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月2日)(下)

(2007-10-03 00:00:36)
标签:

人文/历史

师父皈戒开示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02日)(下)

成蹊

师父皈戒开示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2日)(下)

 

“各位在家的菩萨们,今天大家发心来求受皈依、五戒,意义和功德是非常的大。”
    “大家在家里,在社会上面,学习、生活、工作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人处事的方法、道理。《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到:‘一切境界皆以妄念而有差别。’意思是说,我们在整个人生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境界,感受到痛苦也好啊,快乐也好啊,美好也好啊,丑陋也好啊,都是自己的妄念产生出来,分别心分别出来的。我们凭自己的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现象,无法辨别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局部的事物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内心当中的经验,内心当中的累积,同时也是我们内心当中的问题。”
    “在佛门,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呢?‘明’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智慧,有了光明就没有黑暗,有了智慧就没有愚痴。反过来说,因为我们内心黑暗、无明,所以不能认知到诸法的本质,不能认知到一切事物的本质,只能认知到事物的表相。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佛法,来让自己的内心自性光明启发出来,点亮自己的菩提心灯,让内心当中非常的明亮,非常的清净、有力量。‘见性’什么意思呢?‘性’就是佛性,看到自己的佛性,看到法性,彻见诸法的真实性。佛性是什么呢?佛性就是我们的悟性,我们内心当中有了智慧光明,才会有悟性,才会有觉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光明,我们就迷惑了,迷茫了,不会有悟性,不会有这种觉察、觉悟、抉择的能力。我们来到寺庙里面,就是要培养启发这种能力,获得这种能力,能够让我们的内心逐步清净、光明、有觉悟,觉悟到圆满的境地就是成佛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名为佛。’”
    “我们又如何来彻见自己内心的本性呢?只有皈依,只有学佛,只有学法,只有修行,才有办法。学佛修行,怎么修才不会错?才是走正路?主要是两点:一是次第,二是方法。”
    “次第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盖一座楼,你先要把地基打牢固,然后垒墙,灌楼板,慢慢累墙壁,铺地砖等等,它有它的前后次第。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做地基,直接就在泥土上面垒房子,你盖得高的时候,房子就会倒,因为地基不牢固。修行也是这样,它有次第,因为有了次第,所以我们不会走弯路;因为有了次第,所以我们才不会导致失败;因为有了次第,所以不需要返工。次第没有弄好,没有弄明白你就去做,必将导致事倍功半,半途而废,走偏差。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对修道的次第不慎明了所引发的。”
    “我们有了次第之后,还要有方法。就好比我们对造房子的次第都一步一步弄明白了,但是我们没有实际的经验,没有实际的操作方法,这个房子依然盖不起来。这也就是说,修行学佛,还有一个实际怎么修的具体方法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我知道次第了就能够修得上去。那也未必,有次第,没有方法,依然修不了。所以这个方法就非常的关键了。挖地有挖地的方法,煮饭有煮饭的方法,炒菜有炒菜的方法,做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在里头。”
    “那么这种方法和次第如何来获得和掌握?需要靠善知识,需要靠三宝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方法和次第。”
    “有些人到庙里来看一看这位法师读什么经,那位法师读什么论,然后自己回去也拿了这本经来读,也拿了那本论来读,以为自己看的经论跟法师、跟善知识看的一样,就不会有错。是不是这样子,我们读的经论一样就不会有错呢?我们同样读一本经,同样读一本论,因为基础不一样,思想境界不一样,你的理解也不一样。反过来说,你把这部经论拿回去读诵,理解经论里边的意思是可以的。但是呢?实际上面,我们要在修行的时候,究竟是从哪一个门进入,从哪一点开始修,怎么修?”
    “我们常常讲要种因,种因,听起来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究竟如何来种成佛的正因呢?犹如我们播种,你究竟怎么来播种呢?如果没有挖地,没有平地,没有把地里的石头、杂草去掉,我们的种子种下去,最后的收成肯定会受影响,甚至也可能没有收成。因为地非常僵硬,所以种子种下去,不能生根,不能发芽。就犹如我们的心太僵硬了,都是烦恼,都是草,种子种下去就被埋没了,无法生根,无法发芽。所以你先要平地,先要除草,先要把内在的这些石头去掉。所谓道前基础,基础没有弄好,地基没有打好,那么我们就想去种这个正因,就想去播种子,最后不仅没有收成,种子也没有了,浪费了。什么意思呢?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稀奇,心发得很大,但发一发了,就发不起来了,退心了,坚持不下去了。其原因就是基础没有弄好,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做好。地没有整好,没有集好资粮,条件不具足了。这些都是很多居士们学佛、学法过程当中所常常遇到的、发生的问题,想用很快的时间修出一个什么模样出来,修出一个什么境界出来,结果不仅没有修出来,最后连我们学佛法的兴趣都没有了,学佛法的信心都动摇了,还会慢慢觉得佛法不是很灵验啊?这些都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在作怪。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是我们的无明烦恼在起作用,依然还是会根据自己的思考来考虑这些问题。”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途径。怎样按照这样的路一步一步去走,走好,走稳,最终成佛,是有它的次第和方法的。也就是说,我们到庙里来学佛法,其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对自己的学修路子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晰和笃定,越来越有方法。有方法、没有方法的表现在哪里呢?在于你能不能调伏自心。调伏自心是要调伏我们自己心上的烦恼,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果不能调伏自心,就说明没有方法。如果能够调伏自心,就是有方法。内在的无明烦恼得到调伏,就有智慧了。有些人说,我不生气,我不骂人,是不是调伏烦恼呢?我们想想看,有时候我们不生气,不骂人,但是内心有没有光明,有没有力量,有没有承担心。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有光明、有力量、有承担心,就是有智慧了,就是真正烦恼得到调伏了。”
    “烦恼的调伏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客观外在的人、事、物一切境界不予理会,不予理睬。那不是调伏烦恼,那仅仅是逃避境界,逃避现实的一个内在心里动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社会上,你怎么能够逃避?你活在一世,就必定要跟我们周围的缘起有关联,有关系。反过来说,我们怎样用自己内在的佛法的力量去影响、帮助、改进周围的这些境界,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内在烦恼调伏了,显露出清净的光明,慢慢地,外在的境界也会变得清净、光明,外在的这些境界也会有一种非常庄严,非常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和境界,都是大家的发心,对佛法的学修、功德所成就的。”
    “有不少人第一次来到我们寺院里边来,会很深的感受到这里的氛围跟别的地方不同。感受到别人的善良,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感受到欢喜,感受到快乐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佛法的体现,三宝功德的体现。”
    “我们今天来皈依受戒,是有因缘的。也是大家的发心,发心要皈依,发心要受戒。为什么要发心,为什么要受戒,大家有各自的想法,佛教里也有佛教的要求。皈依,是导迷归正,改邪归正,第一次皈依三宝就要欢喜皈依,就是说,因为我们常常做错事,走错路,皈依三宝之后,调整过来,路走对了,事做对了,皈依三宝之后让我们的生命方向越来越明确。没有学佛法,要依靠三宝来学佛法,修行,修心,转心,修改自己的习气,修改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当中那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好的习气,好的习惯,好的等流。所有的这些点点滴滴,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同时也是能够做得到的。我们怎样做才能够最快速,最有效,就是刚才谈到的,要有次第,要有方法。尤其我们学习,信仰佛教比较久的人,比较久的居士,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样的问题,慢慢学久了,自己也散乱了,学了一些佛法的概念、名词术语,然后自己以自己的认识来理解佛法,认为佛法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佛法就是这样的境界,佛法就是这样的`意思,再往后,就会不知不觉变成说,自己就是佛的代言人,就是法的代言人,好像自己理解的佛跟法才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自己对佛法,已经越来越远,对佛法的执着越来越严重。也是常常我们所听到的把‘佛法学死了’。很多人学佛,心已经学死了。到最后,你就会认为自己内心里的佛法观念才是正确的,外在的这些人都是学错了,都是学不对的,都是学得有问题的。这样,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很难与大家在一起,自然而然很难与大家相应,很难与大家沟通。而恰恰忘记了,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来调伏自心,要来转心。不能调心以前,不能转心以前,就是我们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我们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好,我们的资粮还不够,业障很深重,等等。”
    “来龙泉寺的人,学佛法的人越来越多,这次也有很多新人、新面孔、陌生人。陌生人的意思是说,可能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实际上发心来这里的这些新人,已经向往已久了,慕名已久了,来这里反而感到非常的亲切。反过来说,我们学久的人,如果学不好,反而会对这个境界、这个道场感觉很生疏,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对一个地方很向往,到了那里,你会觉得,这儿很亲切,好像以前去过、住过的地方一样,感觉特别的好。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厌烦,认为这个地方没有什么,走了,不来了,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形象,非常具体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就是我们内心有问题,心外求法。见哪个地方好,跑去住个一两天、两三天,觉得也不怎么样,再换个地方,说那个地方很好,那个地方的大德非常了不起,跑去了一看,还是不对机,还是不对路,修还是修不上去了,算了,再换一个地方。实际上我们个人对于自己的根基、情况、条件不清楚,非常不清楚,非常无明。”
    “中国过去有一个禅师,丹霞禅师,很了不起,成就很高。他要出家的时候,想要找一个当代最了不起的明师,整个佛教界公认的大德,他到处问,问来问去,大家都说马祖道一大禅师,最有成就,所以他就千里迢迢,跑到马祖道一那里去求他说我要到你这里出家,请求成全我出家的意愿。马祖道一告诉他,你的出家的因缘不在我这里,我不收你。丹霞禅师说,我已经梦寐以求很多年,到你门下来出家,你居然不收我?你说我出家的因缘不在你这里,那究竟我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出家?马祖道一告诉他说,你应该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出家。”
    “丹霞禅师磕了三个头走了,他真的就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出家去了。他到了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就给他跪拜顶礼,说我要这里出家,石头希迁禅师说好好好,你住下来,结果他就住下来了。住下来两年内,他也不跟他说话,也没有教他什么佛法,就说你去劳动,丹霞禅师就在庙里每天劳动。后来有一天,丹霞禅师刚好遇到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就给他讲了一句话:‘庭前草长。’庭院前面的草已经长长了。丹霞禅师非常有悟性,他回去以后,马上就端了一盆水,拿了一把剃刀,然后石头机就这样给他落发,剃度之后,他赶紧感谢礼谢,礼谢剃度的师父。之后石头希迁摸摸他的头,说:‘佛子天然。’然后丹霞禅师再次感谢。石头希迁禅师说我还没给你取法名,你怎么就再感谢?他说这个就是法名,然后石头希迁就给他讲了一些佛法,刚刚讲了几句,丹霞禅师就跑出去,说我不听了不听了。他觉得奇怪,我好不容易给你讲法,人家求都求不到,你还不听?他说佛法我已经听够了。石头希迁禅师说你佛法怎么听够了,我刚才讲了什么?你怎么认识佛法?你拿出来给我见识见识。他就跑到佛的旁边,佛的旁边供了很多罗汉菩萨,他就坐在那里不说话,然后石头希迁禅师说,你将来必定有大成就。他后来成了大禅师。”
    “这个故事里,是什么意思呢,禅师开悟有一种因缘的,就是悟道的因缘。过去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各个宗派也好,出家学佛法,要读什么经读什么论,不是自己随便乱读,要对上师有信心。如果马祖道一让丹霞禅师去找石头西迁时他不去找,他去另外找别人,他就不一定最后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法也是这样,很多很多的因缘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说凭我们自己的想象,去找善知识、去找佛法,就能够找得到。这不可能的。中国古人,就如禅宗,所有的大德的开悟都是有因缘。包括密宗,下面的这些弟子能有成就,都是有因缘的。净土宗也是一样,其它的宗派也是一样。而不是说,凭我们自己的想象,说我怎么学、怎么修,我就是要去找一个什么大德,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很多的因缘条件,资粮不具足,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不可能变成现实。也不可能找得到。找得到的话,我们也并不一定会认得清他是不是善知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些问题呢?就是无明,就是对佛法,对三宝缺乏信心所引发的这些问题。”
    “大家来到龙泉寺来,一年又一年,一次法会又一次法会,也是一样的。人是很多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究竟最后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谁有大成就,谁有小成就,这个都是很难讲的。不是说你学的时间越长,你的成就越高。当然有些人时间越长,成就越高,有些人时间越长,越没有成就,反而在退步。有些人初学,最后他的成就、他对佛法的体悟,可能更深。所有这些都是自己的发心、意乐决定的,是我们自己的精进决定的,我们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信心决定的。”
    “学佛法,如果弄不好的话,学来学去最后依然还是自己相信自己,只有不断加重和加深我执的概念。就是说过去没有学佛法以前,知道自己很成问题,很多烦恼,要好好去学佛法。学佛法之后,久而久之,不仅内在的我执没有淡化,外在的我相没有放下,反而加深、加重,最后会变成用佛法把自己包装起来。好像我自己所做的都是最如法的,都是最如理的。看到别人,好像都是不如法,都是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修佛法比较久的人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今天我说这些话的目的,是说我们来寺院皈依受戒,究竟应该怎样来学佛法,怎样才能学到真正的佛法,怎么样才能长期、稳定地学下去,越学越好。信心就是关键,次第和方法就是决定。”
    “谢谢大家。”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2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2日)(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0月2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