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接见丁先生 |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5月9日)(上)
成蹊
“学为人师,诚树世范”——这是丁先生赠送给师父的一幅墨宝。
师父下午四、五点钟才赶回来,为了见到师父,丁先生他们已经等了一下午了。
丁先生是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春寒》,报告文学集《跃上大潮头》,散文集《岁月无痕》等作品影响深远。他还是是著名书法家、画家,著有《丁一书法集》、《丁一画集》等专著。其作品被国内外名流所钟爱,广泛收藏。据说他写的《王者之风》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喜欢的一部。
丁先生又是是国内外著名学者,是北京大学、海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特聘教授。也是著名演讲家、社会活动家。他曾经给领导们作过题为《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报告,并在国家信息中心演讲,普遍受到好评,反响强烈,被聘为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导师。
看来丁先生与师父很有缘,坐下来就谈笑风生,像是老朋友。“学诚法师,我刚看了您两张开示的光碟,对您的学识、才华、道行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拜您为师,出家大概这一生是不大可能了,做您的俗家弟子,不知可不可以?”
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您的身心、骨子里流露着一种东西,让人很有感觉。”丁先生发自内心地称赞道。我想这就是师父的功德,效圣贤之道,行不言之教,有德行的人就是这样,听了让我们这些弟子羡慕不已。
丁先生:“佛法了不起啊,国法约束不到的地方,要靠佛法来补救。”
“刚刚看了你们大殿的效果图,真让人叹为观止。三、四千人的大殿要盖起来,是不是世界第一我不敢说,但肯定是中国少有的。现在那些有钱人,钱应该捐到寺院最好,因为这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个地区的寺院,这可是普度众生的地方呵!”
丁先生:“现代人急需教化,您这佛教的殿堂真是应运而生啊。”
师父:“是啊,现在基督教的教堂盖得都很大,动不动就几千人,我们总不能一直不思进取。过去的大殿都是盖给泥菩萨住的,我们现在要以人为本。我们大殿的设计有三个理念:第一要有佛教的精神,三大语系的建筑风格都能体现出来;第二要有时代的特点,要符合现代人的需要;第三要有科技的水平,现代的科技水平要能融进去。这样才符合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
丁先生:“我本来对任何事都不再上心了,每天忘情山水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今天看了您的大殿我觉得这下有事做了。”一席幽默的话语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师父:“佛教在保留中国悠久历史文化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好比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宝塔、印刷(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金刚经》)等等,而且这些东西能流传到今天,不能光靠人,还要靠菩萨。”
丁先生:“是啊,我到四川去看过乐山大佛,那真是奇迹,鬼斧神工,在大佛旁边、在江边、在对岸几公里的地方看,感觉都不一样。还有普陀山,我一个朋友还做了一首诗:远眺普陀山,紫气浮云端,……感觉非常好。”
师父:“过去佛教主要的朋友是道教,现在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唐朝就传入中国,但一直不成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才逐步得到传播。”
丁先生:“是啊,这是民族的大事。实际上中国人真正接受的还是佛教,虽然佛教当年也是从国外传入的。”
师父:“中国人把佛菩萨都看成中国的,它已经根深蒂固了,已经不知道佛是印度人;反过来说,在印度许多人却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何方圣人呵。”
丁先生:“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有文化才有思想,有思想才有动力。我在北大讲课时就常常说,北大应该把哲学等社会科学专业办好,没有哲学就没有思想。”
师父:“是的,自然科学有硬标准可以评价,社会科学则很难。另外信息化、全球化对区域文化的冲击也很大。”
……
二人你来我往,纵横古今,我们在一旁听下来受益也颇多。感觉师父就像一口大钟,小扣则小应,大扣则大应,不扣则无应——师父平时总是应着我们的水平而示现,所以我们也不大容易体会师父的深广功德,有客人来的时候,师父呈现的面貌相应地也随着客人的程度展现不同的风采,让我们大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