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2007-12-05 00:00:58)
标签:

人文/历史

师父同弟子座谈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4日)(下)

成蹊

大家盼望了一天的座谈终于开始了。出家师父都穿袍搭衣,沙弥也披上海青,在德尘居的佛堂坐定。佛堂布置得很庄严,整个气氛显得既庄重又祥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今天的主持人是教务法师,他先做了个简短的开场白,谈到大家与师父的量差得很远,不知道师父内心的所思所想,因此虽然很多人很用功,但若不在依师上有所突破,还是走不上去。因此今天围绕三月二日的博客文章,大家先谈心得,然后请师父总结,最后供灯发愿。
    把博文念过之后,讨论是依着三个问题展开的。
    你自我期许有什么样的成就,怎样才能快速成就?
    个人修行成就与佛法的普及弘扬之间的关系,自己的认识与师父有什么差距?
    怎样才能配合师父,让佛教在世间光显?
    座谈的过程之中,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一个慈祥的父亲带着一群子侄,唠唠家常,说说心里话。大家都沐浴在一种很温暖、很幸福的感觉之中,时不时地发出愉快的笑声,甚至于是哄堂大笑。师父呢,时而凝神细听,时而若有所思,时而陪着我们一起开怀畅笑。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几位跟着师父比较久,近距离接触师父比较多的法师做了重点的发言,把自己依师的一些体会讲了出来,使大家很受用。比如一位法师提到,师父曾经评价他比较相应“深见”的部分,他的反应是觉得自己要把“广行”的部分补足,师父却告诉他不必。师父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可以互相补充,对建立教法最有利。师父的这种抉择对他很有启发。
    另一位法师则说,在个人修行和整体佛教弘扬之间,最关键的桥梁是师长。如果个人的心能打开,融入团体,不管做什么,不管在哪里,都不会有障碍。因此,要常常想到团体,常常想到善知识。
    还有一位法师谈了他依止师父的一个心路历程,如何一点一点地克服内心的障碍,对治自己的习气。转变的过程是渐次的,这中间离不开同行善友的帮助。特别是最近他跟一位习性不一样的法师住在一起,互相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觉得非常欢喜。他最后说,他希望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赋予龙天,再加上“弃自自在,舍于尊重而令自在”!
    要说最有趣的,还是水利法师的发言。他提醒我们,虽然眼下大家都信誓旦旦要依师,但问题是如何坚持下来。因为,我们是在参加一个马拉松的赛跑,贵在发长远心。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依师,要好好关心周围的人,不能做冷冰冰的“高僧”。他的讲法总是带着很浓的“麻辣味儿”,让人在笑声中有所省思。
    心得报告之后,师父进行总结开示。在大家专心致志的目光注视下,师父殷切叮咛: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你们这些同学,都是因为学佛而来出家的。因为这样的因缘出家,因为这样的因缘住在一起,住在一个庙,这个都是非常地不容易的,非常地殊胜跟难得的。
    在家里的时候,我们不会有这么多兄弟住在一起。兄弟,长大了就分家。读书的时候,小学中学大学,也都是各走各的地方。很难说一年到头,一家人在一起。即便一家人在一起的话——现在一家人也只有三口人、四口人,超过四口人的就很少了——四口人天天在一起的,也基本上不可能。这就是说,人要在一起的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老师下课,他就不管了,反正你怎么吃怎么住,跟校长、班主任也没有什么关系。你在单位里,下班了,你再去做什么,别人也不管。真正说要把这些人,天天聚在一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出家人在庙里面,学习也好,生活也好,做事情也好,以及我们的一些理念也好,或者说大家的一些年龄啊,文化啊,修养啊,在社会上面的经历啊,等等,都是不同的,又能够住在一个庙里面,并且不吵架,在社会上面就是很难得了。
    在佛教的这些寺庙里面来说,也是很少有的,不能讲绝无仅有,但是至少说是很少见的,像各位这么发心的出家人,值得珍惜啊。因为不容易得到的,我们得到了,更需要倍加珍惜啊。
    我们常常讲‘离苦得乐’。什么叫做快乐呢?快乐的来源是有很多方面的。比如你口渴了,喝了一口水,你就快乐;冷得要死,穿上衣服,你会快乐;听到一段好的开示,也是会很快乐;遇到一个老朋友,也非常快乐;一个问题想通了,也是非常快乐。但是,问题想通的快乐比吃上好饭的快乐要来的好,好饭吃一下很快就忘记了,问题想通了,他的快乐是持久的。问题想通了,也就是说你的烦恼去掉了,以后这个问题就不会重新出现。我们常常就是因为问题想不通,所以快乐不起来,对不对?那么也就是,往往很多都是因为别人的问题,我们看到别人的问题,我们心里着急,起烦恼;所以我们不仅不会生起快乐,还会生起痛苦,老是看到别人难受,心里就痛苦。
    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考虑的,究竟离苦得乐它的含义是什么。不是说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才是痛苦。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有衣服穿,也有饭吃,也有房子住,应该没有痛苦了。不是这么一回事。更多的是由于我们人类思想当中的一种认知,也就是无明、烦恼。这种无明、烦恼,要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突破不了。我们可能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年八年,都很好,但是突然哪一天起烦恼的时候,你就自己对治不了,自己掌握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大善跟大恶的人,烦恼跟菩提,都是一念间的。一念间发了这个大愿,去做大事,以后就成为像祖师大德一样。你一念为非作歹,以后就下地狱了。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悟道,也是一念间嘛。其实那个一念间,他自己也是明白啊。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感觉,这个念头起了,就照着这个去做。
    论各位的年龄啊、条件啊,以及思想上面一些认识啊,都差不多。这样子的话,也会有好处,也会有问题。好处是大家比较容易沟通,弊端是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差不多,也好不到哪里去。久而久之,不知道应该以谁的看法意见为主,分不清楚长短高低上下。当然这个是从粗的方面,从外在的方面,是会有这个问题,但实际上,还是能够分得出来。比如五个指头,你一伸出来,哪个长哪个短,还是能够看得出来。
    我们一个人也是一样,一年两年三年,自己内心起伏的状态,只要去关注,也是能够知道的:今年跟去年有什么区别,跟前年有什么区别,出家以后跟出家以前有什么区别,这几年与过去几年有什么区别,学佛没学佛有什么区别。比如我们这个年龄都有好学的心,希求的心;如果对一个世间上面不学佛的人,或者有工作有家庭的人,他不容易再有继续学习的心了。甚至他可能工作的心都不会很强。我这次回去遇到好几个,59岁60岁退休了,身体都非常好,他过去在世间工作,六十岁退休之后,天天无所事事。已经没有太强的上进心,光是心力要保持下来都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都是为现实生活所逼。你要去工作,要去赚钱,养家糊口,应酬,处理现实生活中种种的琐事。哪里有时间去考虑,究竟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未来。
    各位这个年龄,还在学习,还在用功,发心。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慢慢慢慢才能够成气候,成气象,才能够弘化一方,有所成就,它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累积。这也就是出家的一种路子了,越往后越能够看出我们出家的一些成绩。在家人,他的成绩就在三四十岁,四五十岁,一生也就这么十几二十年。三十岁以前都读书,拼命工作也就二三十年,也就是这么很短的时间,走下去一生也就完了。三五十岁拼命工作、赚钱,还钱,还贷款。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很现实的苦乐的问题。
    那从更长远的来看,我们这个生命是无始无终的,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死了还会生。打比方你一生活八九十岁,现在我们是三四十岁,也就还有四五十年,也很短的,能集一些资粮也相当不错。有非常大的成就,是一种期许,但能否达到,也很难讲的。但至少会越来越好的,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因此增上环境的培养,就是很关键的。你看所有的佛,都有净土,净土都是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来建立的。有净土他才能够让种种的众生得度,二乘就没有净土,是一个人,跟佛菩萨的境界不同。要建立净土,就要有菩提心,要有菩萨行,要广弘教法,才能够广度众生,才能够利乐有情,才能够利益很多的人。否则你没有这种因缘,没有这种条件让很多的人得到度化。
    我们出家到佛门,来到龙泉寺,不是说像我们这样学就够了,这肯定是不够的。那我们怎么办呢?我常常也在考虑这些问题。一个寺庙,它就是一个道场,是修道的场所,也是一个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基地,同时也是出家人的“家”。我们常常讲承担如来的家业,佛陀的事业它是靠寺院来传持的。庙里面是体现佛菩萨的地方,是一个三宝的完整的所在地。居士在家里也供养经和佛像,但别人去拜的时候,不会去供养,而会去庙里供养。这是跟出家人修行有很大的关系。佛法的传承一定要靠道场,不靠道场,怎么能够传持得下去?古往今来,不论什么宗教,什么教派,它必须要靠场所。没有场所,人家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要靠道场,这个“道”的内涵是什么,做法就很多了。在古代的话,比如有译经的道场,翻译经典,里边有很多的人才。有些道场专门是修行的,比如念佛,坐禅,也有很多的人才。但无论是译经的道场,修行的道场,弘教的道场,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几乎都是衰微的,甚至销声匿迹。你看八大宗派在唐朝的时候是非常的辉煌,开宗的祖师一圆寂这个宗派就不行了,这里面都是有很重要的原因。
    那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每个庙里面佛法的味道很淡很淡,现在佛法已经是非常地衰微了,每个庙都是如此,同时问题又积累得很多。那么,你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和你要去建立这些佛法去比较的话,建立佛法的速度是很慢的,问题累积的速度更快。问题越来越多,建立得越来越弱,到后来根本建立不起来。那怎么办呢?龙泉寺也好,太姥山也好,五台山的普寿寺也好,都是新建的道场,才能够弘扬得起来。如果老的道场,里边就会有种种老的人,老的做法,老的情况,老的根源,他是不容易兼容的。所以你必须重新开始,大家知见才比较容易统一,做起来才比较方便。打比方我们龙泉寺这种做法,你换到广化寺,换到法门寺,人家都会批评的,人家都会讥嫌的。而我们则可以这么做,它这都是一种因缘了。所以我们这几个庙,它各有各的做法,龙泉寺,广化寺,法门寺,南少林,各有做法。各有做法就是符合时空因缘。
    我们大家的观念建立起来之后,之后再学哪个派别当中的哪个大德的佛法,这种行持上的用功,在现在来讲都是比较容易的。无论是在汉传、南传、藏传的系统,都可以派人去学,都不成什么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请他们到我们庙里来教。我们不需要所有人都学一样东西,是不是?南传坐禅,我们可以去它那里学,去三四个人,学半年三个月,这个我们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藏传佛教哪个人,哪方面很有成就,我们也可以去学几个月,或者请他来教几个月,这完全都能够做得到的。或者哪个人禅定功夫高,请他来教一教,这些都是不难的问题。因为大家的条件,时间,精力,肯定是可以的。我们要做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是,你要怎么样做到代代相传。这个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不能代代相传,我们人都会死的,等我死了,年龄差不多的也快死了,所以将来佛教要靠那些小孩。这个很关键,你必须有一代一代的人,佛教才是有希望。培养人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己懂的东西才能够往下传递。人的观念会不断改变,初出家可能觉得学习很重要,过几年觉得做事很重要,再过几年可能觉得修行很重要,再过几年觉得哎呀培养人才最重要。很多人都是这样子了。但你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你再去培养人已经来不及了。人已经没有气力了,没有时间,没有心力,根本就来不及了。
    我们现在就是要反过来,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然后做事。为什么要做事情呢?比方我们这一年,两三年,如果不做事情的话,我们就没有基础了。你住什么地方呢?比如我们没有这个楼(德尘居),没有云水堂,我们就很局限,不能发展。过了这两年,时机错过,兴趣就不大了。很多事情都是一种因缘,不是我们喜欢这么去搞。我们也不是没有事去找事,因为因缘成熟了。因缘成熟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做了之后不一定要归我们,但总之有功德的。那我们学佛法,有住的地方,有发心的人护持,那么年龄比较小的,比较好学,他愿意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可以抽出几个人这么学,这都是很好的,都会很有保障,很踏实地去学,一点都不发愁。那如果说我们自己一个人这么去跑,你跑到哪个庙人家不一定理睬你,反过来你自己跟别人格格不入,时间一长我们人都会搞得很古怪。这是肯定的事情,因为你的业你的心跟别人不能很好地融合。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比如大家的一些观过排斥啊,慢心,散乱,懈怠,很多东西都是会有的。这些都是烦恼的现行,现象,结果。如果你认识到这是烦恼,就比较好办。如果你觉得同行善友很重要,自然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为什么说同行善友很重要呢?像广化寺以前执事开会的时候,我就说,对于比较会做事情,比较麻利的,不能有嫉妒的心。怎么调整呢?在僧团看到别人很能干,你应该要高兴。为什么?因为他很能干,你才可以少干,才有时间看书。总得要有人去干的,他很能干,是领头的,那么你就省事了,是不是?你这么去看,自然而然就好了。反过来哪一天轮到你去领头的话,你要好好去领,下面的人就好好配合,这都不简单。无论是领众,还是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怎么来配合别人,这里边大有学问。因为我们常常会觉得别人忽视自己啊,别人会不知道自己啊。其实别人怎么会不知道,住在一个庙里,大家都知道,都了解啊。那么怎么样能够配合好,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怎么做,这里边都是有很多的分寸在里头。我们要学好把握这种分寸,这是很关键的。
    所以在寺院里边,就是要慢慢慢慢,把我们过去在世俗社会中的种种观念放掉。这也很不容易,因为它是多少年的熏习嘛,根深蒂固。人与人的不和,在我们庙里面,没有根本性的不和,它都是观念的不和,观念相冲。你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对的,他认为那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才是好的,这样就不能统一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自己建立了一个‘宗’,‘贪着自宗’,就是一种执着。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觉得对方有一个主张,我也有一个主张,你这样做可以,我这样做也可以,我来配合,照你的意思去做,反而显出来自己很有修养,很有境界,心里就会非常高兴。如果觉得,我们两个都差不多,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就麻烦了,你就难过啊。转心就是这么去转。所以为什么菩萨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呢?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你很虚心地,低声下气地,很谦恭地配合,下次他肯定也会很主动地配合你的。这是肯定的,这是因果,业感缘起。反过来,一件小事,你非得这么去做,下次他也非得那么去做,观念就不能融合。
    所以,在家人可能会因为很多物质利益会有计较,会有冲突。出家人不会在意这些物质,他会对自己的想法很在意。这个会引起矛盾。僧团里讲持戒,财物归公,他不会去计较,不贪着,但对自己的想法很在意,这就会出问题。那怎么办?要去对治。否则我们会有大量的知见。自己知见不能化解,楞严经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本来你脑筋里对任何事情有一个看法,然后你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加上这个看法,就麻烦了。你本来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认为‘就是这样子,没有错’,这就是我们人的问题,就是执着之所在。怎么办呢?在僧团当中,同行善友出了这些问题,要去礼让,调心,对治。对治不了,大家要去磨合,也是很重要。为什么?它需要磨一磨,才能够消业障,内心的烦恼就没有掉了,内心里面的怨气没有掉了。反过来,这个没有调整的话,今后这个麻烦会越来越大。你会一直在观过,等你观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愿再跟别人在一起了,自然会这样。在一起他就会觉得很苦恼。
    所以我们要去熏习这些正确的概念,不断去熏习:别人对我们很重要,众生对我们很重要。菩萨、佛如果没有众生,就不能成为菩萨或佛。不断这样去熏习、熏习,我们的问题就越来越少。
    至于说,我们下一步大家再怎么学,我也在考虑。比如,戒律方面,《南山律在家备览》和《戒相表记》是弘一大师一生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成就,花得功夫最大的两本著作。这些都是非常精要的部分。我们也不是一下子要去学很多很多,当然我们个别同学课外在看一些,因人而异,也不一定都提倡。因为佛法是内明嘛,无论我们懂多少,最后都要汇归自心,调伏自己的烦恼,不然的话,全部都是知见。
    希望借着今天这个很殊胜的因缘,我们进一步慢慢体会到佛法的重要,同行善友的重要,体会到出家的功德,轮回的痛苦,对自己未来所走的道路有信心、决心、发心,对我们的道场、常住未来有一种信心和期待。在这边出家,这里就是各位的‘家’,怎么样能够‘光宗耀祖’,把三宝的家业承担起来,每个人都有责任,这都是很具体的。然后怎么样子让我们这个‘家’越来越繁荣昌盛,我们所信仰的佛法能够越来越兴隆。好,我今晚就讲这么多。”
    最后,在师父的带领下,大家一起供灯发愿。大家用师父手中的灯,点燃自己手中的那一盏,也点燃自己的心灯。同时在内心发愿,将这个光明传承下去,点燃更多的,千千万万盏的心灯,照亮三千大千世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2月4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