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日)
成蹊
北大国学社的同学们在寺里过了一个特殊的元旦。他们今天一天参加了共修活动,体验了一番出家人的生活。上殿、过堂、诵经、听和尚开示、寺院巡礼,对他们来说,每一件事都充满新鲜和神秘感。今天上午,和尚接见了国学社的同学们,并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大和尚充满智慧的对答,令同学们交口称赞。还是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场精彩的交流吧。
学生:“那我想问一下,您觉得说一般是年纪比较老的人容易生正信,还是读过书的人容易生正信?”
和尚:“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这看每个人的善根不同。”
学生:“大师,我问一个问题:我们可能对寺院生活都很陌生,但是大师,各位法师都有学校生活的经历,所以说您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成为您今天——当然不可能像您这样修成正果——就是说不知道会不会去走入佛门,您觉得是什么样一个机缘使您走入佛门?”
和尚:“不要说明天了,今天你已经走入佛门了。”(众人笑)
学生:“我的意思是说,全身心的,潜心的来佛学研究。”
和尚:“这个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用世间的语言来讲就是动机,你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比如思考:我们活在于世为了什么。”
学生:“但是我想可能最终走入佛门的人,动机都是差不多的,肯定是受到外在一些客观环境的一些刺激、引发。”
和尚:“这个不一定,外面受刺激的人非常多了,不一定都会出家啊。”(笑)
学生:“我觉得大多人是像我们这样比较驽钝缺少慧根的,刺激了以后,皮糙肉厚,也没有什么大碍,(笑),您能不能简单给我们讲一讲您的经历,您的体会?”
和尚:“这个怎么讲,就是说,我们世间上面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一生,很多的情况下,都不是自己的安排,你很难安排好自己的一生,不要说安排自己的一生,你都很难安排好自己的一天,你现在想得清楚你明天一天怎么过吗?零点到一点做什么,一点到两点做什么,七点到八点,八点到九点等等,当然你可能今天把它规划出来,分分秒秒都可以,但是明天等到实际做的时候,肯定和今天不一样,因为这都是会在变化的。也就说我们人的一生当中,更多的情况下,就处在一种无可奈何,无助,无缘,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过生活,不是你可以随便选择的,你自己可以选择的空间,余地,条件,机会都是非常有限的,你明白我这个话的意思?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左右,如此,就解脱了,我们就要活在当下,不需要给自己带来很多附加条件,有附加条件就会很累。我这么说你们能够体会到一点吗?”
学生:“似乎。。。。。。”(笑)
学生:“法师讲得太深刻。”(笑)
学生:“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概括宗教和科学的关系,您会怎么概括。”
和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信宗教,不等于不信科学。我们生病,还是要看病,去医院,吃药;如果需要,我们也会用手机,电脑等等。很多科学家他也信宗教,西方大部分科学家都信宗教,它们并不矛盾。”
学生:“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不信佛教。”(笑)
和尚:“你把科学跟宗教对立起来本身就有问题。”
学生:“那确实是,我觉得学自然科学的人,一定得有些宗教学的知识。”
学生:“看来牛顿走上神学的道路是有道理的。”(笑)
学生:“牛顿如果早点走上神学的道路,那他成就会更大。”(笑)
和尚:“其实牛顿真正的成就是在神学上的成就。只是他有大量这方面的论文不敢发表,否则在当时,会影响牛顿的地位。”
学生:“在中国,基督教它比起佛教来,似乎更积极地去吸收教徒,发展教徒。从这种趋势来看,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到,把中国自己的这种佛教,推而广之,普度众生呢?”
和尚:“我们现在在这里就正推广着呢。”(笑)
学生:“大师,我是学心理学的,您是怎么看佛学和心理学的。”
和尚:“心理学只能算佛教心理中最初级,心理学最多讲到‘潜意识’,‘潜意识’顶多只到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我们还谈第八识呢。”(笑)
学生:“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告诉我们,现在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西方的一些实验性发展,我倒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等等,较比西方来说,和心理学更贴切一些。”
和尚:“这是因为我们的范畴和他们的范畴不一样。我们认为天地人是合一的,西方不怎么看。”
学生:“那您怎么看《易经》里的预测学呢?它是科学的,还是迷信的呢?”
和尚:“现在不是一直在辩论这个问题吗,这些是不是科学,包括中医、中药等等,实际上,它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说百分百的正确,它所讲的是一种规律。”
学生:“大师,我想请问三种关系:第一,佛教怎么看佛教徒和不信教的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的关系,比如基督教徒互相之间会看为兄弟的关系。第三,如何看待佛教徒和佛之间的关系?在基督教中,他认为上帝和教徒之间是父子的关系,是牧羊人和绵羊的关系。”
和尚:“这个,首先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你自己怎么看,还是我怎么看?”
学生:“想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和尚:“我怎么看是以我的身份来看,你怎么看是以你的身份来看,这两个是不同的。你听得明白这个意思吗?”
学生:“好深奥哦。”(笑)
学生:“大师,我们佛教最终目的是超脱,是出世的,但是社会科技与生产力也是需要一直发展的,需要有人从事这些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人肯定要承担城市中的工作,您怎么看出世和入世呢?”
和尚:“这个只能说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中,会认为基督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实际上佛教本身有出家人和在家信徒。在家信徒所做的事和不信教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说佛教告诉所有的人都要来出家,所以这本来就有很大程度上入世的内容。基督教主要在西方,佛教主要在东方,中国、印度、泰国、缅甸、新加坡等等,这和各国自身的状况,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唐朝的时候,佛教就有很好的发展,那时候有多少信徒?多少出家人?皇帝还亲自迎请佛指舍利朝拜。后来鸦片战争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西方的基督教,长期以来一直都很稳定,在这一点上,同东方有所不同。”
学生:“我们到底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动机了解佛法,才能得到真正对我们人生有利的东西。”
和尚:“这个问题很好。这里边有几步: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宗教,认识宗教的历史,包括我们佛教的历史。第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宗教。宗教到底讲些什么。第三,从信仰的角度来了解。第四,从实践的角度来了解,即宗教的实践。打比讲,我信仰了,我皈依了,我出家了,这是你对佛教建立了信仰的关系,然后你去实践,实践完了才会慢慢开始有一点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教的历史,佛教的文化,本身都很不了解,那么谈到信仰、实践,一定是讲不清楚,讲不明白的。就如同在大学里做试验,实验本身都是很专业的,只有同行之间才能讲得清试验的内容和方法,对一个外行是很难讲清楚的。所以,必须要真正去实践,才能够听得懂那些话。如果没有做过这种生命的实验,同样听一句话,理解也许会是180度的不同。没有经过实践的东西,讲出来的话也都是没有味道的。为什么佛教两千多年经久不衰,依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定有它的原因。”
学生:“历史上,盛世的时候,佛教都很兴盛。现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佛教是否会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和尚:“国家兴,则佛教兴;佛教兴,则国家兴,这是必然的,两者相得益彰。社会在发展,体现在它有巨大的包容性,这种特点和佛教的特点是一样的。就是说,社会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有形也好,无形也好,精神也好,物质也好的这些结果。你看我们在唐朝的时候,是盛世,那时的哲学主要就是佛学,那些思想家,主要都是出家人,除了佛教外,很少出思想家,因为佛教的思想最高,所以其它的和它比都微不足道。或者你会说宋明理学流行过一阵,但是宋明理学里面也有很多东西是从佛教中来的。不仅是很多词语,还包括很多思想。包括我们中国过去的科技成就,很多也都和佛教有关。最早在印度,没有什么文字记载,所有的经文都是靠口口相传,经常要念经的缘故之一就是防止把经文忘记掉,他们念经是这样的动机。中国的读经就不同,中国有科举制度,读书人,想当官,就要念四书五经,那个时候儒家的经典,既是政治,又是生活,所有的治国安邦,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科举考出来的人,思想都很统一,都知道怎么管理国家。现在西方的思想进入我国后,我们把很多的学科已经细分掉了,所以一个人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是顶尖,但很多其它的部分有缺陷。所以我们的国学之精神,是能够生活化的,有包容性的。现在,人们的很多方面已经慢慢有点西化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督教在传播。佛教在弘教方面的所作所为,还根本不能和基督教相比。不能讲我们没有影响,但是影响还要扩大。所以,我们的责任巨大。”
加载中,请稍候......