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5日)
成蹊
临近新春,大家纷纷互相拜年,送一份吉祥。
早晨,师父让我代他去向广济寺的常住拜年、送年历,我有些意外,也很高兴,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代人拜年贺岁。学佛以后,对于节庆的感觉,慢慢有些平淡了,连拜年都很少主动去做。我这个人关照他人的心太差,可能跟读书读多了灵活不起来也有关系。
师父问我:“你房间里还有多少本挂历?”我心里很惭愧,一直没有数过,凭印象估计,回答:“大概有二、三十本。”师父说:“广济寺的出家人22位,如果挂历数量够的话,再加上食堂的工作人员,你将挂历送到方丈楼,请演觉法师转送他们,并代我向广济寺的法师们拜年、问好,也代我向食堂的工作人员拜年,感谢他们一年来给我做饭送饭。”
这让我想起大约一个月前师父对我说:“以后我们的饭不要让他们送了,你去打来,他们年纪比我大,送饭很辛苦他们。”后来不久,食堂的工作人员就问我:“怎么学诚法师好久没让我们送饭了?”听我解释之后说:“我们送饭不辛苦。如果让我们送,我们可以做一点他喜欢吃的送过去。学诚法师来了,你就提前告诉我们一声。”我知道食堂工作人员的心意是真诚的,师父拜年、感谢的心意也是真诚的。
师父又说:“你送了挂历之后,给我回个信息。”我说:“好!我以前做事一般都不汇报。这个汇报的习惯要培养。”师父说:“那当然,有交待,就要有汇报。另外,上午九点国家宗教局的叶局长来佛协拜年,我们八点五十到天王殿门口等候。你等一会儿先去送挂历,然后看一下博客,再去做上午的活动准备,做事要有次第。”跟着师父在一起真是能学到很多东西,几乎是手把手,点点滴滴地教我。
回到自己的房间,查点一下挂历,竟然还有108本!过了春节再送人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了,这么多不送出去,那多浪费。我发信息向师父汇报了情况,又问:“是否多送一些?”师父回短信说:“送六十本。”“汇报”确实很好,更加愿意去培养这个习惯了。
准备好挂历后,我皈依祈求了一下,希望能真实地转达师父的心意。进到方丈室,我“背诵”师父让我转达的话,有些颠倒、重复,但内心是真诚的,演觉法师也很高兴。
从方丈室出来,依师父指点的次第,去看了一下博客,再回房间准备好活动要用的相机、笔记本等,还有时间,就静下心来皈依三宝、思维法义。想起以前在一篇开示记录里看到师父就送挂历的事情批评有关的法师:“你们不要将送挂历当成送礼,这是脑筋有问题!要当作结善缘。”
突然体会为什么常常“执理废事”或者“执事废理”,是因为脑筋有问题!要转换脑筋,怎么转换呢?要依着佛理来转变内心的认识和态度,外在“事境”虽然不变,但是外境落在心意识中的镜像——“心境”已变了,变得良善、清净,意识依着“心境”造善净之业,也就是行为随顺“事境”,而心业随顺“佛理”,“理事兼备”了。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有佛法就有办法”,关键就是“依法转心”。这不是世故圆滑或阿Q般的空想自欺,这两种的“心境”仍然是染污、不善的,意识造的业不是善净有力的。以前常听到一句话:“要心能转境,不要心随境转!”依着佛法转变“心境”,便是初步的“心能转境”了,由此造集善业,善业积累,渐渐就能感化、转变外在“事境”,这就是真正“境随心转”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断依法转心,破除执着,最后成就圆满色身和般若智慧,而且成就外在的眷属圆满和国土庄严。这一切“从心开始”,用佛法转化内心,不违人情,不背佛理。
时间快到了,接到师父的短信息:“我们八点四十五出发。”我知道师父很注意时间,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到了天王殿门口,不久,叶小文局长一行十余人乘坐的中巴停在殿门前。师父迎上前,叶局长从车上下来,师父敬重喜悦,热情握手。两人并肩,一路谈说,进入大客厅。一诚会长已在等候,与叶局长握手,互请入座。正面主位有四个座位,除了一诚会长、叶局长和师父,还空着一个,师父起来,请下首第一位来宾坐上去,我想这也是对来宾们的尊重。
叶局长说:“我来拜个早年!代表国家宗教局全体职工,向佛教协会的一诚长老、学诚法师和各位拜年。下面请一诚法师开示!”
一诚会长说:“尊敬的叶小文局长、各位司长、来宾,在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诸位致以敬意和节日的祝福,也对国家宗教局对我会的关怀、支持表示感谢。……过去一年对佛教界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对佛教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叶局长说:“2006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印尼海啸,佛协一次募捐了一千多万;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印度的玄奘大师纪念馆,政府只拨了二百万,而实际花了近一千万,很大部分是佛教界筹集的。……前不久去印度,学诚法师是佛协代表团团长,我是宗教局代表团团长。这次去的体会很多,……。印度确实有辉煌的文化,象一些神庙,还有泰姬陵,让人感觉很不一样,很庄重。我们也要留下文化……。我对中国佛教越来越觉得有希望。……祝愿中国佛教越办越好!”
会谈就此结束,然后合影、送行,师父仍然与叶局长边走边谈,两人有时爽朗而笑。
观察师父的待人接物,我感受到师父对人尊重而不失和乐,对事敏捷而不失稳重,这个我还做不到,背后深奥的佛法也体会不到,但师父这样的示范,给我以光明和鼓励,我可以渐次来学习、体会,特别是能在师父身边,先依着指示的事情和方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领会背后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