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23日)
成蹊
14:40,到达福州机场,广化寺和南少林的三位法师前来迎接。三位法师见到师父恭敬、欢喜,我以前认识他们,见到他们也感觉非常亲切欢喜。在前往广化寺的车上,他们向师父汇报请示南少林的事务和学修,我认真倾听。
法师甲:“南少林内的店铺搬出去了。”
师父:“好啊!要有发展的心理准备,要努力。”
法师甲:“计划要搞网站。”
师父:“网站不容易做,意义不大。某某网站每天几十个人看,法门寺网站也是。要有人经常写稿。”
法师甲:“明年3.12植树节,有的单位表示愿意出钱、出工给南少林种树。”
师父:“好!多发动一些人来。买大的树,小树长得慢。”
法师甲:“宗教局的某某要师父的博客书,说写得非常好。他们在好好研究。他说很多人要。”
师父:“到春节有新书可定稿。”
法师甲:“他说各方面回馈反映高。”
师父:“书要有文化性。”
法师甲:“他说有内涵,图片照得好,书也印得好。”
师父:“把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汇在上面。”
法师甲:“我看了,觉得是对自己实际的指导和教授。看了很有感觉。”
师父:“这是多少人的艰辛付出啊!”
法师乙:“内容都编完了吗?”
师父:“正在进行中。这类书容易改变大家对佛教的认识。”
法师甲:“不然,大家认为出家看破红尘,是受到打击的,脑筋有点不清楚。我看某某法师写的给家里的信,让人掉泪,很感人,大家才知道出家人对家里是怎样的。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出家,我讲不清楚。”
师父:“任何事都有个时机,错过了就不行。南少林去年不拿回来,今年就拿不回来了,大家没热情了。博客也是,赶早不赶晚。”
法师甲:“善根福德因缘。上次给南少林写报导的居士,说他一个朋友是报社的,想采访师父,写个稿子。那人很有心想为佛教作些宣传工作。”
师父:“可给他一本博客书看。先熟悉一下情况,谈话才切题,不然任何事都从头谈起,就不容易。事在人为,一切都要去努力!”
法师甲:“是的。”
师父:“明年要加把劲”
法师乙:“我们会发心的。”
师父:“在其位,谋其政。”
法师甲:“某某法师(在南少林)训练武僧,最近又精简了一些人。”
师父:“就是要去做!最近有没有下雨?”
法师乙:“一个多月没下雨,再不下雨,打‘弥陀七’有困难。”
师父:“南少林的水怎么样?”
法师甲:“水井里有水,吃的没问题,但工程用水量大,不敢给随便用。”
我看沿路的乡村房屋建筑得很好,显示着莆田的经济发展,就拿出相机来拍照。师父说:“写博客要很大动力。”
法师甲:“写博客的几位法师辛苦了!”
师父:“辛苦,看值不值得。没人做事,怎么发展?坐在那里,就容易成就吗?要有极大承担心,要知难而进,不知难而退,才是一种功夫。”
法师甲:“造业就是要去造,不然成不了业,感不了果。”
师父:“事情做出来,大家有一种成就感,就更用心。上海的居士在研讨我以前的系列开示,写成文字发给我,思考体会也比较深入。”
法师甲:“听说在龙泉寺每天出坡前,研讨博客文章半小时?”
师父:“思想断线了,怎么搞得下去?”
法师甲:“契理契机!”
师父:“佛法的现代诠释。”
法师甲:“以后成博客文库,真的受用不尽!他们有人说起烦恼了,看博客书,问题就没了。”
师父:“里面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法师乙:“短信也写上去了,太详细了!”
师父:“要生活化嘛。”
法师甲:“我自己看一看,觉得很有动力。”
师父:“有动力,好!以后你们也要多写,聚沙成塔。‘成蹊’,以后就成了一条路——菩提大道!”
法师甲:“接引一大批信众。”
师父:“这一年如果没写‘见闻觉知’,日子也过,以后就回忆不起来。努力是过,不努力也是过。”
法师甲:“一天努力比一生空过有价值。忙忙碌碌、吃饭睡觉,也是那么过。”
师父:“开博客,是有人给我开的。编书也是有人发心。一切都是随着因缘,就会成就,故意去弄,反而可能弄不成。有人发心做,就让他们去做嘛。”
法师甲:“共业所感。”
师父:“南少林也是领导们找上门,也是随着因缘,因缘到了就好做,你们可不能辜负领导们的一片热情与好意。”
法师甲:“怎么知道因缘到了呢?”
师父:“这要功夫。”
法师甲:“这不容易,像世间买股票,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不知什么因缘成熟。”
师父:“(南少林的)小店铺,我说要千方百计把它迁出去。如果没下这决心,就做不成。修行也要下决心,下决心成佛,才成。修行、集资粮要下决心,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才会有进步、成就,仅是快快乐乐的不容易成就。如何体会无常、痛苦?如何体会佛法的作用和殊胜?不是推理推出来的。没有历练,自己怎么会有感受?有深切感受才不会退心。”
法师甲:“我发现就是要去造这个业,要去做,做了才有感觉。”
法师乙:“某活动师父没去啊?”
师父:“诸如此类活动,我都不参加,时间宝贵。”
法师甲:“时间过得快。这一年南少林取得很大成绩。”
师父:“取得辉煌业绩!你们功德很大!”
法师甲:“还请师父多批评与指导。”
师父:“不敢,恐怕你们受不了,不批评还好。我给法师丁批了一下,他受不了。”
法师甲:“他一大早就悄悄走了。”
师父:“统领僧团不容易。要想得开一点、心量大一点、包容心大一点。一些老修行,自己用功可以,去承担、领众才知道不容易。”
法师甲:“要在这当中学习。学习心态比较好,遇到困难时,比较能调整,不然老要‘听我的’,就不行。”
师父:“困难会过去,而且也是修行,关键是见解过不去。在家人做事业不成功,就负债;出家人在庙里没这压力,久而久之,责任心没了,不负责任。责任心起来,承担心才起来。责任心没了,很小事情就困住了。”
法师甲:“有责任心才会去突破,才会去想办法。”
师父:“世间上面读书人多,但有大学问的人少,做事业的也是。出家人多,有大成就的人少,有成就的一定要付出。出家久了,居士天天对着讲好话,稍不顺耳就过不去。在家人在单位里,领导、同事讲来讲去,没关系,做错一点,领导批评;一般也不会去犯错,因为要承担责任。出家人听好话多,反而爱虚荣,一点不好的话,就受不了。”
法师甲:“对内心烦恼还是没认识清楚。社会上的人有利益牵着,人家批评,他也不敢争论。”
师父:“他们有化解的本事,至少能克制。”
法师甲:“出家人不用负责任。”
师父:“日子也不一定好过。”
法师甲:“最多拍屁股走人。”
师父:“但烦恼不一定调伏。比人高明,要教人;比人低,就要学习,这是正常的。居士觉得这法师好,请你讲,你就要讲,如果不讲,居士也会观过,久了,瞧不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己要好好努力!”
法师甲:“这两年,某某法师跑到法师戊那里去。”
师父:“法师戊干得怎么样?”
法师丙:“很苦!”
法师甲:“他跟法师丙联系多。他一直想回。”
法师丙:“他是那么高标准的人,去了,就很苦。”
法师甲:“苦在哪里?”
法师丙:“标准太高,达不到了。”
师父:“不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