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24日)

(2007-08-24 23:21:45)
标签:

人文/历史

承担

做事

闻思

黄篷子

法会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24日)

成蹊

早上,师父和我随谈。
    我:“我感觉僧团比去年有动力了,有活力了。”
    师父:“那是因为你们承担的关系,一定要努力发心去承担如来家业,因为人的惰性很强,年轻的时候动不起来,到老了更不想动了,就会成为废人。”
    我:“通过做事和承担,不断有成就感,对于推动我们继续学习,是很重要的,以前觉得做事是世间法,所以很排斥。”
    师父:“你们对做事的理解太狭隘,以为只有搬砖头、挖水库才是做事。其实上课、上殿、讲法、办法会都是做事,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全是做事。做事就是我们的境界,就看我们怎么去安立。如果我们所做事情是承担如来家业,怎么会和学佛法有冲突呢?”
    “如果你偏重学业也是可以的,那你学业要有成就的体现,比如著作等身,教理通达。总之学业、事业、道业,你成就哪一门都可以,如果一门都不成就,那岂不是白活,虚消信施?”
    我:“以前我们强调的概念是闻思,所以对做事热情不高。”
    师父:“强调闻思没有错,但我们对闻思的理解有问题。上课是不是就是在闻思了?闻思是对经论来讲的,闻思有闻思成就的体现,你看世间人研究学问半年,都可以有论文出来,说明他获得了新的知识,新的收获。如果我们整天就坐在教室里看书,而且看的就是那几本书,没有得到新的知识,又没有任何新的体会,那你闻思成就的体现在哪里呢?那只是在重复一些文字符号而已,实际上是不懂那些文字符号背后的涵义,因为内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那种境界,没有资粮去理解里面的内涵。所以我们讲来讲去就是那几句话,不灵活,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进去。”
    我:“大家感觉做的事情太多,没有时间闻思。”
    师父:“你们做的事情并不算多,是不会善巧利用时间,大好时间都浪费了。我常常讲,一天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一样。8小时可以休息,8小时可以修行,还有8小时可以工作。我们可以算一算,我们一天修行的时间有没有8小时,工作时间有没有8小时。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不要模糊。”
    我:“从结果来判断,我们既没有8小时修行,也没有8小时工作,整天还很忙,不知道时间都浪费在哪里了。”
    师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无义语太多,本来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你讲一个小时,讲了那么多,别人还不知道你到底要讲什么。其次呢,就是做事情效率太低,没有好的方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所以动力不强,念知力弱。而且常常呢,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转来转去,碰到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随业流转、混日子吗?”
    师父的话虽然通俗易懂,却总令我回味无穷。
    明天盂兰盆法会就要正式开始,上午法师和净人们开始在西垮院搭黄篷子,作为诵经主场地。篷子像伞一样,平时收着,用时拉开,6个人合作,每人抓一条腿,同时拉开,固定,然后加高。现在大家对搭黄篷子很熟悉了,今天只用了约两个小时就全部完成,我记得以前花一天的时间都搭不起来。整个西垮院摆满了黄篷子,氛围很庄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这些黄篷子的搭建,使我想起买黄篷子的历史。
    两年多前,龙泉寺刚刚开放不久,那时还没有诵经法会,主要是僧众自己用功学习。为了接引信众,周末举办一次普佛,参加人数也不多,场地就在老大殿前的小广场,露天举行。时值夏天,烈日炎炎,参加一个多小时的普佛,无任僧俗,都热得受不了,大家开始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遮太阳。现在的“工程法师”是很会想办法且务实的人,想出了一个朴实的方法,在广场四角,用四根大竹子,中间用一根竹子,撑起一大块塑料彩条布,遮住整个广场的太阳。为了防止风吹倒,在工地定做了四个巨大的水泥墩子摆在广场四角,竹子就插在水泥墩子里面,看上去坚如磐石。大家齐心协力,从早做到晚,终于将巨大的彩条布撑在了广场上空。大家一阵欢呼,以为第二天的普佛就清凉了。就在这个时候,师父回来了,看见这个场面后,猛利呵责大家。说这个方案不行,并讲了很多原因。我记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很不安全,巨大的彩条布很兜风,龙泉寺常刮大风,风一吹肯定会吹倒,有安全问题。另外就是影响寺院形象,普佛是宗教氛围很浓厚的佛事,居士也很恭敬,需要神圣的氛围,如果我们加了几个水泥墩,撑一大块塑料布,弄得场地像工地一样,大家的虔诚心就大受影响。
    不久,就来了一阵风,将撑起来的篷子吹倒了,幸好下面没人。第二天照样在太阳底下普佛,后来大家到外面去四处联系买篷子,终于在一个北京的厂家选到了现在的这种折叠式篷子,用的时候撑开,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很方便、美观,还很安全,师父见到后很高兴。后来这些篷子成为了法会中的一道风景线,这个篷子厂家也和我寺结上了善缘。现在的黄篷子与最初设计的工地篷子相比,效果果然完全不一样,大家不得不佩服师父的智慧判断力,如果没有师父的及时指正,后果不堪设想。
    回首历史,不禁感慨。我们一步一步走过来,不断摸索前进,每一步都有师父的指点,每一步都有师父智慧的抉择。后来师父指示可以举办诵经法会,大家又是一顿忙乎,不知头绪,开始的时候压力很大,次数多了,渐渐也就熟悉了,不那么害怕了。现在举办法会,无论是对僧众,还是俗众,都是驾轻就熟,布置场地,插彩旗,搬桌子、凳子,开筹备会议,准备经书、法器,安排好法会流程,这些事情,很顺理成章。现在做起来好像很容易,当年形成这一套模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容易,是靠师父的抉择和大家一起不断努力摸索而形成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什么是建立教法?是不是这样也算?经过许许多多人的摸索和努力,形成一整套学修佛法的模式:有出家人的模式,有在家人的模式。当教法形成后,任何人,只要进入这个模式,都能够按部就班,很轻松地跨入佛法大门,一步一步拾级而上,跨上道次第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这种完整的教法,我们就会陷入混乱与盲目,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方向,多么的无奈与痛苦。
    建立教法的过程一定是艰辛的,需要智慧和勇气,信念与拼搏,奋斗与毅力。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命,是在建立教法过程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生命的价值,还是随着世界的共业洪流而下,不留痕迹。后者是轻松的,等待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深渊。前者虽然很艰辛,就像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进,每一步都很费力,每一步都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这些脚印,这些痕迹,是无比的珍贵,具有无比的价值。对于自己,培养起强大的心力,来超越生死、超越自我;对于后人,更是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踏着前人的脚印,能够轻松地趣入佛道,得究竟乐。
    晚上,在西跨院举行了法会总前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