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25日)

(2007-01-25 23:21:39)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5日)

成蹊

“这几盒牛奶都过期了!”一位同行整理和尚客厅冰箱时惊异地喊了出来。我凑过去一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果然过期好多天了。

和尚却说了一个:“没关系。”

我心里一愣,怎么没关系呢?过期的牛奶喝了对身体可不好。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怀疑:“和尚怎么没关照到这个——是不是和尚在掩饰,怕弟子想:和尚没关照力,没有一切智智?”

立即警醒到这样的作意很危险,转念想:“可能对和尚来说就是没关系,因为汉地的金山活佛可以喝泔水、吃铁钉,相比之下,喝过期的牛奶算什么!”

不过又想起和尚吃面条时,会将有些没熟的面条块挑出来,我心里想:“生面尚且要挑出来,过期的牛奶就更不能喝了。”心里又疑惑了。

回去后,祈求三宝加持,继续思考这个问题,突然想到:和尚不是说喝过期的牛奶没关系,而是说‘对牛奶过期没关照’这一点没关系。因为事情有大小、主次之分,对于小的、次要的事情,能顺便关照的就关照了,要特别费心费力的就放在一边,这是和尚给弟子的一种示现教导,因为我常常被枝节、次要的事情牵扯太多精力。

这样一想,内心就释然多了,不过还没有彻底想清楚,彻底踏实。

以前听过一个偈子说:“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我就属于前半偈子的状态,今天经过一番挣扎,好不容易过关了,明天可能还会碰到更多这样的境界,都得辛苦挣扎,或许哪一次过不了关,就完了!这是一个很现实、很重大的问题,也是很多学佛的人面临的问题。因为经论里讲“万善根本从师出”,又说要“视师如佛”,即使不知道这个概念的人,也会对自己依止的师父高标准、高要求。但越是这样,就越容易看到过失,就算心里会将它一时忽略过去,但积累久了,定会对善知识作平庸想:“师父只是念知力比我好一些,有时能关照到,有时也关照不到。”就障碍了信心,不乐亲近、不乐听闻,甚至信心崩溃,弃舍善知识了。就像一位大德曾经说的:“很多人跟善知识学习十多年了,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善知识一个什么过失,十多年的信心一下子就崩溃了。”这是很现实的心理状态,可是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怎样有效地解决呢?

一时想不清楚,我就去看书,偶然翻到书中夹着的一个书签,背后写着“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尔时世尊而说颂言:专心护三业,不诽谤深法,作一切智想,慈心净业障。”这段话是出自《金光明最胜王经·灭业障品》。

不知道是谁放在我书里的。看了之后,内心突然现起一个想法:我前面所产生的问题,是由于对善知识“作一切智要求”,而不是“作一切智想”。“作一切智要求”是要求善知识应该有怎样智慧的表现,而“作一切智想”是想善知识这样做背后有特别的因缘和考虑。不仅跟今时的善知识在一起有这样的问题,即使跟佛在一起也有这样的问题,如《四分律戒本述义》所引用律藏中的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佛陀在毗舍离城,猕猴江边讲堂,教诸比丘,观身不净,修不净观,对治多贪烦恼。比丘们经过修习,得禅定。从禅定出后,厌患色身,深觉此身臭秽,实无可恋,不如早早舍掉。遂寻刀欲自杀,互为叹死、赞死、劝死。这些比丘在婆裘河边住。时有外道比丘勿力难提持刀入园。想要自杀的比丘便向勿力难提要求,将刀断命,并说:“你如果肯把我杀死,我把衣钵酬谢给你。”难提遂杀。一天或杀一比丘,或杀二三四五比丘,乃至或杀六十比丘。半月之间,一共杀了五百比丘。时诸居士见园中秽恶,都不敢来。诸比丘集会时,人数减少,佛问,阿难回答如上。佛陀遂教诸比丘修持阿那般那三昧,诸比丘如法精勤修习,获得增上胜法,住于果证。这时,佛陀召集众僧,垂加教诲,诃责婆裘园中比丘的自杀、教人杀的行为是“非法、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今为十事利益故,宣布制戒。

有人就疑问:“半月之间,自杀或教人杀死自己者,竟达五百比丘之多。这不是一桩小事情,为什么佛陀不能及时察知和制止呢?佛陀是一切智之人,为什么教人修不净观,弄出致人丧命的结果呢?”

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所述:佛陀以佛智洞悉,这五百比丘夙有定业,难可转易。乃以大慈心,俯垂方便,教修不净观,教过之后,佛陀便向诸比丘说:“从今天起,我要独居入静,时间半个月。在这期间,禁止任何人进入静室,只准许一个人给我送饭。给我送饭的人,必须是‘乐修福德,少于语言’的比丘。其余一切僧俗,一概不得进入。”

佛陀为什么这样做?由于佛陀以天眼遥观往昔有五百猎师,共入山间幽谷,捕杀群鹿,以为职业。因此杀业,堕落在三恶道中,久经长时,受大苦报。由于他们过去还有一些微福,因缘成熟,得以感生人间,遇佛出家,受具足戒。但是,这五百比丘的杀业夙殃,仍然未尽,要在这半月之内,更相杀害,或教他杀。佛陀见此恶报既至,即使诸佛也无法挽救,所以只好在这半月当中,躲入静室,独居入定。这是佛陀施以方便,教修不净观法,免致身后再召堕落。佛自念:“此五百比丘随我出家,因我故得生善处。是故我今当慈悲此等,为说不净观,令生善处。”佛陀的本意是“本不教死”,定业因果不可转移,纵为诸佛亦只能曲开方便导令灭其杀心,令生善趣,而不能灭其杀业。

想想这个故事,我进一步体会“作一切智要求”是从表相要求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德行和智慧,如要求佛“为什么不能及时察知和制止?佛陀是一切智人,为什么教人修不净观,反而弄出致人丧命的结果呢?”而“作一切智想”是想善知识这样做有业的因缘和有善知识背后的慈悲和智慧。

回头来看牛奶过期的事情,牛奶是一位弟子特地送来的,一大箱,如果和尚不接受,弟子会有失落感,而且也不好处理。比丘戒和菩萨戒上都有要求不能随便拒绝别人的供养而破他的善心。牛奶这么多,却不能随便送给别人喝,因为弟子可能会不高兴,作意:“和尚喝了,我有大福报,别人喝了,我的福报小。”于是虽然过期了,仍然自己喝,或者就放着,弟子们来看到了,就知道以后不要一次送这么多了。另外,虽然过期而废掉了,但弟子的善业已经成就了,自然就“没什么关系了”。

从这里我认识到一点:观察、体会善知识智慧之时,特别还要体会慈悲,因为大乘善知识的智慧是基于慈悲的,如果不能体会善知识不显“智慧”背后的慈悲用心,也就不能体会更真实、深广的智慧,而容易从世智聪辩的层面去认识,也就容易观过。

另外,还要从业的因缘去观察、体会,因为在末法时代,善知识示现的功德在表相上多半是不圆满的,即使在佛陀时代,因为共业因缘和对后世教法的考虑,佛陀也示现生病、金枪马麦之报等,如一位大德说:“在现在时代,佛菩萨来示现,不一定样样都很圆满,但会有一两样非常优秀、超过众人,这一、两样对这个时代、对整个佛教是最有帮助的。”这样来看,执取这一、两样突出的优点,其它的地方显得不圆满也没关系,就不会以圆满的标准去期待、要求善知识,而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脆弱、危险的境地。

并且,对善知识“作一切智想”,相信、猜想善知识背后有慈悲和智慧,这样不动摇信心,心得安稳、宁静,便容易进一步了解、体会这背后的慈悲和智慧,从而善知识这慈悲和智慧便加持到自己内心,也就更能净除业障,而且成为自己以后行持的标准。这样亲近善知识便容易得到大利益。正如《大智度论》讲“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