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29日)(上)

(2007-08-29 23:42:30)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29日)(上)

成蹊

今天,天空特别湛蓝明净,几缕薄如轻纱似的云彩挂在其中,德尘居看起来就像嵌在壁画里一样。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9日)(上)

 

师父一早就从这个门走出去,背上香袋去了佛协。我们只能送送他而已,一切都已经变得那么熟悉,那么简单化了。就像一个家长要出门,孩子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乖乖听话,别让父亲放不下心。
    师父讲,昨天下午出去参访任老的几位法师应该做个结行,好好回顾一下,讲了什么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像自己体会的那样。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才会知道什么地方出错了,才会有机会改善,不然,会以为自己总是对的。
    大约九点钟,几位法师汇聚在图书室,讨论了起来。
    甲:“这次去让我又体会到任老的智慧;使我出家的信心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
    乙:“我跟任老那么多年都没有看到这个功德。”
    丙:“我体会到任老的戒行功德非常清净。你看他那份清凉、自在,非常明显,身处尘世,丝毫不动,这个很了不得。”
    甲:“大家对任老都比较了解,他身体很好,坚持每天学经论,著述,讲学,心力很高。我请问过,法尊法师、观空法师圆寂后发愿去哪里?他说,他们都是菩萨再来,不会去极乐,还会再来。鼓励我们要努力住持正法,树立法幢。大家都讲讲吧。”
    丁:“我对任老的感觉是:他是个大善知识,不管何时去亲近他,他都很慈悲。他最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学修。闻思修、戒定慧,这是出家人的功课。按照他的标准,我们学的远远不够,他很强调教理通达,曾参与整理过房山石经,对三藏都很熟,可能五部大论都学过,他自己对教理很有体会,他说‘只要你教理通了,再去修定修慧,很容易成就。对现在弘法,教理不通是不行的,因为知识分子很多了。’这些我都同意。不过缘起上,如果我们这些人都去学辩经,十几年后教法就完了。因为他在家,侧重带居士,所以强调带居士。我的理解是:我们现在教理的确学的不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粮不足,马上去学不一定学得懂,所以要做事培福,某法师就是刚开始听不懂,一直去做事,回向到一定要证得这些教理的内涵,后来学得反而很快。只学教理,资粮不够,会学得苦苦恼恼的。我觉得另一个原因是教法的形势也不允许只顾个人专修,任老的量是可以指导我们的,但觉得这个阶段自己还不到。”
    丙:“昨天他谈到身体问题,说佛世时大家身体好,不非时食,但干活时也会开缘,现在人身体不行了,要多吃牛奶、黄油之类的。还讲我们可以学学五部大论,他认为我们学《大智度论》,自己不一定能把握住重点,戒定慧不能偏废,不能说‘五年学戒’就只学戒,不修定慧了。还提到有些知识分子出家了,没好好学教理,非常可惜,痛心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要趁年轻时抓紧机会,等以后当了执事,就来不及了。我们想学藏文,他说都已经来不及了,可以学学宗派论等等,是基础。我理解,不没自宗,不瞋他法派,善知识引导弟子,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不相排斥。居士跟着任老,有时间,但实践上,在他身边必须依师和身语承侍,结合教理。”
    甲:“我体会任老还是以藏系模式来培养人才,偏重个人学修,但团体怎么学,是另一个问题了。他很厉害的是,送光盘时讲,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对团体的指导,这本身就是修行的功夫。我们现在走的大方向,是必须要做事,营造共业环境。依师、建教、立僧,是营造共业环境,是正确的,当时在家时我们就很为之激动、策励。其他大德评价,师父所作事情的意义、抉择的走法,是代表整体佛教的意义,不只代表个人学修的意义。”
    甲:“居士自己在家学,很难学得上去。有居士会去任老那里讲一些看到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但常常是由于对僧团学修状况不了解,产生一些误会。”
    戊:“佛教命如悬丝,很多人都知道,但关键是认识到最后,怎么抉择很重要。到底我们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
    己:“我觉得,任老讲的主要是强调个人怎么修行的,我们常讲的是团体怎么学修的。任老讲要我们强调学习,很重要,要反省,我们自己学习闻思动力不足,没有活力,没有朝气,师父也说过。”
    丁:“师父讲,我们闻思没有效率,整天坐那里,不等于在闻思,要看你跟法相应不相应,你闻思一天学了多少东西?一年看了多少书?都可以量化的。”
    甲:“我也觉得好学之心不够,有时出去晃一晃、聊一聊,时间就过去了。师父讲,每天应核算一下,学习时间有多长,学了多少,有没有抓紧。”
    丙:“补充一下,讲到实践时,任老强调‘有了经教才有实践,没有经论,实践什么?’”
    甲:“我们实践什么?实际真正做事人并不多,多数在干什么?前边人去干,后边人被保护起来,有时间要好好学习,需要不断努力。”
    甲:“谈到身体问题。师父也说,适当增加点油,补充热量,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头,要走中道,先把身体搞好。讲究不贪着饮食,如果身体好了,是对了,如果讲究得生病了,就是讲究错了。”
    丁:“刚才讲精神面貌不好,主要是对师父信心不够有关系,信心好了,身体就好了。师父讲,每个时期他该要下什么种子,他一定会去做,不管你学不学。”
    甲:“居士的问题也还是信心不够和听闻条件不足的问题。有的居士内心安立已经错了,就听不到佛法了,师父多次讲过,他们在家学得很好,来寺里听不到佛法,是听闻能力不够的原因,在其他道场也一样。我们自己造的业是真实的。”
    戊:“有些居士也有一个由新变老,到退失信心的过程。一切都是无常。根本上是依师、弟子相、听闻等基本学习条件不够的问题。”
    上午10:30,师父在广济寺怀远堂会见了伊朗库姆宗教研究中心主席纳瓦布博士一行3人。纳瓦布博士是应伊朗驻华大使馆的邀请来华访问的,今天专程来中国佛教协会与师父就宗教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陪同纳瓦布博士的还有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博士。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9日)(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9日)(上)

 

师父:“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广济寺欢迎尊敬的伊朗客人以及驻华使节阿高杰利博士。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于1953年,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中国佛教协会是全中国佛教徒,包括南传、藏传、汉传以及各个省分在内的的最高的佛教组织。它对内指导全国佛教徒进行佛教的教务活动,开展相关慈善活动,对外同世界各国的佛教组织以及有关的宗教组织进行友好往来和展开相关活动。比如我们去年的四月份,在浙江召开了世界佛教论坛,世界上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共同来参加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因为我们觉得,世界虽然在发展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局部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袭击,这些事情的发生和出现,都是因为人的内心当中有问题,有烦恼,所以要谋求外在世界的和平,首先自己的内心要和平,人与人的心之间要和谐。我们同日本、韩国的关系被喻成‘黄金纽带’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开始,每一年在三个国家轮流召开有关的总体会议。同时我们对泰国、缅甸、斯里兰卡、老挝等等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也有很深、很频繁的佛教交往。供奉在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以及供奉在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曾经多次出访过泰国、斯里兰卡、缅甸、韩国,以及我们中国的台湾、香港。因为自己信仰佛教,所以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机会和因缘,来同世界各国佛教界、宗教界的朋友进行友好交往,也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能够在佛教协会同伊朗的宗教研究中心主席进行会晤,探讨一些宗教方面的问题,自己也感到很荣幸。”
    纳瓦布博士:“非常感谢。我今天和佛教协会的法师见面,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在宗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研究中心专门出了一本书,用波斯语写的,让伊朗人来了解佛教,对于佛教在印度的成长、发展等所有过程都有所了解。因为释迦牟尼是富家子弟,但是他放弃了这一切来追求精神的领域,这本书读了以后,我们对他的成长过程非常地感兴趣,也非常欣赏他选择生活道路的精神。现在佛教在东方国家来说,是最大的一个宗教,它成为一个宗教并不奇怪,因为它本身讲的就是善,很容易被人接受。佛教里面又分了一些教派,我们也有所了解,我不知道您是属于哪一派的?”
    师父:“我们是大乘。”
    纳瓦布博士:“禅宗也是大乘吗?”
    师父:“禅宗也是大乘。”
    纳瓦布博士:“那你们跟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佛教是不是有所区别?”
    师父:“他们是上座部佛教。”
    纳瓦布博士:“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这些佛教国家我都去过,每个国家只要有佛教,我都要去看一看。佛教的教义,从我的观点来看,尽管有些人可能并不把释迦牟尼奉为圣人,但是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圣人的人格。”
    师父:“我们认为他是圣人。”
    纳瓦布博士:“你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态度可能与我们对真主的态度有所不同。”
    师父:“我们佛教的教义是说,每个人通过修行都可以成为释迦牟尼佛。”
    纳瓦布博士:“释迦牟尼从哪里来的?”
    师父:“释迦牟尼佛从修行来。”
    纳瓦布博士:“那就是说释迦牟尼是他修炼成这样的,不是从真主那里派遣下来的。”
    师父:“对!”
    纳瓦布博士:“因为他自己付出的努力,以身作则做到了极点以后,也许跟真主接近了,真主选他为宗教领袖。”
    师父:“我们每个人通过修行努力都能够成佛。”
    纳瓦布博士:“对于‘真主’你们信吗?就是说有一个超自然的,我们伊斯兰教所说的‘真主’——安拉。”
    师父:“我们觉得,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佛。”
    纳瓦布博士:“你们想像在释迦牟尼之上还有什么?”
    师父:“这个我们想像不出来。” (轻松地笑)
    纳瓦布博士:“那你们认为天地是怎么创造的?”
    师父:“用佛教的话讲叫做“轮回”,就像汽车在路上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纳瓦布博士:“你们有没有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师父:“有自然的力量,也有超自然的力量,都有。”
    纳瓦布博士:“那你认为这超自然的力量又是谁呢?”
    师父:“超自然的力量,它本来就具足。”
    纳瓦布博士:“那你认为这超自然的力量比释迦牟尼更高吗?”
    师父:“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圆满。”
    纳瓦布博士:“那你不认为超自然的力量是来管着释迦牟尼吗?”
    师父:“它管不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自己本身就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纳瓦布博士:“在佛教里面,有一种奉献精神,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他’而奉献,‘他’是谁?是释迦牟尼吗?”
    师父:“‘他’是指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人。”
    纳瓦布博士:“是指人的内心吗?”
    师父:“不只是内心,还包括外在具体的。佛教有一句话:‘普渡众生’。”
    纳瓦布博士:“但是世界上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大家承认的。”
    师父:“我们认为超自然的力量不只一种形式。”
    纳瓦布博士:“现在我们都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统治大家。”
    师父:“我觉得不太容易能够统治我们。比如说我中午要吃面包、面条、米饭,这是自己决定的。”
    纳瓦布博士:“你刚才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佛,这指的是谁呢?”
    师父:“就是有超自然的力量,每个人内心都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纳瓦布博士:“超自然的力量是引导人去行善,是不是?”
    师父:“但是超自然的力量不是来统治人的。”
    纳瓦布博士:“这个超自然的力量是干什么用的?”
    师父:“这个超自然的力量,根据我们的理解,跟世间一般的力量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超自然的力量让眼睛也可以听,耳朵也可以看。比如说我们只能知道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前生、后世的事情就不知道。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时,他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就可以知道前生是什么人,怎么回事,都能够知道。”
    纳瓦布博士:“这是不是一种精神的灵魂?”
    师父:“佛教里不谈灵魂。”
    纳瓦布博士:“那你说这种力量是什么?”
    师父:“用佛教的话来讲叫做业感、业力,业的一种力量。”
    纳瓦布博士:“一个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是会转给别人?”
    师父:“灵魂不能转给别人。每个人的生命个体是独立存在的,佛教说,人死了以后,就像一个房子住旧了,就要搬家,一件衣服穿破了,换一件衣服一样。自己还是自己,这就是人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