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2月3日)
成蹊
今天,我问一位经常接触的义工,对于佛法教理中依师法类里所讲的“视师如佛,令师欢喜”有什么体会,他告诉我,他觉得“视师如佛,师长的许多做法、抉择、言谈等,都是会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有的时候当下不理解,但对师有信心,会慢慢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持否定态度;如果见到师看似不圆满的地方或别人不理解的,常想是自己不清净业所感,师无过。令师欢喜,做师所喜,有的时候做师交待的事情,别人不理解,不支持,自己还能做下去的原因,就是因为师喜,因为师喜的事情必定是利生之事,所以就不介意别人的看法了。”
觉得很在理,《佛说般舟三昧经》中说:“佛告跋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
佛教历史上也有很多案例,说的是某位弟子依止一位师父学法,因为视师如佛,听从师父的指点,做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并最终成就。
师父是不是佛,不是一道要求证的论题,并且即便要求证,我们自己也没办法证明,除非你已经是佛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能够“视师如佛”,则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从而更好、更快速的学法,而这一点,是可以求证的。当然,这种求证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多的耐心,如果浅尝辄止的话,也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晚上在和尚那里,谈完一些事情,顺便向和尚提起了这个问题,并把那位义工的心得报告给和尚。
和尚没有正面讲说,却告诉我:“佛法是需要用心体会的,不是理路上的讲说。”
确实是这样。佛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字上是容易知道的,但是内心当中对它真正的内涵有所体会,就是文字说不清的事了。文字,可以说得很好听,但如果行为和讲说的道理不能一致,则佛法依然是佛法,我的烦恼依然是我的烦恼。
特别是“信心”这个东西,我们常常无法揣测它的深浅。一般来讲,这一段时间比较顺利,境界比较少的话,就会觉得自己信心十足,可是如果遇到一些境界——有的时候甚至是别人的一句观过、诽谤的话,自己通常讲的信心也很容易一落千丈,更别说视师如佛了。
就连佛陀当年,尚且遭人毁谤。好一些的,是说佛陀行持上的事情,比如有人会在背地里讲佛陀经常到外面接受供养等等;更严重的,是毁谤佛陀所说的法。提婆达多就是这样的典型,而一些人听了毁谤,难免会信心动摇。
猛然感觉到一种叫“分别心”的状态。面对任何境界,我们都在不停的分别、分别,抛开业果和缘起谈是与不是。
我接着请问和尚:“是,是应当这样多去体会了。不过大多数的人,虽然也跟着皈依的师父在学佛,但和师相处的境毕竟少,特别是忙于世间工作的在家人,更是很难‘同师共学’,对于佛法的体会,是不是大部分来自比较直观的境呢?”
和尚回答说:“心法相应,心心相应,法法相应。”
我说:“心法相应不需要境界吗?”
和尚:“境随心生与心随境生是不同的。”
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常常说,“对境练心”,就是面对境界的时候,练习将心缘念到佛法,用佛法指导心来判断、抉择,纳法成业。可是这样说久了,难免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刻意要去寻找一些境界,而忽略了修心本身的步骤和作用。境界的呈现,都是业果所感,而自己所感受到的业果,都是以前的因所产生,因,是由自己造作感得的,造作,来自于心的意乐,如此推来,心为主,境为辅。
所以,如果师徒的心都能够和法相应,自然能够心心相应,因为法法是相应的。
视师如佛,不是和世俗名利、情染相应,而是和法相应;做师所喜,更是和师心相应。心法相应、心心相应,还怎怕不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