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7日)
成蹊
想是过子夜不久,和尚又起来读书了,否则怎么会时针刚指着“五点”的时候,就发来了三封短信息,开示佛法的内涵。
“道次第即是《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是佛陀最后几年才宣讲的,究竟了义。中国古代祖师很有智慧,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方法,即常讲的科判进行了分解,如智者大师等,让我们对道次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比如《法华文句》,后人讲解《法华经》,多依智者大师之释,科判本身就有注解的意思,而许多人却不晓得这一点,又如何能够很好的理解道次第呢?真是可惜!”
“有时一句即一科,如果把经文与科判分开读,无疑会隔裂文义。古代的注解是同经文分开的,祖师们不敢把自己的思想搁在经里面,即“经疏别行”,要看注解,要经疏对着看,后人怕麻烦,即把两者编在一起了。”
“藕益大师的《法华会义》把智者大师思想,科判,都汇在一起了,很了不起。而许多人看不懂科判以为是累赘,不知不觉就取消了,恢复经文的清样,究竟我们的理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佛法什么会这样不值呢?”
去年,和尚的工作还没有这么繁忙的时候,一有空就会参加僧团每日的诵经,特别是安居期间,经常带我们诵经。现在和尚法务繁忙,不能每天回来,但是周末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僧俗一起共修,共修的主要内容就是诵经,并且和尚会在诵经之前作简短的开示。和尚指导僧俗弟子诵读的,以《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为主,他似乎不是很担心,我们这样根性的众生,是否对这些大部头的经典望而生畏——反正跟着诵读就是了。
和尚有时候会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诵经是想做博士。”仔细琢磨一下,这样讲确实不为过。状态不太好的时候,诵经昏沉、散乱,读不懂,也记不住;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就会注重理解文字大意,看看经文里“说了些什么内容”。而了解文意的目的,通常不是用来和自己学修相结合,指导我们走菩提道的,而是用来积攒成为日后同别人的谈资。“你看看你这个样子,我跟你讲,《法华经》里面说了……”或者是:“没有读过《华严经》吗?哎呀太遗憾了,那里面讲……”总之,每到这个时候,便能现起经文中的故事、比喻、相关内容,然后别人就会觉得你很“渊博”,敬佩你。可是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对经文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浅浅的文字层面,诵经的功夫,全体现在翻译古文上,对于佛陀如此说法的用意和真正目的,根本是触及不到的。
且对《法华文句》、《法华会义》这样的书籍,束之高阁。一方面,从文字上讲,读起来确实是比较吃力的,而想理解祖师们要表达的意思,本身就建立在文字基础上,所以前者不过关,后者更谈不上,不如去看一些现代人注解的更加浅显、白话的相关书籍。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诵经就好了,何必读论呢?祖师们的注疏,虽然很珍贵,很难的,但是对我们的学修,是否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呢?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多花在读经上,比看论要好吧。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我们号称学佛,却与真正的学习佛法相距十万八千里。要么不注重闻思,茫修瞎练,要么急于追求广博闻思,却不得其要旨,更没有照着实践。最可怜的是,还洋洋得意,自命清高。
和尚偶尔开示的诵经读论心得,无疑是一份高级的营养品,馈赠与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病中的身心能够得到滋养,使病情好转。经文中所蕴含的道次第内涵,如果没有善知识宣说,虽智亦不能了解。我想大多数人看到这几条信息的内容,都会由衷地觉得精辟和耳目一新,不过对和尚之境界的体会,还是因人而异的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