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日)
成蹊
早晨,和尚通知我今天上午有两场会见,时间地点分别是9:00在小会议室,以及10:30在大客厅。
8:50,江苏常州市居丽琴副市长等三人,来商谈常州天宁寺宝塔开光的事。居副市长说市里很重视这件事,他们要将佛塔做成传世之塔、文化之塔、盛世之塔,并且要展示出佛教的文化内涵和真谛。这次开光要特别宣传“和谐、和睦”的理念,为此,设计了九项活动,他们此次来,是想请和尚在开光筹备工作的法务委员会挂名并指导工作。

和尚就活动的组织架构提了几点改善意见,又说:“仅仅找别人挂个名,起些宣传的作用,还是不行的,实际的工作要确确实实有人去抓。我们不能具体去做,只能提建议,要有人具体去落实,否则就会很麻烦。开光主法安排多少人,这与场地有关,规模的控制、高僧大德、信众的进退顺序等等,都要考虑,还有活动之前的很多工作,也要有人去盯,去跟踪。打比讲,要不要请港澳台、国外的高僧;有的法师年纪大,会带侍者,抵达后的生活怎么照顾、安排?这些细节要有人去落实。不然,规划做好了,还是落空。”
他们请和尚去看现场作指导。
和尚说:“法务方面可以请佛协的教务部作指导,邀请方面请国际部去指导,他们组织过‘佛指舍利赴港供奉’的活动和世界佛教论坛,这些方面有经验。我比较忙,最近佛学院的工作多,可能走不开。另外,可以在江苏找一个比较有资历、做事做得通、有干劲的人来做。思路很重要,需专门请人设计,活动里要有内涵,符合佛教精神、教理教义,又能与地方特色结合,还不乏喜庆、庄严气氛。宗教法务与一般的开会不一样,后勤提供的用品、用具多少,什么规格,怎么摆放,有专门的讲究,很多人搞不懂。另外,人员的站队、分区位置都是非常关键的。人员有几种:主法高僧有前后顺序的问题;还有政府领导,他们在一起怎么站位,怎么退场,活动之间怎么过渡而不乱……”
常州来的一的负责人说:“我们政府经常开会、搞活动,很有经验。我们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在地上画圈编号,他是几号,就站在几号的圈子里,保证不会错乱。”
和尚说:“宗教的活动不一样,很多人到最后一刻才能决定能不能来,或者说来,又临时来不了。缺几个人,挪调一下位置,可能顺序就乱了,或者不对称了,这是很头疼的事情。现场指挥的人不能指手画脚,那不好看。现场指挥是最关键的,要有很强的应变和控制能力。另外,介绍客人的身份时,可能认不准谁是谁,有的人有很多头衔,重点介绍哪一个身份?有时会弄错。”
居副市长说:“我们这次请了很多专家。”
和尚说:“要有人主负责,头太多,决策就太慢。”
谈话结束时,居副市长和两位相关负责人非常高兴,说解决了实际问题,回去做详细计划,再来向大和尚请教。
佛教协会的陈文尧副秘书长说:“我们大和尚讲求实效,不务虚名!”
我听了也很受触动,又一次感受到大和尚含蕴慈悲的智慧光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众人皆大欢喜!我记得大和尚曾经说过:“一个真正有佛法的人,到哪里都给人带去光明和吉祥。”我也要增长这种含蕴慈悲的切实的智慧,这样能启发众人对三宝的信心,也能很好地利益大众。上午的第二场会见更显现了这一点!
10:20,我跟着和尚去了大客厅,好几位佛协的领导已经在那里等待。我心想:这样的规格,不知道又是什么贵宾,一定还是外宾吧。
不久,客人来了,一共六位,看起来不是外宾。握手欢迎,引导入座,和尚与主客之间空着一个座位。不一会儿,上一下诚会长在侍者的搀扶下走了进来,坐到了那个预留的主位上。会长亲自来了,这个规格比昨天接见韩国天台宗领导人的规格还高,客人一定大有来历!
通过双方互相介绍,了解到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有卓新平所长、曹中建书记、张新鹰副所长、金泽副所长等,这让我非常疑惑:既不是外宾,也不是政府高级领导,为什么规格会这么高?还是先听听他们的谈话内容吧。
上一下诚会长说:“首先,对卓新平所长、曹中建书记、张新鹰副所长、金泽副所长的来访表示欢迎,非常高兴见到各位。世界宗教研究所关心我们中国佛教协会,值得我们感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和我们佛教界人士都是我们国家宗教工作的重要力量,是一家人。多年来,我们两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赵朴初会长生前担任过中国宗教学会的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和世界宗教研究所一起举办过学术研讨会,宗教所的专家学者也参与我们会里的工作,在中国佛学院担任教师,最近,我们的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又当选中国宗教学会的副会长,等等。今后,我们之间互相合作的机会会很多,我们应该加强联系、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构建一种和谐友好的工作关系。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预祝各位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卓新平所长说:“我们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一诚会长的讲话,我听得非常亲切,我也是湖南人,听的是乡音。我们研究所与中国佛教协会的交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学诚法师说:“刚才我们的会长作了很好的讲话。世界宗教研究所是宗教学术界的权威机构,随着对学术的重视,佛教界不少法师、居士同学术界的前辈、同仁一起就学术问题展开研究,是喜人的现象。即便有些观点不同,也是学术研究所尊重、允许、包容的。佛教界对于学术问题,从不同角度和立场看是不同的,有些人很有兴趣,有些人觉得可有可无,也有些人觉得出家人搞这些没什么用。在这个时代,尊重人才、知识、学术,佛教界至少要有人懂学术,佛教界本身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今后要与所里加强沟通、联系、合作,对佛教界的现象、问题以及历史及对外友好联系交往上,做一些更实际、深入的探索、研究。这方面互补性强,空间也很大。今天所领导来,我们会里特别重视,我们各部室主任也都来了。我们欢迎和感谢所领导的到来,也愿意听所里领导对佛教界和佛协的建议、意见,有助于今后做得更好、更有成绩。”
曹中建书记说:“我们来这里做新春问候,将今后两家学术上的交流继续下去,我们是一家人。从历史上看佛学研究,佛教界一直走在前面,只是到近代,学术界才起来。佛教界的一些高僧也是有成就的学者,如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还有赵朴老、吕徵等,他们是先驱,我们做研究时也参考他们的经验。我们宗教研究所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比起佛教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刚才二位法师提出的要求是对我们的期望。”



回来后,和尚问:“今天有什么感觉?”
我说:“两场活动都感受到和尚的智慧,和尚的讲话深广、到位,给人感觉很不一样。另外,也体会第二场的重要性,‘冤结’化解了,而且双方的态度、讲话那么友善、谦虚,真是不可思议!不知道出现这样好结果背后有哪些原因?”
和尚说:“你自己想想看。”
我说:“我认为首先一个原因是政府宗教政策的改善,再一个是佛教界做了一些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和尚和其他一些佛教界人士写了很多有深度的学术文章,这样他们从内心认可、接纳我们。”
和尚说:“你看,写文章也是很有作用的啊?”
我说:“是,如果不是写那些文章,外人不了解佛教界的情况,包括学术界。”
和尚说:“博客上有人批评我们只会讲道理、不做实事,这是个提醒,不过有时讲道理也是做事。搞研究、写文章有些特长的人,可以好好发挥出来,各方面的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
这让我想起和尚以前说的:“学习也是一种承担。散步、聊天有时也是做事。”和尚以智慧深入地观照各种缘起,常常能够“四两拨千斤”,又如和煦的阳光融化万里坚冰,胜过千百人挥舞铁镐。我真是羡慕、希求这样的智慧!眼前应该好好的种因,从闻思、持戒等踏实来做,不以得少分的福报为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