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3日)
成蹊
普通人一生追求,都是为得到外在的“宝”,可是临终时一点也带不走;一个修行人,追求的是使自己成“宝”,任何人遇到自己,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善知识是成就了戒定慧功德的人,是人中之宝,故云“见闻忆念得益我敬礼”。
最近每碰到某位法师,他都会问师父最近有什么教授。
“都写在见闻觉知里了,你自己去看吧。”
“我当然看了,不过听你亲口说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更有加持力。”
“奇怪你怎么变得这么希求呢,以前你好像不是这样子。”
“以前太执着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前几天听到你讲师父的开示,让我对师父增加了很多信心,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要把身语意交给师父。”
“这么高的量!佩服,为什么呢?”
“师父的开示破除了我内心深处的执着,以前我对个别戒条非常执着,特别是盗戒。前几天才了解到,师父刚当上任广化寺方丈的时候,广化寺整个库存无几,这是多么艰难的环境。为了整个僧团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取舍的地方,如果不全面考量,死守一两个戒条,对整个僧团和佛教是很不利的。师父那时锐意改革,肯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师父都坚持下来,克服重重困难,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我们对师父其实不了解,师父也不和我们讲那些事情。”
“师父最关心的是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一切境界里要能学到佛法,这是我最近才体会到的。”
“没错,最近你学到什么佛法呢?”
“我想起来了,有一次,我的心力很低沉,对佛法没有感觉,就去问师父:什么是对佛法有信心?你猜师父怎么回答。”
“不知道。”
“师父静静看了我两秒钟,铿锵有力地说:‘佛法就是你,你就是佛法!’”
“太震撼了。”
“这句话内涵太深了,以前听了没什么感觉,现在回过头想想,师父对佛法的了解真是透彻。”
“要是能时刻处在佛法的境界里,和佛法融为一体,再美不过了。”
“昨天师父巡视工地,我跟在身边。师父对我说:‘你听龙泉寺周围的声音,有知了的叫声,有鸟的叫声,有牛娃的叫声,你听到什么感觉?’。我说:‘很舒服。’师父说:‘这是一种和谐,是大自然和谐的声音。说明生态环境很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好。现在城市里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即使在农村里也很少能听到了。’我点点头,师父继续说:‘这需要很大福报,城市里可以住别墅,但你要听到这些和谐的声音,却不是那么容易。’”
“这里面有什么佛法呢?”
“这说明师父很会放松身心,在检查工地的同时,不是紧绷着自己的神经,他也享受大自然的和谐,让思绪放松。我感到师父的心胸真的很开阔,很宽广,特别是像我这样容易执着的人,多听听大自然的声音会让我更放松。”
“师父的身语意业都是弟子的善妙对治法。”
佛法的来源是佛陀、善知识,佛法开采的地方却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把善知识的身语意业作为自己修行的所缘境界,来增长自己内心的戒定慧的功德。我们在任何境界里见到了佛法,用上了佛法,也就等于见到了善知识的法身,得到了善知识的加持。
今天一位居士给我们分享她来龙泉寺参加周末共修的体会,就颇有佛法的境界:
我家住在交大东门这边,出了东门过马路就是651路公交车站,大约80分钟到达终点站温泉,下车不用动地方就可以换乘346路,30分钟到达凤凰岭,再走10分钟就到龙泉寺了,整个行程顺利的话两个小时,最多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我很满足,觉得真是佛菩萨的安排,让我有这样顺利的乘车路线。因为我们的东门外一直是一条小破土路,没有公交车。在学校呆了20多年,出行一直是个大问题,很不方便。前两年,经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政府才开始修这条路,并命名为“交大东路”,去年才通的车,而且就是在我找到了龙泉寺之后。刚开始我只能搭邝老师家的车去,因为车很不方便,当交大东路修好后,我突然发现一辆崭新的公交车开了过来,而且直达温泉,我兴奋不已,试着坐了一次,想不到下车处就是346的上车站,那一刻我觉得佛菩萨的大慈悲眼就在上方看着我,鼓励我常随佛学,精进修行,内心无比的激动。如果这不是佛菩萨的安排,又该如何解释呢?因为乘651路我基本上是从总站到总站,所以总会有座位,我会找一个相对僻静的座位坐下,任思绪飘向远方。我经常是想着想着就泪流满面或者咯咯的笑出了声,在火车上也是。所以我比较愿意一个人独行,因为这样思绪不容易被打断,别人也不会认为你有毛病。
每次上山共修,我要在5点50左右到达车站,等6点的头班车,以保证在8:30之前到达寺里。每次都会赶上清洁工清扫马路,刚好清扫到我等车的地方,乌烟瘴气,弄得我没地儿躲、没地儿藏的。心想真倒霉,运气不好,希望下一次不要赶上。然而,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没有一次赶不上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自备口罩以抵挡灰尘。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我渐渐的习惯了与他们的这种不期而遇,不由自主的在出校门的那一刻想:哎,他们来了没有?没有一次爽约,他们非常准时。我开始不再反感他们了,开始观察他们:一共三个人,两位女的手持大扫把,一个扫马路牙子上边,一个扫马路牙子下边;一位男的骑着三轮车慢慢的跟在后边,负责用簸箕将一堆堆扫好的垃圾装车运走。三个人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配合默契,动作潇洒而标准,仿佛每天的每一笤帚都扫在同一个位置上。我开始佩服他们了,从躲避变成了欣赏,我觉得他们像在表演一场舞台剧、一首三重唱。他们穿着橘黄色的马甲,上面镶嵌着三条银白色的反光带,橘黄色的小帽子下面是三张平和、宁静的面庞;竹叶条捆绑成的大扫把左右飞舞着,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三轮车叮叮当当的在后面奏着乐,给人们留下一条清洁的大道。
我开始想,他们何以长年累月在同一时间扫在同一个地点呢?一定是他们上班的时间非常准确,工作非常踏实而有规律,他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渐渐的高大了起来。我曾经那样的讨厌过他们,难道这些垃圾都是他们扔的吗?非也!还不是我们这些每天东奔西忙的人们把城市搞的肮脏不堪吗?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整洁的城市,可是如果没有他们,三天之内城市就将被垃圾所掩埋。而我自己的内心呢?比这外在的环境不知要糟糕多少倍,而且累生累劫没有清扫过了,那肮脏的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了。此刻,思路不由自主的飞到了我心灵的圣地龙泉寺,我不就是要去那里清扫自己的内心吗?讨厌的不应该是这些可亲可敬的清洁工,而是我自己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痴烦恼和无边的恶业啊。我眼前一亮,他们身上的反光带在晨曦下闪着金光,此刻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他们哪里是清洁工,他们是佛菩萨示现啊,他们每周在我面前准时的清扫着,是在为我说法,是在告诉我,别忘了去龙泉寺听闻佛法、时时刻刻扫除自己内心的尘垢啊。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带着感恩的心我登上了头班车。空荡荡的车厢里没有几个人,我坐在最前面的位子上,司机一踩油门,车子开的飞快,望着前方笔直的大道,我想起了《华严经》里的偈颂:“……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朋友们这两天一直忙着分装送往各个贫困地区和山区的衣物,明天,他们将分三路出发前往河北、山西和重庆,运送救助物资。刚才,我看到他们在大停车场一直忙碌到子夜,仍有一些人还没休息。










附: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记者稿件
明天就要起程去发送衣物了,今天的任务就是落实把分装成品的一袋袋衣物,装上大卡车,准备明晨就出发。还有琐碎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采购物资,对此行中可能需要的物品,列好清单,直奔超市。
等匆匆采购完,回到山上时,大家在大场地上休息准备,说傍晚卡车就来,到时发动大家来出坡装车。
十七点半,两辆大卡车停在场地,龙泉寺法师协助,带领一群义工开始装车。一辆是集装箱式的,另一辆是敞开式的,经过观察,显然第一辆能装得多,于是决定把发往山西的比较多的,往第一辆上发。马上装车,排队往上传,一袋接一袋,同时按照名单,对各个村庄的数目过一遍,看所需数与实际数是否一致,这样很协调很齐心,又井然有序,很快就把卡车装满了,也塞得很整齐。
另一辆车下面装了380包发往河北的,一户一个袋。
但是山西的货还没装完,于是只能往第二辆车上装,最后这辆车上面又装了392包发往山西的。
望着满满的两车,但是又有问题了,这样的话,本是分开的,那如今第二辆车在河北卸完货,就又要赶往山西,这会引起很多麻烦,但能看到的是,理论上第一辆车本该多装一点的,但事实是第二辆能装得多,那是否可以换一下车,就避免要往两个地方赶了。不放心,两位负责人反复量两辆卡车的尺寸推算,怕做无用功。
最后一声号召下,开始行动,把东西都倒换,法师笑着说,这就是佛菩萨加持的资粮,沉甸甸的资粮,欢欢喜喜地做!
此时夜幕已降临,联系的第三辆大型卡车到了,这一辆装发往重庆的,两个帐篷里的衣物都装上去,望着至始至终,法师都冲在最前面,干得是如此的猛,太令人感动了,这么多日以来,法师一直是那么陪着大家一起做着,以身体力行感染着大家,让大家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心态,不管是艳阳,还是瞬间的暴雨,一直是这样和大家同在,每天准时来到大场地,问一下今天要做什么,然后就自个忙开了,满场奔走做事,总是冲在最前面,于是在他身后就会出现一批跟随者,看着法师都如此干着,大家都觉得自己也应该干,一旦累了,看看法师,就不觉得累了,继续做,这么多天来,无数人都被感染着,也使得这么一群人的善业凝聚得如此殊胜。
外面又散起了细细雨丝,法师站在车上,带动着大家依然奋斗在前线,在一个临时篷里,已经简易成立了司令部,百忙中抽空几个主要负责人碰一下,因为一直忙于事相,这次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总前行,彼此也没怎么沟通,似乎匆匆又匆匆。有很多人才得知,明天将兵分三路,一路由林老师带队去山西,据最新消息此行共十三人;第二路由王师兄带队往河北,共十一人;第三路是往重庆的,共三个司机,这一路由于路程最远,可能要经过一周才能返回。
至于哪一路安排了什么人,都是最后将近十点左右才陆续得知的,大家都很忙,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此时几个脑袋凑在一张大地图前,才交谈这一路的走法与一些重要安排规划,望着里里外外。到处是人影晃动,忙碌又迷茫,突然想起上次去访贫时的前一晚,是那么的平静,感觉不到一丝要出门远行的味道,我所能感觉的是,上次去调查对我来说,去哪里,会遇到什么,是一片未知的;而如今,我们抱着满腔的热心,满车的爱心,迫切地盼望赶往目的地。又想着规划要怎么做,会遇到什么,这样,反而使得心不再平静。这可能也是有所执和无所执的区别吧……
快夜里十一点了,那辆大卡车终于快要完工了,人群可以散了,该回去休息了,不然,明晨四点半集合出发,真是有点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