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2007-12-23 00:00:49)
标签:

人文/历史

中台寺学修

祈福大法会

展览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22日)(上)

成蹊

一大早,师父的脚步声把我惊醒,我想师父是要告诉我该起床了,于是,起床到师父身边,师父问我:“今天是冬至吧?”
    “冬至?我不知道啊。”
    “没错的,今天是冬至。”师父怎么关心起节气来了,以我的经验推测,师父一定有话要说。
    “冬至嘛,一般习俗就会祭祖。”
    “啊,祭祖就存在寻根问祖的问题,和同根同源的问题。”
    师父用心深远啊!
    谈起昨晚中台禅寺的法师帮师父安装无线网络的事情,师父说:“你可以和他们谈一谈中台禅寺是怎样学修的。”
    师父的话就是写作博客的指南,我狠狠地记在心里了。
    我去看昨晚放在洗衣机中的衣服洗的怎么样了,由于操作不熟练,发现放进去的衣服竟然还是老样子,洗衣机没有给洗。刚好碰上侍者组的见御法师,昨天一见到他,就觉得他面目清秀,清纯善良,很投缘,虽然没有说几句话,但心里没有一丝的隔阂,很愿意与他交流,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他看到我在摆弄洗衣机,“法师是要洗衣服吗?”
    “是啊,昨晚放进去的,现在却没洗。”
    “要不我去给您送洗吧?”他带着主人照顾不周的淡淡歉意轻轻地说。
    “别麻烦了吧。”
    “没关系的。给我吧!”看他诚意殷殷,不好再拒绝他了。
    “感谢,感谢!”
    走到洗衣房的门口,正好碰上了见灿法师,他也是侍者组的法师,我对他也很相应,很奇怪,也许我们都是作侍者的原因的吧,有缘的人都碰到了一起。
    很快我们的话题就转到了中台禅寺的学修上,看他们都很年轻,通常都会先问一下对方的年龄和出家的时间,我也这样问他。
    “我是94年出家,那年刚好12岁。”他的话令我颇为吃惊,小孩出家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却是第一次见到长大了的小沙弥。
    “中台禅寺平常是怎样学修的呢?”
    “我们这里有大专部、研究所等。”
    “那就是佛学院式的教育了。您读到那里了?”
    “过几天研究所就要读完了。”年纪不大,学问不浅,令人佩服。
    “平时佛学院的作息是怎样的?”
    “早上3:45起床,不过我通常是赖床到四点啦”他的真诚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好了。
    “4:30上殿,6:00早斋,7:00出坡,干一些打扫的工作,8:00上课,我们每节课是一个半小时,到11:00用午斋,下午2:00继续上两节课,然后是晚课,晚课后自习课。”
    “哎,怎么没有坐禅的时间呢?”
    “哦,有的,不过不是每天啦,每周有两次教打坐的时间。晚自习时可以自由用功,也可以打坐。”想象既然中台禅寺是个禅宗道场,应该天天坐禅才对,看来,想象毕竟是想象,而不是现实。
    “学习内容中有安排戒律的课程吗?”
    “有的。”
    “学谁的解释本?”
    “忏公的,(忏云法师,近代佛教大德),广化律师的也有。”
    “平时都会背书吗?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背,但没有以这个为主,像我只背诵了《论语》而已,我们老和尚主张多背诵禅宗祖师的语录。”
    “哪些语录呢?”
    “我们有选集,并编辑印刷了,有对外结缘。”
    “这里的佛学院有对外招生吗?”
    “没有,这里佛学院的学生都是老和尚剃度的。”都是老和尚剃度的,难道会妨碍招收其他人吗?我有些疑问。
    “为什么这样就不对外招收学生了呢?”
    “我们这里每到法会就会很忙,像这次法会吧,大概前后要忙一个月的时间,所有的课程都要暂停,一千多位法师都要参与法会工作。”我想,这个道场也是一个新型的寺院,大家因为老和尚的因缘来到这里,所以不同于一般的佛学院只是来念书而已,在这里要随时配合常住的需要安排课程,所以就没办法准时结业。可能课程的设置都会灵活调整。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法会中搭建的帐篷

 

“在这里学习有什么困难吗?”我想了解的跟深入一些。
    “困难啊?就是课程安排的比较满啦。”很实在的感受,实话实说,坦然正直!
    “很紧张,是吧?”
    “是啊!”
    “像您们这么年轻就出家了,家里人应该都是学佛的居士吧?”很平常的问题,居然引出不平常的答案。
    “是啊,像我们家吧,我们全家都已经出家了。我爸、我妈、我妹都在中台禅寺出家。”
    “啊?!啊?!”真的吗?连我都有些惊讶了。太有善根了!
    “您呢?”我又问旁边的见御法师。没想到又大吃一惊。
    “我家也是全家出家。”
    除了惊喜,感叹,敬仰,就没别的心情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有疑问。
    “你们全家都出家了,你的爷爷、奶奶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呢?”
    “我爸有姊妹九个,妈妈有姊妹五个,所以还好啦,不过刚开始爷爷、奶奶都想不通,现在好多了,他们还说等他们往生之后,所有遗产都留给我们,因为他已经以家人出家为荣。”
    谈话的时间是插空式的,他们都很忙,很快就有人来叫他们工作去了,还有很多僧团学修、管理上的问题还没有问呢。
    今天中台禅寺的活动主要是:上午9:00和平祈福大法会,10:20同源桥、花卉盆栽展、文物展剪彩大典。
    上午九点祈福大法会准时开始,法师们排班入场,维那师呼:“八人出班,二人执香,迎请和尚。”维那师的嗓音洪亮圆润、悠扬大方,加上音响设备、建筑声学设计的配合,使得佛事更加庄严神圣,震撼人心。
    祈福法会与传统的流程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有两处,别有新意:一处是在一诚长老、惟觉长老两位主法大和尚到位后,没有唱炉香赞,而是先对三宝进行“献供”,每位主法大德长老们,手捧一篮鲜花,花篮中间放了一盏燃起的蜡灯,走到供桌前,齐眉一举,摆在佛前,然后归位即可。这种供养的方式值得借鉴。第二处是在维那师宣功德文书前,先用白话直白念诵一段,让别人知道现在维那师在干什么,不会让人感到听不懂,直白后唱颂宣读。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祈福法会结束之后,紧接着是同源桥、花卉盆栽展、文物展剪彩大典,大众法师在司仪的引导下,缓缓步入主会场。远处传来阿里族的青年歌舞喧天,喜庆洋洋歌乐,“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熟悉的《高山青》歌谣连续不断的被唱起。正式活动时,首先是杭州灵隐寺赠送中台禅寺一座重约十吨的铜桥,桥的两侧分别雕着五百罗汉,杭州西湖、灵隐寺,台湾日月湖、中台禅寺,命名为“同源桥”,象征的意义很多,从佛教的发展而言,两岸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从两岸关系的角度而言,两岸人民同属一家,应该早日统一,用叶局长的话说:“桥之用,在于通,不通就痛啊!”寓意深刻,尽在不言中。剪彩大典结束后,惟觉长老陪同连战先生、叶局长、一诚会长、师父等参观文物展,并亲自为大家作了解说。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下午、是两岸佛教文化论坛,先后有多人发言,师父作了《大乘佛教与人文道德界说》的发言,共8分48秒,我把师父发言全程作了录像。有一位法师的发言很不错,他分析了一个成功人士具有的几项不同常人的性格特点:一、谦卑而又自信,二、志向远大而又勇于面对现实,三、有过错自己承担,有功不居。这些特点非常像一类人,那就是修行人!
    晚上回到华严寮,看到早上送洗的衣服已经挂在我的门上了,打开一看,大吃一惊,我以为别人送错了衣服,拿了几套新的衣服给我,仔细一看的确是我的。但是已经被熨过了,整齐如新,感动,感恩!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22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