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27日)

(2007-03-27 23:28:36)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3月27日)

成蹊

“你洗一下包菜,我们一起煮面条吃,不吃就坏掉了。”一大早,在佛协,师父对我说。

吃完早饭,我拿出“固定资产清查登记表(自查)”对师父说:“这是行政科昨天给送来的,让登记您这里的公家固定资产。”师父说:“好啊,公私分明!”怕我搞不清楚,又说:“冰柜和沙发是居士送的,其它的都是公家的。”

我清查了一下,客厅里,除了居士供养的冰柜,公家的东西,有一部电话机、一张办公桌、一张办公椅、一张沙发、两个木书柜、一个铁皮书柜、一张茶几桌、一张茶几柜、一部壁挂空调;卧室有:电视、电视柜、传真机、衣柜、床;卫生间有:电热水器。这些基本是生活、办公的常规用品,除了这些公家的东西外,没什么多余的东西,四壁白墙、没有吊顶、地毯,古玩名画、奇花异草,我想师父最初住进这里可能就是这样的配置。几年以来,除居士供养的冰柜和沙发,自己没有添置过什么。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3月27日)

师父又带我到办公室去清点。这里有几张黑色的办公沙皮,这是居士供养的,还有两个木书柜、一张较大的组合办公桌、一张办公椅、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视各一台。电视看起来有些年纪大,长虹牌,应该是十多年前的,按钮盒盖搭拉着,合不上。师父看我在电视前思量,说:“放在这里,一直没用上。”我说:“那让人拿走吧,可以空出一大块地方!”师父没理我。我突然醒悟:不合适。老式的电视,佛协有关负责人也不好处置,而且可能会误解师父想要换新式高档的,反而弄出麻烦。

师父的生活是俭朴的,但另一方面,有时却有豪华的享用。出门有小车,外地来往坐飞机、住星级宾馆,特别是在机场侯机的时候,师父会拿出申办的国航VIP金卡,进贵宾候机室。以前跟师父外出侯机的时候,我心里疑惑:师父特意进贵宾侯机室,是不是求享受、显派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师父在很多方面又是非常节俭,比如吃饭通常都很简单,面条加几根青菜和少许油盐。有一次师父对我说:“吃饭不用那么复杂,有白饭、咸菜就可以了。”用过一面的打印纸,师父都会留着,再次打印或写东西;我在龙泉寺管理库房的时候,师父会将浏览过的报纸存到库房,起先我不知道有什么用,以为师父以后还要查看,后来净人练毛笔字,师父让拿出来给他们用。

回到自己的住房,我坐下来回忆、思考这个问题:师父对物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特意进贵宾侯机室的问题。太虚大师也有类似示现,坐飞机时特意坐头等舱,因为在头等舱里可以与社会显贵人士交往,在这一层面弘扬佛法。其实从度人的角度看,显贵人士接触佛教往往还不如一般民众自由,更需要有人去结缘,但这样特意去,是不是不平等呢?就像舍利弗和迦叶尊者,他们乞食的时候,一位专向富人乞食,因为富人今生享福,很容易来生堕落,要给他们继续积福的机会;一位专向穷人乞食,因为穷人受苦,缺福报,要给他们培福的机会;佛陀呵斥他们心不平等,佛自己挨户乞食,不分贫富,平等种福。但这种平等是内心的原则、意乐,实际做的时候,要根据自他因缘,智慧分别。如《楞严经》中讲阿难尊者挨户乞食,无所分别,结果入淫女家,险些被迷害。平等要随缘,但不是随便,即是要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就像新浪网要给师父开博客,师父很高兴,开通不久,师父说:“这几年忙事务比较多,很少讲经说法,跟信众有些疏远,有些信众将我看作领导了。现在博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跟信众交流、结缘。”平时师父很注意跟身边的各种人结缘,而在机场和飞机上是跟显贵人士结缘的难得因缘,这种特意的分别,正是依循智慧随顺因缘而利益众生的平等。正如师父曾说:“上等人创造机遇,中等人把握机遇,下等人错失机遇。”进贵宾侯机室,即使没有可交流、结缘的人,也可以安静地思考问题,或者用手提电脑写博客、写文章。师父的事务很多,这也是很珍贵的时间。好处实在很大,无关于享受和派头。

其次,坐小车、住星级宾馆的问题。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是别人依照惯例特意配备、安排的,要随顺众生,如果拒绝,反而给别人带来困扰,自己也不方便于成办佛教事业和结缘度人。如《菩萨善戒经菩萨戒本》说:“菩萨若受菩萨戒已。应受应畜憍奢耶敷具。至百千万数金银亦尔。声闻之人但为自利。是故如来不听受畜。菩萨不尔。为利众生。是故听畜。不得不受。若为知足名誉故不受者。得失意罪。堕落不起。有所作有疑不净。若菩萨以懈怠因缘。不能利益诸众生者得罪。是罪因烦恼犯。”《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堕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有一次我坐师父的车,司机说:“这车四年跑了五万多公里,很值!”师父说:“这几年跑龙泉寺跑出来的。”其实经常坐车并不是享受,空气污浊、颠簸嘈杂,当然,如果没有这部车,会更辛苦,更不方便。师父坐小车实在是为了利益众生、利益佛教。吃星级套餐也是,有一次我随师父在一个五星级宾馆被人宴请,菜都是用小碟小碗装好,送到每个人面前,往往前面的小碟菜还没吃完,后面的又送上来了,要撤前面的小碟,我想把前面的菜留下来吃完,但见别人一般都不留,我只好随众,不然被别人讥嫌、说僧过就不好了。这样确实有些浪费,而且吃了几个小时,实在既消福又费时,师父也并不喜好。好几次在北京开会,如果下午没有会,到中午宴会的时候,师父就会回来佛协从食堂打饭或自己煮面条吃,快速吃完了好做事。那些豪华享用确实是为了随顺众生、利益众生。

师父受用这些的时候,内心也深知它们的过患。比如手机,经常可以看到师父在用手机看短信、发短信,但这是工作必需。记得师父曾说一位出了很大问题的法师:“他就是玩手机玩坏的!”师父规定龙泉寺僧众只能少数执事用手机辅助处理公务,清众不准用。我的手机,也跟外面联系很少,只用于跟师父联络。师父也了知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曾经对我说:“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把手机带在身边,放得远一些。”又比如住星级宾馆,前不久我随师父外出参加活动,住在一个不知几星级的宾馆里,师父住套房,我住隔壁的标间,虽然是标间,也足够豪华,浴室、大床、地毯、水果、众多家具,桌上的超平电视很是显眼,对角长度可能有一米多,频道列表单上写着很多电视台。我好久没看电视,想看一看,立刻意识到这种念头不好,赶紧念佛摄心、经行思维、早睡早起,房间的东西基本没动用。第二天早晨到师父的房间,师父问:“昨天晚上有没有做什么错事?”我听了一惊,心想:“还好!以后可得谨慎,不然怎堪师父这么一问!”师父是了知这里面过患的,正如《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不染于欲。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欲为秽恶。欲为毁坏。欲为如怨。是故舍利弗。当知菩萨为众生故受五欲。”

师父对物品爱惜节俭,既是惜福,也是为了利益施主。有一次外出前,师父喊我上去做面条吃,师父说:“这些是施主供养的东西,不吃坏掉了就不好。”师父客厅的布面沙发已经灰旧了,但师父不换,也是能让施主增福的。正如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农夫锄地的时候,要撬起地里一块大石头,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位老者,对他说:“你不要撬这石头,我给你一百两黄金。”农夫很惊奇,老者说:“我以前捐了这块石头盖庙,生到了天上,你撬这石头,我的宫殿就摇晃。”

师父对物品节俭使用,而布施起来毫不吝惜。师父接手法门寺不久,在一次观世音菩萨的节日,师父在陕西各寺院打斋供僧,每人五十块钱;法门寺的门票收入很大部分也是送给当地民政局做慈善事业;在龙泉寺建完“德尘居”,现在又开始建大殿,曾经听龙泉寺做出纳的法师转述师父的话说:“不要总想往银行里存钱,施主的钱尽快用出去才好。”这是让施主的钱尽快发挥作用,更好地生福。这既是慈悲,也是智慧。如《成实论》说:“贪人好聚财,恰似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诸菩萨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谓若积集然后顿施,福并无多,及于集时退却众多求资具者,令生嫌恨后施诸余未求者故。菩萨地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护等劬劳障多善行,多于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师父不著奢华、不著俭约,但默默行之,从容自在,而又利益无量众生,是不著于不著,是悲智双远的中道!《大智度论》说:“问曰。若菩萨一切法中不著。何得不入涅槃。答曰。是事处处已说。今此中略说。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愿未满故。精进波罗蜜力故。般若波罗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谓不著于不著故。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菩萨虽不著诸法而不入涅槃。”

从师父身上,我真切看到大乘行者的财物观。进一步,我体会师父说“公私分明”是随顺众生而说,因为一些人损公肥私,而师父超越此,可称为“自他不二,公私分明”:将己物作他物想,爱护他物如同己物。即是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眷属作意布施、与他人共有,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师父常说:“我这个身体不是属于自己的。”对龙泉寺的建筑,师父曾说:“我们不是没地方住,搞建筑是因为众生的需要。”弟子们常常赞叹师父的功德,师父有时说:“我这些都会教给你们。你们会超过我的。”在实际行为上,师父随顺每位弟子的因缘用心关照、教导。师父对弟子们虽然摄受爱护,又不是独自摄持,如师父曾经请一位老法师到莆田广化寺教导常住的僧众,老法师笑谈说:“我教出来的学生将来可能听我的,不听你的!”师父欣然说:“佛法是一味的,如果是两样的,就不是佛法!”这不是空虚的玄谈,而是实际的行为,我现在想起来,仍然内心感到震颤。另一方面,师父主动爱护别人的东西如同自己所有,前不久我随师父到常州,常州市政府、天宁寺和江苏省佛教协会准备为新建的“天宁寺宝塔”举行盛大的开光法会,请中佛协去作指导,师父对如何将法会办得庄严有序、如何申报手续、如何作新闻宣传等提了一些建议,他们听了很高兴,末了师父说:“宝塔平时要注意防火、防盗,里面木头多、贵重物品多。”对方关注于开光法会,对这个建议似乎没在意,师父又强调了一遍。我听了,心里很受触动:师父对别人的东西比主人爱护得更周到。

以前看很多佛法理论,内心总感觉有些遥远,而跟在师父身边,似乎佛法就近在眼前,这正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认识佛法的清净行相,信解佛法的清净行相。正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僧功德……,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在讲依止善知识的修法时又说:“此处修法者。……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内心感恩师父,也很愿意随学师父这种财物观念,更加意识到每天用斋前将饮食供养是多么有意义,要坚持好好做:“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等都可常常作意布施:“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

今日下午1:45在佛协小客厅,师父接待江苏省宗教局翁振进局长、江苏省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弘法法师一行,随行的还有江苏省扬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等。讨论内容主要是关于鉴真佛学院、鉴真图书馆和佛教教育研讨会。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3月27日)

江苏省佛协和扬州鉴真佛学院将联手于5月18日在扬州大明寺举办一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将举办一次佛教教育研讨会,拟邀请教内外教育专家,包括社会大学的校长和教内各地佛学院的院长,共同探讨社会大学办学经验,也希望能将佛教有利资源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扬州大明寺是唐代鉴真大师成功东渡扶桑之地,鉴真佛学院于去年成立,并已招收预科学僧,鉴真图书馆是佛光山星云大师热心佛教教育、造福桑梓而捐建的。客人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中国佛协的指导与协助,特别是邀请教界专家学者等方面。

客人侃侃而谈,师父听得很认真,谈话中得知师父曾于前年代表佛协参加了鉴真图书馆的奠基仪式。听客人连说师父是办学经验丰富的佛教教育专家,师父谦虚辞谢。看过客人带来的研讨会计划书后,师父对研讨会相关议题、日程、规模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繁杂的行政工作常常把人弄得要么一头雾水、要么疲惫不堪。可是在师父那里,好象这些都没那么严重。想起师父曾说过“如果把工作与佛法对应起来,很多问题就都不存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