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29日)

(2007-11-30 00:00:51)
标签:

发心

安心

居士随笔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29日)

成蹊

今天上午比丘戒传授将圆满结束,举行结坛仪式。此前,我去给师父房间打开水,碰见曾在广化寺常住班学习,现在平兴寺常住的法师甲。他陪我送开水到师父房间。
    法师甲:“方丈事情做的不少。”
    师父:“没有做什么大事。”
    法师甲:“方丈发心利益众生。”
    师父:“平兴寺做得很不错。”
    法师甲:“这里缺人。”
    师父:“这里这么多人,怎么还缺?”
    法师甲:“学不久就走了,缺承担的人。佛教需要人发心。方丈培养的人不少。”
    师父:“都是为佛教培养人才,做佛教事业。大家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
    法师甲;“太姥山(界诠)法师下面主要靠本通、圣富,圣富讲学,本通管行政。”
    师父:“要有广大心、包容心,不然听着听着就跑了。”
    法师甲:“弟子相不具足,世间善法学得不够,儒家孝悌传统没有,弟子规做得不好。”
    师父;“跑来跑去,不安稳,跑不出什么名堂。”
    法师甲:“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师父:“要心安。心不安,能学到什么东西?”
    法师甲:“法师肯定很累,要讲开示,还要管理。”
    师父:“做个头儿不容易。某乙在吗?”
    法师甲:“今年安居完,走了。法师让他带课,他不愿带。让他看藏经楼,要借阅催还,他不好意思找人。”
    师父:“不发心!”
    法师甲:“他爱看书,很少讲话,外缘少。各人善根、性格不一样。”
    师父:“丛林里一般大家不愿当执事。”
    法师甲:“做事、修行一致,很难。”
    师父:“是的。”
    法师甲:“广化寺管理的不错。”
    我问:“广化寺怎么管理?”
    法师甲:“有组织、统一观念。理念一致就好管理。”
    师父:“广化寺也是在探索。现在这里开几个班?”
    法师甲:“两个班,学南山律三大部,每个班三十多人。其它的有禅堂、念佛堂,看书自修的比较多。”
    师父:“整个庙多少人?”
    法师甲:“两百多人。”
    师父:“安居的时候人多一些吧?”
    法师甲:多七、八十。”
    师父:“现在变成大丛林了。还有发展空间。”
    法师甲:“看业力。以前法师也是广化寺出来的。现在广化寺多少人?”
    师父:“两百多人。”
    法师甲:“好像一直保持两百多人。”
    师父:“随缘好了。”
    法师甲:“法门寺的事还不少吧?”
    师父:“你挺理解人的。”
    法师甲:“方丈很忙,我就不打扰了。”
    上午7:30,师父去戒坛继续给戒子授戒,到8:30,所有戒子受完比丘戒,开始举行结坛仪式。新戒们登上戒坛,绕坛长跪。新戒代表礼请戒和尚(师父)说法,师父略说重戒相和四依、六念等法,劝嘱学戒、持戒。然后一位比丘宣诵《佛遗教经》。听完《佛遗教经》,十师下座,新戒起立,列队返回戒堂(圆通殿),礼佛回向。约9:30圆满结束。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结坛时,新戒礼请戒和尚(师父)说法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比丘戒传授即将圆满,三师欢喜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戒和尚说法劝嘱学戒持戒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新戒聆听戒和尚开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宣诵《佛遗教经》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听经完毕,十师欢喜下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全体离开戒坛,前往戒堂(圆通殿)回向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诵念佛号,前往戒堂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1月29日)

                                           戒堂中礼佛回向

 

回到寮房,师父问:“几位同学受了戒怎么样?”
    我说:“很受加持,精神状态很好。”
    师父:“这里作为传戒道场挺不错的。不过,人还是跑。为什么跑呢?心不安!为什么心不安?烦恼调伏不了!在这样好的道场不安住,根本是在不具备弟子相,没有高远追求或者不切实际,心外求法,不能反省自心,调伏烦恼。学佛就是要发广大心、调伏烦恼,跑来跑去,总是不能依师学法,实际是一个人学,成‘独觉’。某丙法师跑去五台山,他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也不愿做管理工作,喜欢自己用功,落入二乘习气。管理僧团很不容易,先学的人、优秀的人要去管人,不然僧团怎么办?到处跑,躲躲藏藏,自己不安稳,别人也看不起,缘起没把握好。不如佛学院的老师坚守阵地,一代一代,把家业继承下去。本来可做得更好,如果法师用心照顾,班级就发展得好,不用心照顾,下面人就更容易跑。
    我看很多小孩好心出家,没人管他们,象没娘的孩子,很可怜!很多佛学院的学僧毕业时问我该去哪里。一般小庙里不教他们佛法,只让干活打杂。我看那些小孩都挺可怜的。”
    我说:“想想那些小孩,确实挺可怜的!”
    师父:“要认识自己做事的价值,也要认识别人做事的价值。佛教像大厦,靠很多人支撑。一个人实际上不可能带动很多人。只能带动一些人,其他法师也是这样。所有善知识都是一体的,每人各有因缘。界诠法师把平兴寺弄起来,换个人也不一定弄得起来。
    界诠法师谦虚说平兴寺是广化寺的下院,他很了不起。人是无常的,道场是长久的,要认道场,才不会生偏狭的分别心。你认道场,道场的人也接纳你。有的同学只喜欢甲法师,有的只喜欢乙法师,有的只喜欢丙法师,……。有业缘才相应,但这也是偏狭的分别心。要认整体道场。要主动承担,不能想大家会主动来学,往往没什么人来学。
    我估计平兴坚持做下去会成功。龙泉寺同学基本偏向内敛。当然有些问题,我要说说你们,不然不行。以前某丁法师不相应,我说了几次,现在比较好了。
    某丁法师发短信给我说《南传佛教史》看完了,很有收获,你告诉他下面可读《清净道论》。读的书不一定要相同,可根据各自的条件与兴趣。”
    师父:“某丙法师内向,喜欢自己修行,不喜做管理的事,与某戊法师刚好是两类人,某戊法师喜欢干活。某己法师喜讲说;某庚法师喜思维;某辛法师不喜说话,喜沉默;某壬法师性格综合,过去偶尔会偷懒,现在有进步。
    某丁法师把《清净道论》看完,会有大进步。对他说不要乱看,乱看对自己不好。我平时说话比较轻松,但真正做事一定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你前几天抄写圆老的塔铭,错了一个字,还是不够细心。圆老的功德,只有我们这些门下的人才能有这么深的了解,因为了解多,感情也深。对任何善知识都是这样,直接亲近的感情就不同。直接的缘深,感受的恩德大。我们对善知识依止效学,此心没了,法就成了非法,就会不知不觉高人一等。
    要方方面面的善行、善业、多方面的不同发心,才能让佛教系统工程不断得到完善,才能利益不同根性的众生。当然从别别来讲,越单一越好,避免杂乱,而从整体来讲,越多门越好。如大学,仅一个科系,这只成一个研究所,对大学,科系越多越好,学者越多越好。”
附件:居士随感
    坐在电脑前,面对着方寸屏幕,我思绪万千,这小小的屏幕它有多么的神奇啊!它连接着无数的人,它延伸到无限的远。在你痛苦的时候,在你缺氧的期间,在你找寻着出路的旅途上,在你冲破黑暗的挣扎中……多少人啊,就是因为手指在键盘上点击到了它——“学诚法师的博客”,结识到了这位当代的智者、心灵的导师,从此,摆脱了痛苦,吸到了氧气,找到了出路,见到了光明。
    翻开这本书,你可以听到他们的呐喊,走入他们的内心,看到他们的改变,分享他们获得新生的喜悦。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第一次从法师那里听到了这句诗时,我的心如饮甘露般的清凉和欢喜,那意境将我带入了无比美妙的想象空间,久久不肯散去。
    今天,当我面对着电脑所连接着的无限网络,整理着师父一年来和网友们的留言对话时,我又时时能感觉到自己置身于那“翠竹”“黄花”的意境之间,陶醉于阵阵清香,婆娑蝶影之中,流连忘返……
    书房里是如此的寂静,我却能感觉到人们心潮的汹涌;独自面对屏幕,我却能看到无数痛苦无助的身影;明亮的玻璃窗挡住了闹市的喧嚣,我却听到了人们寻找生命意义的呐喊呼号;忙碌的师父并不在我的身边,我却感受到了师父此时正对着那台笔记本电脑聚精会神的回复着网友们的留言。
    那一串串的阿拉伯数字,记录着师父回复留言的瞬间:那是在飞机场的候机室,在人大会议的休息间,在医院的病床上,在德尘居的夜幕下,甚至是在弟子们请益事情的时候,师父的手指依然在敲击着键盘……这千万条的留言回复,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这样救度着众生,滋润着心田,传达着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亲爱的未曾谋面的网友们,我和你们一样,我们是如此的幸运和有缘。在二十一世纪的洪流中,在茫茫的人海间,在无限的时空下;我们何其有幸啊!我们让师父找到,被师父救起,得师父摄受,沐甘露法雨。
    从此,我们成为了师父的弟子,不再去那苦海漂流;
    从此,我们走上了菩提道,我们绝不再松开师父的手。
    感恩“学诚法师的博客”!
    感恩师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