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月2日)

(2007-08-02 23:14:30)
标签:

人文/历史

请益

昆虫

义工心得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82日)

成蹊

法华法会顺利结束了,俗众召集人不失时机向师父请益。

    召集人:“这次法会部组长的带动学习没有做好,还是对这种学习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

    师父:“部组长的共修、交流每天要保证有半个小时,不必讨论细致具体的事情,可以谈谈每天用法的体会就好,还要有共修,比如拜佛、忏悔,这样心容易宁静。晚上大家在一起如果讨论事项细节,人多意见多,心就很乱,白天的事情已经很忙很累,晚上再讨论身心就更疲惫。因此,每天晚上的共修一定要保证。部组长在做工作规划时要把共修的时间留出来,除非有特别的紧急事情要处理,否则一定要出席共修。共修有两个意义,一是大家造和合的共业,二是促使大家在法会中面对境界时能真正用法。”

    召集人:“我发现自己的习性是喜欢干一些具体的事情,感觉造业更踏实,所以法会中不知不觉去忙一些细碎的事情,反而大的方面有所忽略。”

    师父:“世间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和层次管理,总护持不应当总去亲自搬凳子、抬桌子,否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义工。总护持要起的作用是意乐提策,去干活也是示范性的,要注意事情的总别,就像战场上作战,不能让总司令总是亲自上战场打仗,总司令应该在司令部指挥全局。”

    召集人:“总护持是不是应该多同部长们通电话,了解全局就可以了?”

    师父:“对,可以打电话请部长们来喝茶。”

    大家笑。

    师父:“目的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大家可以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因为平时大家在世间做事情总有各种各样的顾忌,要拐弯抹角经过各种修饰才敢把真话讲出来,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大家放松才行。”

    召集人:“意乐提策的重点是什么?”

    师父:“参加法会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积累资粮,这一点要明确。总护持要引导大家都有这样的终极目标,这也要求总护持和各位干部平时多串习终极目标,否则在法会正行时提策不起来。”

    召集人:“我理解教育组的目的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法会中带动意乐提升。现在考虑培养新人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组织老同学做教育组辅导员,加入到各个部组中;一个是重新请老同学直接来做部组长带动大家。”

    师父:“两种方式都可以,各有其优缺点。如果采取第一种方式,让教育组辅导员深入到各部组中的话,那么一定要和这些老同学(辅导员)沟通,也要同部长们沟通,否则名言安立不明确,做起事来会出问题。新人(部组长)可能直接安排老同学像普通义工一样去干活,而老同学又会觉得对方啥都不懂,还乱指挥,没有‘法’,这样会出问题。因此前行时统一大家的认识非常重要,主要的交流学习都是在前行中完成的,明确法会的主要目的是用法,让大家在前行阶段就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彼此之间有愿意交流的气氛才好。”

    召集人:“离下次法会只有三周时间,这些工作不一定能在下次法会中落实。”

    师父:“这些工作并不是说下一次法会就能做到,但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任何事情都有其胜利过患两个层面,推动时要多强调胜利,策发大家的心力。我们做事情要是没有那么多的好处,谁还愿意那样去干?如果对胜利认识不清,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说山下打电话说有什么事啦,发现山上不能洗澡啊等等,一些小事也会导致你生烦恼,不想再来。”

    召集人:“现在各方面工作同时开展,好像会有冲突。”

    师父:“当不同的工作出现争时间、人手时,需要各部分的负责人相互直接沟通。比如昨天要下大雨,收衣服的事情紧急,就可以取消共修。但要和部长们讲清楚原因,不是随意取消共修,我们处理事情时都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不可机械。”

    召集人:“但有的时候不同部门的人对同一事情的评价可能不同,会有争论。”

    师父:“因此需要领头的人有智慧,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团体当中忙的是众人的事,不可以随个人的好恶去抉择,应该以团体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把握不准确,大家对领头人的信心会下降。”

    召集人:“有些点您在其它法会中都讲过多次,但自己还在这些点上反复犯错误。”

    师父:“所以说要反复练习。”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今天熬狱沟果然出现了两道瀑布,一上一下,层次分明,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美丽的背后有痛苦的存在,敏感的净人们发现池里有好多乌龟,会随着瀑布从坝上摔下来,有的乌龟头摔伤,有的腿摔伤。净人们自动开始抓乌龟,只要发现上坝的乌龟,就抓起来,养在盆里,等水退下去再放回去。放在盆子里的乌龟让大家很好奇去参观。有人说:“听说乌龟以前也是修行人,修定不修慧,一坐一千年,好可怕。”有人说“也可能是佛菩萨示现,让我们密护根门,如乌龟藏六。”还有人说:“大概是警惕我们畜生道的痛苦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也去凤凰山北线风景区看了看,那边的排洪沟里,也一样是水源充足,小瀑布不断。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前两天,发现我房间的纱窗上较高的位置,有一些虫卵。本想清理一下,后来因为有事请耽搁,就没有动。今天一看,发现已经孵化出来了——一些体形细小、行动缓慢的青虫子在窗台上爬来爬去,它们可能是某种飞虫的幼虫。我找了个盒子,把它们归拢到一起准备拿出去放生,结果发现,这些小虫子只要碰到彼此,一定会撕咬起来。撕咬跟简单的碰触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从它们痛苦的挣扎中可以看得出来。并且它们不只是一对一的撕咬,如果三只、四只甚至更多的虫子遇到一起,也都会纠缠起来,没有目标地打群架,见谁咬谁,扭成一个团。我用小镊子把它们一一分开,可是它们向别的方向爬时,看到了另外的虫子,也会开始打架,好像它们不是同类而是仇敌一样。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自然界物竞天择虽然让人无可奈何,可毕竟是自然规律,也无可厚非,但是同种虫类在幼虫时就开始互相攻击,这在昆虫界也绝对是少数。比如蚂蚁,不同窝的蚂蚁彼此之间虽然也会打架,并以一方的死亡告终,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们会和同窝的蚂蚁一起搬运较大的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表现得合作和友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相比之下,一生出来就开始互相打架的这种小青虫,实在让人看了揪心。在六道中,畜牲道的生命一般不会思考,只有感受,因此它们任何的行为都不需要理由,都是等流所致。由此推断,它们在某一生为人的时候,可能生性好斗,或者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以至于常常同别人敌对起来;也有可能心中常怀嫉妒、悭吝,即便对身边的亲友也会处处提防等等。

    你看看,悭吝来嫉妒去,不但当时自己不快乐,之后还会跑来恶趣做个继续打架的小动物。一个人,到底真正应当追求什么,才能使自己越来越快乐,乃至生生快乐,确实是我们要时常想一想的。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行善就好了。”但是行善不代表内心烦恼已经清净,既然没有清净,就依然会不断地造恶业,造流转生死的业。所以师父常说,“修善”之前要“止恶”。而想要止恶,佛法必不可少。

    放生的时候,我特把它们分开来放,希望他们不要打架,没想到,它们弱小的身体又受到了其他虫类的攻击:一只很小的蚂蚁看上了一条奄奄一息的虫,不顾它缓慢地挣扎,已经开始拖着它往家走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这不禁让我想起暇满人身的难得。从这个小境界推断:恶道的众生是造善业的机会多,还是造恶业的机会多?答案是很明显的。而造恶业多,就意味着它们将不停地轮回恶道,很难再积累足够的福报感得可以学佛法的人身。除非恶业感果结束,方可上来;即便回到人道,依然可能是诸根不具,贫穷下贱,邪见炽盛,不闻佛法的人。况且不断造恶,恶业不断积累,何时能够还完恶债,重新做人,还是一个无限大的未知数。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透过这样的境界,可见一斑吧。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8月2日)

   

    附:法会文宣组义工心得一篇

    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来龙泉寺了,做梦都会常常梦到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那里的一切,那是我心里回归与寄托的地方。这次安排在文宣组做义工,曾经很想到这个组做义工,因为喜欢摄影,可以拍照片又可以写点东西什么的,短短四天的法会给了我开启智慧和心灵提升。

    第一天上午没有安排多少事情,上午去诵了两卷《妙法莲花经》,

    特别的欢喜,能有时间诵经觉得太好了。后来下午就去基金会捐衣活动那帮忙了,这是法会的重点活动。整个法会下来每天晚上总在不停的大暴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忙时我就去那里挑拣衣服了。现场的义工非常非常的多,每个义工都在用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脸上是发自内心的的笑容,远远看去有一位穿着僧袍的法师在默默的角落忙碌着,他的影子在人群中间显的特别的清楚,雨不停的下着,大家不顾一切的整理着衣服。

    最让我难忘的一天是7月31号,那天停车场的衣服收了三次,中午我过去时赶上下雨,雨来的很快,而且下的非常的大,但是,大家根本不觉得辛苦还在不停的整理着衣服,还能清楚的看见一位穿着僧袍的法师在人群中忙碌着,他的脸上的笑容可爱又庄严,看不出他会为下大雨而焦急的。他带我们回向时说,这是我们的福报,有的人想赶也赶不上的,正好可以洗掉我们身上的污垢和罪障。晚上大家在用斋时,拿着喇叭的义工通知义工用完斋去大停车场帮忙收拾衣服,晚上有大暴雨。我到现场时又稀稀拉拉的小雨点了,天空上乌黑一片。有整理衣服的、打包裹的、推三轮车搬运衣服的、缝扎包裹的、搬桌椅的、拆帐篷的、往包裹上写地址的、收拾垃圾的……一幕幕印入我的眼帘。后来我去搬包裹了,把这些包好的衣服搬到仓库里,就在大家都在忙碌的时候,我听到“那里面有人,大家放东西的时候小心点”我隐约中又看见了那位穿着僧袍的法师,他在仓库的角落里摆放着这些包裹,那位置非常之小,也就只能容纳一个人的位置,这次我居然眼泪都快流出来的,我感觉到我们这群人是那么的荣幸,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没有一位法师带着,这些衣服或许不会很快的收拾完的,后来,陆续来了好几个穿僧袍的法师,这时的雨下的已经很大了,天空中时而有闪电,大家干的更起劲了,当有人看到一个推三轮车的推不动时,后面的一个义工上前推了一把,没有伞时有人给里撑着,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不怕雨林往仓库里不停的搬着包裹,他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僧众团队和合的体现,也是我学佛以来第一次亲近法师和他们一块做事情,点点滴滴都流露出他们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加持。

    这次做义工收获我非常之大,而且每次参加法师带大家做结行能随时应机关怀到我们每一个人。他总是以《菩提道次弟广论》为基础,然后带我们如何透由所做的事情缘到佛法,他说《广论》需要下苦功夫学的,就像你在世间学一门外语一样,你不把他用到自己的心上,是灌不到自己的脑子里的,自然也说不出了的。这《广论》与世间的学科没有其他分别,能吃苦才能修行好,都是靠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说自己他刚进僧团最害怕早晚课,因为每天早晚课的内容都是重复的,他害怕重复。但一年以后,他感觉开始慢慢不害怕了,甚至越来越喜欢。有一次他去外面参加三天的培训,没机会上早晚课,觉得非常不习惯,身边缺少点什么,从那次回来后更加喜欢上早晚课了;还有曾经的老师教导他说:三天不听法,人就变畜生(因为畜生的特质就是愚痴,师长以此来策励我们)。他的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地点破我内心的烦恼,我刚开始听这话时觉得逆耳,事后认真仔细啄磨他所说的一切都为我们好,开启我们的智慧。后来,他说他每天都是:早晨起来多忆念佛、法、僧,多观察思考身边的事情,晚上写日记总结一天的事情,让我们大家也试着去做,学《广论》一定可以缘到法上。

    如果您不参加法会永远不会体会到师长的摄受和加持,我也深深的爱上这座山,更爱这里的一群人,和这样一个团体一起成长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想想又要下山了,心里很是感叹,我在留恋世间的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因缘不到吗?也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偈子:“世间万物唯我所有,非我所有。”也就是说世间就像旅舍,仅供我们暂住而已,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此刻我的心情是矛盾的。

    想起去年的“十一”法会,那时我第一次来龙泉寺,使我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了。无论到哪里师父的照片一直在我的月票夹里放着,为了时时刻刻提醒和策力自己,坚持好好学佛。曾经有位法师教导:你在念佛时,佛就在念你,佛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忆念佛、法、僧,慢慢学会用佛法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生活就会越来越光明。就是这样,我在世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害怕或逃避。

难忘的6.19法会,倾盆大雨中一群人在不停着整理着衣物,穿着僧袍的法师的影子在我眼前不停的闪现,师长就是这样默默的付出着不求回报,成长着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大家紧紧手拉着手,成佛的路就在眼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