佛教也少有什么大的事业做出来,一方面僧侣组织不起来,一方面与居士也存在脱节的问题。虽然藏民会供养出家人,但不会一起来做佛教方面的事业,比较缺乏组织性。”

    “嗯,您说得很对。”居士频频点头。

    “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不能把人组织起来,佛教的影响就会很有限。现在要度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怎么度呢?封建社会是以农立国,国民的主体是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农民就可以到寺庙听经闻法,所以寺庙也比较容易服务当地的农民群众。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工商社会、信息社会,生活规律、空闲的时间跟农业社会大不相同。过去,比如龙泉寺,能来听经的肯定是当地的人,城里的人肯定过不来,走路都要走一天。现在呢,来参加法会的人五花八门,哪个地方的都有,结束了也不知道都去哪里了。所以如果没有组织的保障,做了很多工作都是徒劳的。”

    “回到社会又涣散了。”

    “所以呢,一方面要有组织性,另外可以利用高科技,靠人力还不够。”

    “靠博客?”

    “靠博客,编书,VCD等等。所以如果对现在社会的特点认识不清楚,要谈弘法、建教、立僧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从小出家,多年参加佛教教务管理,我自己也喜欢思考,所以对这些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体会。所以人家说了什么,我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而是会思考、判断、综合,再寻找我们该怎么办。”

    居士笑着说:“师父……本来准备了很多个人修行的问题,听了您的这些开示,发现自己的问题好像都太渺小了,都不敢问了,呵呵。”

    我在想,如果一直为了整体上更大的事情去忙,自己的问题也许就不成问题了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2日)(上)

   

    下午两点钟,师父带上目前负责寺院建设的法师,看望正在山下养病的法师丙,经过两个多月的疗养,有了很大的好转。师父笑着对他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法师丙养病期间一直坚持学习,目前正在阅读经论中止观的部分。据他介绍,以前根本看不懂的地方,现在不仅能看下去,还能把其中的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惟模式之中。看来,通过勇猛承担,他的资粮累积得不少!不仅自己学习,这段时间他还积极地做“度化”的工作。法师丙定期给住处附近的一些老人讲授佛法,使他们转变很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