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4日)(下)
成蹊
精卫的日记写得快,赶上了发表时间,于是在这里刊登出来:
8月5日成长日记(精卫)
坐进杨师傅驾驶的大卡车,我还对一旁的于师兄说:“师父建议我们4点钟出发,现在5:20了,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样的遭遇在等着我们。法师常常说‘不皈依师父,要受无量的苦’”。但其实内心很轻松,并不像嘴上讲的忐忑不安。这一次车队由两辆运输车,一辆面包,三两轿车组成,同行中还有一些新面孔,车上有书,携带的食品也很多,我都觉得应接不暇。前面一辆黑色的轿车里坐着法师和净人,仅远远的看着,就感觉非常安心,这一次的回访,我一开始就没有上一次重视和谨慎,一早上又兴奋又散乱。

车队
8:50,车队驶入涿州高速公路服务区,杨师傅的大卡车停在离入口很近的一个车位上,10钟后几辆车分别发动准备继续上路。杨师傅打火,先向右看,再向左看,踩油门,就在这一刹那的功夫,一辆轿车飞速从右侧驶入服务区,我只是感觉车身颤了一下,听见刺耳的摩擦声,这辆轿车瞬间就停在几米外的空地上,它整个车尾蹭过我们卡车的前保险杠。杨师傅的额头上一下子布满了汗珠,车是一辆黑牌照的奥迪,不知道有没有人员受伤。
车上下来一男两女,在警察到来之前先自己判断了责任归属,也让在场的人都了解到他们是要去西安开会的,时间很紧。我听到他们总在讲“你刚才应该……”“你刚才难道……”,非常反感,觉得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指责我们也无济于事。过了一会儿,终于反省到起步时自己在做什么——在看书。我坐在右侧座位上不帮忙看路,反而忙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重要的位置上却不称职,心情有些沮丧。“忧愁不济事,反失诸善行”。大家问杨师傅是否给卡车上了三险(三险最高保金50000元,足够给轿车赔偿修理费),我这时联系保险公司,手里拿着保单,却忘记给几个人都看一看。杨师傅说保险都上好了,大家就放心让我和于师兄陪着杨师傅去交警队办手续,见保险公司的人确定赔偿。
途中,我和于师兄很想宽慰杨师傅,但是不知道怎样的话最适宜。按照新的交通法规,我们是转弯车辆,对方在直行,虽然我们的速度很慢,对方判断也有错误,但是主要责任应该是在我们一方。又想到一会儿对方的言语可能还是比较激烈,我们却应该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争取早点和大家汇合,继续赶路,不耽误衣物的发放,所以最好一起祈求佛菩萨的加被,于是三个人齐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了缓和心情,故意念的非常慢,声音也不高,心中渐渐浮现出师父温暖的笑容。
在交警队,我们先等待负责的交警判断责任,又等待保险公司判断赔偿,糟糕的是交警认为应该先由保险公司决定赔偿,保险公司认为应该先由交警决定责任,几个人只好在公路和交警队之间跑来跑去,双方都有急事,被当成了皮球,心情都很不好。我和杨师傅又相互提醒不忘记祈求,很真诚的向对方讲述自己的错误,发现只要我们的言语恳切柔软,对方也不会一直在抱怨苛责。
那位开车的男士像是一领导,肚子很大,从裤子上牵两条背带挂在肩上。他最后竟然很亲近的拉住杨师傅说:“我知道,你那里是个死角,从反光镜也看不见。你也知道我,从高速公路上下来,最慢也得六七十迈,不好刹。我不想争,我们快点解决。你那儿有保险,这事还算好解决。”……
但如果我们也流出焦躁不满的情绪,对方也会很受影响,开始指责我们不应该耽误他们开会,也觉得自己突然想去加油,真是太倒霉了。俗语讲“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只是能够让人压抑住怨恨或悲哀的念头,只有清楚地知道业决定这一切,才会少一些抱怨,使祸事转为福利。
一会儿,我们去找物价局给奥迪车的维修定价,只见屋里有几个赤膊的人正在打麻将:
“请问物价局有人值班吗?”
“不在!回家了。”
“能给我们他的号码吗?”
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个始终不能拨通的电话号码,最后还是交警帮助我们把物价局的负责人找到了。
这辆车价格的确很高,又只能在北京的4S店修理,所以整辆车需要换件和修理的总预算,超出了一万元。到此时我们才弄清楚杨师傅的车只有一个交通强制险,保金最多2000元。对方事主看到我们不能马上赔钱,又变得有点暴躁,我只好打电话请林老师从服务区打车来交警队协助处理,这时已经将近中午12点钟,事故发生快4个小时了,开往河北涞源的三辆车已经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12:40,我们终于回到了高速路服务区,杨师傅经过一早上的折腾,面容非常疲惫,法师走来安慰他,招呼他吃午饭。上路后,我们又陆续收到另一组其它同行的慰问。
下午两三点钟了,杨师傅还明显受事故的影响,加之想把早上耽误的几个钟头弥补回来,开车时一直有压力,我正发愁自己不会讲话,温姐把于师兄换到面包车上,她爬上大卡车,没有讲几句话,杨师傅身上的阴影好像就减轻了很多。过了一会儿,我请示可不可以搭黑色轿车去亲近法师,这时净人因为晕车坐在副驾驶座上,法师坐在后排。为了成全我,林老师坐在后排皮椅间不平整的接缝处,把我和法师隔开了。
我:“您让石师姐去那么远的地方出差,对她一定很有好处。她是属于越有事情做,越有动力;没有事情,反而觉得受到轻视,提不起心力来。”
法师:“她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不甘心做被分配的工作。原来的事情做到一半走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是她借这个境界反思,扩大心胸格局,也是向同行学习的机会。”
我:“那很随喜她,您觉得她已经到了可以接受这样考验的水平了。我没有好好的体会她的感受,有几次光向她讲一些理论的话。所以不但没有帮到她,还给她留下贡高我慢的印象。我还以为您允许她出远门,是准备让她放松一下,达成和解了。”
法师:“放松?你们就是太看重(感觉),有没有进步是靠实实在在的付出,对师父的事业所造作的真实的业。不是凭自己的感觉,感情的东西。”
我:“那她靠什么才能突破呢?这么久了,自己一个人能够自然的解决,还是需要别人的开导?”
法师:“都有可能。需要慢慢冷静、反省,缘念师父的事业而不是自己;也需要师友的提策和帮助。”
我:“也许她只是在这一个境界上过不去,就放松她这一次就可以了。”
法师:“不是的。这是等流,不是这一次,以后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
我:“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怎么办?”
法师:“唉,要是在日本,可能早就有大加持了,逼着自己一下子就会有突破。”
都说得到师父的加持能够快速消除业障,可是资量不够,不要说挨打挨骂,我们受到了一点委屈,或是产生一些嫉妒比较都会跑掉。师父舍不得打弟子,也许不在于怕打伤了弟子的身体,而是唯恐打坏了我们脆弱的善根。我们有什么本钱换来加持呢?
我:“明明在理论上是学习过了,可是事情发生了,我们还是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法师:“师父早就说过真正的学习不是学理论,要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自己的身心上,‘纳法成业’。真正有考验的时候,要对治自己习气的时候,才谈得上是否能够如理依师,还是只相信自己的无明。依师的快乐是有的,但是在突破了自己,成长之后,不是待在师父的身边就快乐。依师的目的就是盼着师父能够拿刀子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否则依师为什么?为过日子吗?”
我正在吃桃子,看见一只虫,要连半个桃子一起扔掉。法师说:“摔死了!”等几个人在行驶的汽车上念诵了晚课,他下车轻轻放到路边了。

哇!水!下车洗桃!

终于团聚了,合个影吧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林老师买了一些凉菜和撕碎的烙饼回到车上。我还想吃桃子,突然想到:“我要做孙悟空,带紧箍咒。”对付没有信心的弟子,紧箍咒是个多么好的法子啊,痛也没关系,痛苦比疑心重要好过,见效一定很快。
法师:“那要你自己戴上,师父才敢念咒啊,不然打师父怎么办。”
对啊,我想起电视里面,猴子开始动不动就要拿棒子敲师父,吓得师父闭着眼睛使劲念,念的徒弟痛得抬不起手,太狼狈了,不好。
这紧箍咒,就是自己亲手交给师父的那一份信任啊。我想想自己没有,又不肯死心,还贫嘴:“不是自己戴上的,是观世音菩萨骗他戴上的,拿了个镶紧箍咒的帽子送给他……”果然只要我多嘴散乱,法师就不再理我了。

——“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吃法师不吃的菜。法师说不吃的都由我来吃……”
提起早上出门晚了的事,我又说:“我们像师父说的早点出来,发生的就是另外一种因缘下的事情了。”
法师:“所以要听善知识的话行事,让善的因先感果,恶的因后感果,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有无数的业在等着感果,而且大部分是恶业,让善因先感善果,就像是加塞,能够先出现有利于我们的因缘。”
我:“不一定啊。我有的时候听法前祈求,听完了之后还是因为在分别法师讲的内容,增加了烦恼”
法师:“祈求了什么?”
我:“通过听闻佛法可以增长智慧,并且能够把听法的功德很好的回向。”
法师:“你听错了,我说的是听了话之后要去做,不实实在在的去造作,不是光去祈求。只是想是没有用的。”
交谈的时候,感到法师温和慈祥的气质笼罩着每一个人,师父一定会借由法师的话语及时教予我正确的义理。突然想到一个故事:一只被老鹰追赶的鸽子逃到佛陀的影子里,自然停止了恐惧和战抖;再躲避到舍利佛的影子里时,却因为舍利佛的功德还没有圆满仍然瑟瑟发抖。有感于当下感受的安详愉快。我问:“我可不可以把师父当成是自己在当下因缘中,可以感得的圆满功德的佛陀呢?”

一路有慈悲的法师相伴,我们畅通无阻
我听到或看到有人表达:“善知识就像佛一样慈悲。”总是非常羡慕这样的信心,因为自己的疑心太重了。
法师:“师父不是讲过三个判断善知识的标准吗?”
我:“那几张盘还一直没有做出来。有人问我:有人在团体里也会发生一些问题,即使是佛的团体,也是有人证果、有人发心、有人下地狱。我想了很久,觉得既然‘大师外支已成’,还是只能怪自己没有功夫,也不照着去做,不是错在外支已成的大师。我想把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作外支具足,但也会有人提醒说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判断。”
法师:“我们现在做的选择,可以比师父的判断更强吗?相信自己,就不再相信师父,跟着自己的无明走,这是病想没有升起来。而且早就说过不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
我:“即使理论上明白,但是到了实际当中,还是像刚才说的,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了。往往会认为,善知识也像平凡人一样,四十岁时比三十岁时有想法,六十岁时比四十岁时更成熟。不会认为说他的心胸格局和长远的计划早就形成了,只是看下面得力的弟子多,就会顺应因缘多多开演一些,下面的得力弟子少,就依缘少开出一点。上次看《甘地传》,其实圣雄早在二十几岁在南非的时候就确立了‘非暴力不合作’,不是到了六十岁领导印度的时候才创立的。”

丰盛的“夜宵”

呀!又来一盆面条

法师说,面条要吃完,因为不能放到明天,一起干掉!

拍摄每一个快乐瞬间

抓紧时间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