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0日)

(2008-02-11 00:00:52)
标签:

师父回来了

弟子拜见师父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0日)

成蹊

    “师父回来了!”

    大家奔走相告着,不一会儿——

    “给师父拜年!”众人脸上洋溢着欢喜,纷纷拜倒在地上。

    “不拜不拜!”师父慈爱地微笑。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虽然短短几天的时间,对很多同学来说却显得很漫长。尤其在新年里,更希望能见到自己的师父,就像一般人过年想见到亲人。

    进到屋里,师父一边打开电脑看着博客,一边问我们:“这次外地来的义工多不多?”

    “这两天曾经跟几个外地义工谈过话,不过具体有多少不太清楚。”某甲法师回答。

    我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水库里的水有多少?”师父又问某乙法师。

    “还比较多,法会期间放了两次水。”

    “一次要放多久?”师父又问。

    “时间挺长的,需要几个小时。”

    “那水位会不会降低?”

    “放了会再涨上去,但因为有漏的地方,所以不会太满。”某乙法师对水库很了解。

    “这次文宣组的法会报道写得不错。”我说。

    “是谁写的?”师父马上问。

    “这个……不太清楚。”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

    “明天几点皈依?”

    “好像是……九点多吧。”某甲法师在旁边回答。

    我也不太清楚,赶忙请旁边的沙弥某丙师出去看一下。

    “九点半。”他很快回来答道。

    “好像有点早,下面的居士来不及赶到。改成十点合适一些。”师父吩咐。

    通过这段对答,又一次体会到师父“具体”的风格。反观自己,因为对外界不敏感,对整体不够关心,很多事情都稀里糊涂的。

    “某丁法师出去养病了,他比较担心自己的身体……”我又跟师父说。

    提起这个,师父淡淡地说:“主要还是因为放逸,心缘不到法,才会出问题。”

    没过多久,两批客人过来见师父。很多人都想见师父,但师父到底会见哪些人,也不容易找出一个特定的规律,这也许就是“业决定一切”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之后,师父带着众位弟子一起向云水堂走去。一路上,不管到了哪里,总有带着一脸惊喜的居士们上来问好,有的虔诚地礼拜,有的拿出相机忙着拍照。看到这一切,内心更真实地感受到,一位大乘善知识的确能够给许许多多众生带来饶益,为众生带来光明,为众生带来希望。师父的这种威德和摄受力,也会触发自己一种心愿,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师父一样……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回到德尘居的锅炉房二楼,师父见到一位居士,就是前几天博文中提到为法会画菩萨像的那位。看了他的作品,师父也很赞叹:

    “画得很好!你画了多久?”

    “连续画了十几天了,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

    师父有点惊讶:“哦,那你挺不简单。看来,还是你的修行比较好!”

    “是,而且他越画越有精神。”我说。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师父往回走的时候又说:“你看,你总是说要几点之前睡才行,人家却能这样……这个可以破掉你的执着吧。”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最重要的,内心专注就不会有问题。”师父说。

    回到屋里,师父与某戊法师谈了一会儿建筑的事情,六点钟,某己法师带着基金会的十位义工前来拜见师父。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每个人都很想见师父,都有很多话要说。”负责人林居士笑着报告。

    他首先简单介绍了基金会去年工作的情况。向灾区和贫困地区捐赠衣物、粮食和药品,以及救助和关怀孤儿是目前运作得比较好的两个项目。免费粥铺的设想一直没有很成功,后来演变成在社区里的“仁爱心栈”的形式,做一些老人关怀、亲子教育、心理咨询的工作。在讲堂的运作上,目前也不太系统,正准备进一步摸索。

    接下来,各位义工都轮流发了言,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义工,有的是学佛多年的居士,有的则是刚刚接触佛法,有的通过做基金会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有的则还存在很多困惑。在他们的发言当中,一位居士提了几个问题,有很好的代表性:

    “1、现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佛教和社会需要基金会如何去做?2、在基金会,如何体会出离心,如何发起菩提心?如何善用其心积累功德?3、对于女众来说,人生如何来规划?感觉自己在基金会所做的事与解决生死问题关系不大,后者遥遥无期,该怎么办?4、……”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针对大家的状况,师父做了一番很详细的开示——

    “基金会一年走过来,风风雨雨很不容易,但成绩也很显著。大家的发言当中体会得到,大家比较有心得,内容也比较实在。基金会开始之前,不少人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现在就不同了,大家的建议、意见都比较务实,这一点很宝贵。

    “很多事情,凭自己的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仅仅是共业当中的一份子,一个缘而已,很难想象基金会、道场、佛教未来会怎么样。其实就算是一个家庭,一年、十年之后怎么样,一般人都想象不出来,因为这受到很多因缘的左右。”

    师父提到,由于无明,我们很难对事物的真相有所认识,只有佛陀的一切智智才能完全如实地了解缘起,从而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我们需要从认识烦恼、破无明开始下手,智慧才能增长,功德才能够累积。

    师父又谈到基金会创办的缘起:“林居士当时有这样的发心,其实之前我在办庙的时候也有这方面的想法,但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却很费脑筋。我们基金会的成员都是佛教徒,如果宗教色彩浓,可能会对将来的发展和影响带来一些不方便。另一方面,如果不是靠佛教的力量,靠三宝的力量,靠大家的发心,又很难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两难的问题。”

    师父说,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大家对于基金会与道场的关系都比较能够接受,也摸索出一些佛教与社会相结合的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进一步发展就非常有希望。

    谈到具体如何做,师父希望大家能够认识:服务与管理、领导都是不同的概念。有了个人的发心,不一定团体就能够管理好,因此特别注意个人需要融入团体,别业要融入共业当中。

    师父又说,个人、团体、佛教、整个国家要能够保持同步的发展,是很高难度的事情。在基金会的发展速度上,也不能太快,否则过犹不及。而在衡量基金会产生的影响时,也不能只是去计算金钱、物质,更要注重带给众生的信心、感染力。“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师父的这个类比浅显易懂。

    无论个人还是团体的成功,把握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团体的领导,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人,但他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却是最关键的。谈过这个问题,师父又更具体地对未来基金会需要做的事情做了指示,并特别提到,一定要与有关部门多做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工作平时就要做,不能事到临头才去找人家解决问题。

    “我们做事情,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肯定,一方面也需要老百姓认同,才会成功,只靠一头都不行。当然,对我们自己而言,需要依靠佛法,才能凝聚人、感染人、影响人,才能够做大,才能够做好。我们也许有一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一定够,但是‘成功不必在我’——有了我们打下基础,后面更有能力的人感召来,以后会更成功。”

    针对个人如何学修的问题,师父也做了开示。师父强调,并不是只有念经、听磁带才叫做学法,“千经万论回归自心”,如果不能善用其心,反而会对经本、笔记本、VCD、CD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因此,“必须在境界当中提升”,“人必须遇到一个很强的境界,对于内心世界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触动,否则都是书本上的推理——推理人有什么苦,什么快乐,实际上没有真切的感受。你必须要生起这个觉受以后,对于佛法的信心才能不动摇,否则,都很成问题。”

    师父还谈到了“效率”的问题。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不能说喜欢干多少就干多少,至少不应该比社会上一般人的效率还低。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要反省,“如果以佛法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就会误己误人,养成懒惰的习惯,而不容易发心承担一些需要责任心的事情。”因此,修行就要落实到修改自己的行为,从身语的造作上去努力,否则就容易不着边际。

    刚送走基金会的义工,有法师过来报告,负责工程的某戊法师带着手下的“兵”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师父赶忙让他们进来,接受大家的拜年之后,由某戊法师为师父一一做了介绍。在法师的领导下,这些义工成立了“工程维修组”,寺院的建筑、建设他们要参与,物业管理和维修更由他们主要发心承担,堪称为典型的实干派。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师父为大家开示道:“人的一生,最主要的是‘心安理得’:心要安,佛法的道理才能学得进去,否则一天天思想开小差、打妄想,再好的佛法道理,也都是在天边的。”

    “我们要对所有的师长、善知识修信念恩,至于善知识是不是圆满、是不是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像我们看到佛像,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是人雕出来的,那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当佛?所以我们对法师、善知识也要培养像这样的心。不然的话我们的烦恼不能调伏,常常容易随自意乐干事情,觉得自己这样做才好,成为一种执着。但是我们所认为好的做法,是不是经过善知识的鉴定了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为了说明善知识的重要,师父特别举了大家熟悉的泥工、木工作为比喻。刚开始学木工的人,其经验无法同一个高明的木匠相比。师父还说,大家虽然都挺能干,但要能干到一块儿才好,否则也很麻烦。“要分工合作,让因缘和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别人的辛苦。”

    “平时还要学法。学佛法不在于每一次都要听到自己没听说过的道理,只要每次去了,自己有欢喜心,学得高兴,这样就有收获,这样就最好。不要认为自己说得不好,感觉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好,这些都是不对的想法。我们应该把自己好的心得供养给别人,别人好的部分自己也能接受,让大家都高兴,都能增长信心,这最重要。”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0日)

   

    大家临走,师父又一次提高声音强调:“既要干事情,又要学法,要学圣法!”

    前后见了两批义工,都没见师父有任何的准备,却能根据大家的特点做出很有针对性的开示,这又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应机说法”。基金会里知识分子多,师父特别强调要在实际的境界中磨炼和提升,针对维修组义工的特点,师父则再三提醒大家不要忽视学法。越来越体会到,听师父讲话一定要了解他针对的对象,否则,不容易体会师父的用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