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月16日)

(2007-11-17 00:00:31)
标签:

人文/历史

出家的问题

回报师恩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16日)

成蹊

有同学向师父请益,师父告诉他近期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出家?第二,出家人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第三,我们自己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应该如何保持和改进?我们感觉这三个问题特别有启发,对于修学来说是个宝贵的指导,对于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所走的心灵提升之路,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稳稳当当地走上去,特别有帮助,所以几个同学上午就此做了一个小小的交流。
    甲:“今天咱们就先分享前两个问题吧,否则时间会太长。第一,为什么要出家?第二,出家人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某法师,您怎么想呢?”
    乙是快人快口:“我觉得自己出家,当时是没有经过认真抉择的,有人赞叹出家好,我就要出家,我是顺着习性走的,前世有出家的习性。我觉得下一生有把握再出家,理由是能增上。我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经验上来证成。出家有好处,在家人就是五欲,出家有善知识。过去在师父团队里,很仰望善知识,但现在出家了就能得到直接摄受,在僧团有这个机会,不出家干什么呢?别的也没有什么好干的。师,在僧团里才有;法,在僧团里才能好好学;做事,也比较好,出家清净。不足的地方就是要解脱成佛这个目标,还不清楚。内心就是要学法依师,对暇满、皈依等法类比较有体会。对自己来讲比较踏实,生命的方向向佛法比较靠近。”
    丙朝向丁请法:“您是体验派的,感受派的。再来个理论派、思维派的。”
    丁讲话总是那么冷静,也让听众变得冷静,他说:“为什么要出家?就是前边有人拉,后边有人推,出家好不好?前边跑的人都没有回头,就觉得蛮好的。出家后,觉得也蛮好。某某师那时候劝我出家,我讲‘无限生命我都还没有定解,怎么出家?’他说,‘你即使为现世也要出家,出家好。’(笑)自己的出家习性还是差得多,所以出家才晚。自己受益的就是道次第,所以发愿要生生世世出家,生生世世修学佛法。弘法利生,自己很难搞清楚,跟着师父走呗。”这个解释显得太低调了点。
    丙吃吃地笑着问:“你有没有想过可能还俗?”这个问题搞得我们挺怪怪的。
    丁淡淡地说:“不大。回去也挺苦的,没有什么盼头。”
    乙马上来个“诱导”:“如果有高薪?”
    丙接着加码:“保证你衣食无忧?”
    丁说:“还俗还是有可能的。”我觉得他其实也就是逗大家一乐而已,出家几年了,面对不了外边“精彩的世界”了,早已跟桔黄色的台灯和咖啡以及喜欢的世俗诗歌告别了,他自己现在随口成章那么有哲理,有思想,怎么可能还有诗歌可读呢?但是……
    丙说:“我觉得还俗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出家是为了解决我的问题,家庭,工作……在家同事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根本不可能为了别人,那时候承担比较多,对自己,对别人的苦体会比较多,在家居士做好了做成居士头,就不会再依靠三宝了。那时感觉北京居士没有依靠了,后来接触广化寺法师,他们都很善良,调柔,才想要出家,当时觉得去了不行可以再回来,但内心觉得对世间名利根本没有什么可耽著的。根本上出家是为了亲近师长,回头看时也清楚,自己痛苦,周围人也痛苦,所以想解决,来寺院里主要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核心就是对自己和众生苦的认识,这条路只有靠善知识才能走得通,有一次一位法师讲‘不选择也是选择!’我觉得确实如此,看世间都没有什么好要的,物质上要得到,就要失去;佛法上你只会得到,不会失去,绝对不会吃亏!”
    他的话,让大伙笑成了一团。不过他是“经验派”,进一步,体验一步,进步多少,就体会多少。
    甲又追问:“那您还没谈现在怎么认识呢?”
    丙:“哦,以前靠苦推动,现在靠拉力,靠师父的期望,居士们的护持,对我们的期待,责任啊!”
    我想,大家讲得都很谦虚,不提“解脱,成佛”这些字眼,菩萨来世间都是劝别人发菩提心,劝别人成佛,似乎也没见有人讲自己有菩提心的,不过,关于刚出家的回顾都很符合因果的道理,一般出家一定有宿世善根推动,现世再有一些因缘启发,就会感果。比如感受到苦,无常,暇满,或者有人拉拔,等等各种因缘。如果没有一点善根,单纯靠现世抉择,很难。所以,多数人刚出家时都很难抉择得清楚,因为深处红尘中为五欲迷惑,怎么可能看得明白?但是一般会对无常多少有些体验,那只有先跳出来,才能看清楚,但是出来后就必须多次认真抉择,搞清楚,才能够坚固道心,让理智走路,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的,出家才几年,不够,不够啊!
    甲:“好了,好了,第二个问题呢?”
    乙:“责任嘛,住持教法嘛,出家在家差别的第一个,是持戒;那个住持教法,就是要弘法,出家人不弘法,要谁来弘?比丘是七众之首,还要引导居士爱国爱教,走大乘增上生道。”
    甲:“什么叫增上生道?”
    乙:“就是一生一生往上走。”
    甲:“简明扼要!”
    丙:“出家人就是应该度众生,但是自己条件不够怎么办?肯定要先学嘛,穿这身衣服,众生供养的,那你自己就要担负起解决人家苦乐的责任。简单说,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嘛。现在是先在师父的呵护下去成长。”
    丁:“都差不多啦,哎呀,难的不是出家人的责任和使命,难的是如何坚固,变得有力量。”
    甲:“有道理。”
    丁:“因为我们自己这么多年的熏习,还是有责任感的,但是如何坚固,是重要的。我们一开始就一直喊要建立教法,虽然现在还搞不清楚,内心怎么会一点没有呢?”
    甲:“对,很现实。”
    乙:“宗旨建立其实有很多层次,我觉得我们宗旨还没有建立起来,我觉得师父看到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
    甲:“大家都说你很有信心,承担心,怎么会没有责任感呢?”
    乙:“那是受师父感染,不是自发的。”
    甲:“是他力,不是自力。”
    乙:“我觉得我不是先建立宗旨了再去做,而是模仿师父那样去做,等到做到了,就会体会到师父的心情。觉得我们现在是因缘还不到啊,时候不到,比如再等半年。”
    我觉得,宗旨建立本身是一个过程,大家谈的是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式的问题,跟师父熏习和自己理智抉择都是需要的,而且是交叉进行的。
    丙:“我们不造作,‘半年’怎么会来?”
    乙:“你说,我们有什么呢?教理,不懂;实修,没有;等,不是消极地等待。我觉得我们现在问题是急于求成。”
    丙:“依师,是个人修行;建教,是善知识要做的事情;立僧,是大众的事情。对这个缺乏认识,就会陷入个人修行里边去。善知识讲,‘我们一定要一群人!’站在依师、建教、利生角度看问题,才能分清什么是大问题,什么是小问题。”
    甲:“我觉得从个人角度讲,依师、建教、利生;从社会角度讲,也是一样,自利与利他是一致的。不建教、利生,你怎么去依师?因为善知识的愿望都是建教、利生!你看,大德们的愿望都是这个,师父,智敏上师,一诚长老,界诠法师……”
    丙:“建立一个团体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推一推,推不动,就放弃了。”
    甲:“能不能谈得更具体一些?”
    乙:“一个是,僧团知见要统一,更和合,更有活力。师父说,‘发心是僧团最重要的素质。’戒律要做得好,愿意承担。第二,是事业要推广,要凝聚共业,要去推动文化事业,我也不是很清楚,这样按照师父的指导就行。现在我们要慢慢成长起来,要多了解、理解师父的具体想法,我们现在都是笼统的建教利生,师父的具体想法不了解,干什么事都是要看大缘起的,要是能够了解师父的想法,就会比较好发心,办事就不会那么拖拖拉拉。我们要了解,师父的事情都是经过考滤的,要全力配合,否则即使搞好也是自己的一套,没有用啊。所以我的想法很简单,第一个是拼命去做,不断去做,无穷地去做;第二个,是接受师父的指导,是有没有智慧的问题。依师,是道铁门槛嘛。你看,贤某,贤某,都是自己先有发心,然后师父顺势引导,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丙:“以前做居士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去五台山出家,老和尚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讲他什么特长都没有,就会偷。老和尚就告诉他,‘那我就教你怎么把烦恼偷出来。’就是说师父教弟子都是要利用你的特长的。可是,我怎么心发不起来呢?”
    乙:“你已经很发心了。”
    丙:“比你差太远了,看到一句话‘一滴水融入大海怎么也不会干枯。’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呢?后来想,是因为把自我扩大成‘大我’了。苦的根源就是我执,很狭小,狭隘,你扩大了,力量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打破我执,融入整体,力量不会小,反而会增长,这个是怎么发心的方法、原理。”
    乙:“你的原理就是,心里装的事情、人越多,反而能力更大。”
    丙:“就是因为这样破除了我执,心的能量反而更大,这就是菩提心的特质。一位法师讲,‘心可以很灵敏,很柔和,很广大……’他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特质,功能,这就是佛性啊!”
    就是这样子,不带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坐那里还会烦烦恼恼,带人了以后,就得整天为很多人着想,结果烦恼不知不觉不见了,后来也体会到就是因为那个我爱执被对治了,而且带的人越多,愿力越增强,困难越多,逼着自己想出的办法越多,智慧也会开发出来,自性的光辉是需要众生来开发的。
    乙:“怎么发心,是很快乐的,比如带居士,以前是躲,你不发心,是压力;你发心了,反而有动力,就是要发心去摄受他,去度他。能力培养了,对师父的信心也增长了。”
    丙:“师父讲,‘要人越来越多’,就是要你去度他,发心成长。”
    乙:“上边的人,不要排斥下边的人。您看师父在广化寺时,一位老和尚要走,师父留他,他说‘你为什么要留我?’,师父讲‘建立一个道场就是要培养人才的。’”
    丙:“师父说‘看一个人才,首先是知见,其次是道心,再次才是习性。’师父这就是教我怎么看待别人。”
    乙:“我体会,师父就是在佛法上有成就感,有事业。讨论再多,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怎么干。”
    丙:“对,有一次居士问师父怎么走,师父讲‘命自我立!’”
听到谈这个问题,有个同学说:“这个是老问题……”
    甲说:“‘老生常谈’,正因为我们是‘老生’,所以要‘常谈’!”要常常谈,才能清醒头脑,才能避免走偏,才能不迷糊,才能走上去!
    附件:《回报师恩》
    好长时间不写东西了,看到别人写的文章,会由衷地赞叹、佩服、欢喜。记得一位大德说过:“写的东西真正地利益到众生,这就是‘行门’”。我这人从来就顾虑多,怕说错了,给人误导;又怕不对机,让人生退心;又怕人生烦恼,嫉妒或慢心,让人造恶业。要说文才,我不比别人强,很容易说成千篇一律的套话,要说修行的体会,又怕成了炫耀;要说修证呢,又怕打妄语,我真的不敢也不愿动笔了,很想就这样做点实事,实际上总觉得文字远远表达不出真实的情状,当每天看到善友们在付出、在发心、在承担、在奉献、都是实实在在的,愿和他们一起在做事中去体验互相的对与错,去感受心灵的提升,一起增进,加深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又真切的感受到大家对佛法如饥似渴地希求,却又免不了茫然和疑惑,在上课时,在和法师交流时,那种渴盼的眼神,和表达不出的困惑……写到此,不禁泪眼娑婆……
    来龙泉寺半年多了,最明显的变化是眼泪越来越多,我不知是否叫爱见大悲?开始还知道原因,现在是经常说不清理由地眼泪往外涌,上早课时,拜佛时,打坐时,上网时,甚至写这篇文章的当下,眼泪就在往下掉。一位同修说:“你哭啊,那是没有力量的表现!”真是感谢,感恩善友的理解和提醒,也许确实如此。在看《福慧之旅》碟片时,听到师父给一位法师的短信,如果不是周围那么多同修,我真想号啕大哭,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师父;在两会时,师父忙于开会和寺院建设,累得躺在床上指导设计和画图,我早夜打坐时痛哭,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愿师父能度过难关;当我刚学电脑,上网上隐,乐说欲炽盛时,师父批我“执著文字相”,我想和这个嗜好决裂,可能会离开师父,一想到此,大哭了一场,直到头痛欲裂,那是舍不得离开师长;当我知道师父对我的期望,却又因为种种牵绊和忧虑,而不能付诸行动,去做师父所喜,悔恨的泪水经常夺眶而出,那是不能“如说而行”的惭愧和内疚。一位网友说:师父脸上的某一道皱纹是为他而生,我又如何能算清楚师父为我熬夜的次数,耗费的心血和时间呢?有同修说道:师父在漫长的生生世世中都在等待着我们的觉悟和进步,而我现在不仍然在让师父着急,一点小坎都不能超越吗?我真是师父最不争气,最无能的弟子!而师父的‘所喜’,归根结底还不都是为了我们的长远利益,哪有一点是为自己呢?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来龙泉寺半年多,收获远远超过了前几年学佛的经历,因为我居这里找到了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师父的博客,这里还可以和师友最近,能最快地听到师父的法音,这里最好,是没有距离的师法友团队,这里还可以和师友交流,真切地感受到佛法的普及和弘化,而这一切都要深深的感恩善知识的悲心弘愿。从这里,我越来越体会到师父像大海,像虚空那样宽广的胸襟。当我坐在电脑前,耳边萦绕着那段奇妙的音乐,感受灵魂好像已经神游到太空,渴望着和佛菩萨相会,神思妙想奔涌而至,不费脑子,就写出让我自己都称奇的语句,我想那可能就是“接上电”的感觉,是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以后益发不可收,灵感频出,接二连三只想写东西,直到有一天,师父的批评惊醒了我自我欣赏的美梦,也把我捵溺于顺境的贪著习气暴露无遗,接下来,压服了很久的嗔心又沉渣泛起,甚至影响了师父和周围的空间,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忏悔,是师友团队的拉拔,鼓励,让我不放弃,给了我改过的信心,力量和机会,我从心底里感激师父,法师们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像这样的改过自新何止一次两次,而是持续在我半年多的日夜相续中,充满在龙泉寺的历次法会,周末共修中。扩展遍及到每一个同行善友和居士中;像我们这样哪怕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自于善知识的恩德,都是我们无比感恩的源泉,我们能有今天崭新的自我,能有一分清净心,或一分利他的菩提心,难道不应以加倍努力,精进修行的成绩来回报我们的善知识吗?
    说到回报,我又默然了,怎样做才是回报?拿什么去回报?说说写写是很容易,决心也是在激动之余就发出来了,但是真要做时,却反反复复,舍不掉,放不下,明明知道师父的宏伟大愿,需要我们这些弟子们去承担,去发心,去实践,师父的所言所行都在激励着我们,给我们做出最好的典范,法师们的故事更是直接可以效法的榜样,但是无始劫来习惯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理智和情感每天都在拉锯,在作战,从心底里不得不佩服法师——这些先行者们的勇悍!同修说:“你要是今生做到了,以后生生世世都能做到了!”感谢善友关键就在这一步呵!曾经发愿:“把一生交给佛菩萨去安排,只要照着佛陀的言教去做,依教奉行,别的不用管,肯定不会错!”
    今天我们能值遇师父这样的大善知识引导,这个殊胜的因缘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更应加倍地珍惜,面对师父的呵护,我们应该义无返顾,一切相信师父的安排,舍去自我,舍去污染,舍去世间,在师父的宏伟大愿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一个有负于师父的弟子
                                        2007年11月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