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0日)
成蹊
前段时间,和尚对我们说,钟楼建好了,可以开始筹备钟鼓的事情了。
眼看着春节就要到了,居士们想要除夕敲钟的呼声在在高涨,所以赶紧和负责的法师,一连跑了好几个地方去看。这两天,终于看到一口大家都很中意的钟,略略琢磨了一下要刻的字和定做的方案,随便写了一些文字,就跑去丈室向和尚汇报。
结果被和尚一棒打回。
“以世间心办事,是讨好的态度,写些不三不四的东西,工作重点没有把握。”
和尚是“放大镜”,“显微镜”,弟子藏得再深的毛病,和尚也能在适当的境界中把它拽出来。
和尚说完话,就出去办事了,我还没回过神来,于是自己呆在房间里思维和尚刚才说的话。
要汇报的东西,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急急忙忙地拿到和尚那里,大而化之的讲一讲,很粗糙,这是做事不踏实的表现。想想原来在世间的时候,这样的习性也很重,在向领导汇报的时候,经常会认为:这是小事情,不用讲。出了家,依止和尚,仍然是这个习惯,每次汇报,都尽量简化。但是,恰恰没有考虑到,上面人和下面人对问题思考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判断事情的工作重点也经常是不一样的。学习依师,首先要学习代善知识着想,揣摩善知识的想法和做法,体会善知识到底要我干什么。做事情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做这件事,到底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同时,按自己的意志做事,令善知识不悦,亦是造下了远离善知识的因。业果甚深,善知识是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的,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做事情,就是在感果的基础上继续种正因。如何能种正确的因,成佛的因,是善知识指导我们的内容和内涵之所在。以世间心办事,没有把握住工作重点,说明我没有种好正确的因,这关键并不在于我这样做给和尚带来麻烦,无法做出指示,而在于我没有种下替善知识着想,替他人着想的因,也没有种下善观缘起,务实着手的因,更没有造下恭敬师长,皈依三宝的因。
说到恭敬,我觉得我对师长确实不够恭敬。我发现僧俗弟子中,有两种极端的人,都为数不少,一种是把和尚看成领导,敬而远之,一到面前说话,就紧张得不知所措;还有一种,用世间的话说,是把和尚看成“哥们儿”一般的人,缺乏恭敬心,傲慢不逊,无所畏惧。我就属于后者,在僧团里,好像只有我,这个问题是最严重的。这大概和我从小的成长环境、社会、家庭的教育有关,在世间工作的时候,经常不甩别人,到了僧团里,虽然看得到每个人的功德,虽然对佛法,对和尚的信心也是有的,但是傲慢与不羁的性格依然会时有流露。说得好听点,是坦然、自在,实际上都是内心的烦恼在作祟。像和尚这样的人,尚且谦虚,谨慎,容得下任何人,我这样无德无才的,又凭借什么自个清高呢?最终只能离师长越来越远。可怕。
记得一天晚上在丈室,只有我跟和尚两个人。
我问:“我这样成天做事情,行不行?将来能否成就?”
和尚:“可以。”
我问:“那是什么回事?”
和尚:“只要你不认为是你做的就行。”
我说:“不懂?”
和尚:“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不认为是你自己做的功德就无限了。你看我,无论是在广化寺还是佛协,我从来不认为那些事情是我做的,其实也的确是他们做的,我只是在那里观顾而已。你也一样,只要这样就行。”
和尚是一个实干的人,他并不想人说他的好话,他一直在告诫我们只要对教法有利的事情自己认真的去做就可以了,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说你好也好,说你坏也好。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像他自己一样不为名利所缠,尤其是最初就要打下这个基础,否则将来就很难办了。所有发心想要将来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教法的人,都应以这一点为诫,我很感恩和尚能这样慈悲地给我较大的加持,否则自己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另外,和尚教导弟子的办法和手法,有的时候,可以说是让人匪夷所思,乃至叹为观止,这些对待不同弟子的不同教导方式,在我来说是根本想不出来的。有一次我对和尚说:“带弟子不容易哦,苦哦,现在还好点,将来更难。”和尚笑着说:“不怕,我有的是办法。”是的,和尚总有办法,他的办法总比问题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认为这个人是我要依止的师长,我是否对他有信心。其他的都好说。
行事略记:福建省民宗厅王聚仁厅长,莆田市民宗局张元坤局长来电话表示新年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